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护理干预体会
2010-08-15陈翠娣
陈翠娣
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护理干预体会
陈翠娣
脑血管意外是指具有血管源性脑功能局灶性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 h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见有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近年来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率高,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人的正常生活。因此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能恢复速度,减少后遗症,缩短疗程,使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1 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脑血管意外发生以后,多数患者会不同程度的遗留下难以恢复的机能障碍及心理创伤。他们往往会产生的焦虑与抑郁心理,对康复失去信心,不愿接受或配合治疗。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护士应以良好的语言主动热情地开导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鼓励患者发挥自我潜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接受康复治疗及锻炼。并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也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并根据不同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的予以疏导和安慰,解除其思想、心理障碍,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应让患者充分了解饮酒、吸烟、饮食不当、生活方式异常等因素,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患者必须重建有效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2 预防并发症护理
脑血管意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因此早期给予有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2.1 预防坠积性肺炎 患者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痰不易咳出;饮水、进食易引起呛咳,引起误吸,导致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要定时(每1~2小时1次)给患者翻身、叩背,鼓励患者多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2.2 预防褥疮 瘫痪患者常为被动体位,应注意受压组织的皮肤护理,必要时加气垫。每2~4小时更换1次体位,知觉减退的肢体,不用热敷,防止烫伤,因其对损伤性刺激无保护性反应。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瘫痪患者易发生尿潴留和失禁,反复导尿或留置导尿管,易引起泌尿系上行感染,因此,导尿时要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不易长期应用,可用非导尿法,男性用避孕套,女性用尿不湿。
2.4 因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易出现腹胀,便秘,应给予易消化、清淡、粗纤维营养丰富的食物,经常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鼓励多饮水,达到生理性冲洗,避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和尿路结石。
3 早期康复护理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 ,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的能力和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条件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1]。脑血管意外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48h后即运用 Bobath技术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此时患者主要处于卧床期,应协助指导家属及患者进行被动的床上肢位的摆放和定时变换体位,以防止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2]。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拉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运动,使其突触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肢功能 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康复训练,首先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先做知觉训练,每天用温开水擦洗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感觉恢复。采用各种冷、热刺激,用针尖刺激痛觉等以及做触摸训练[3],再配合家属和理疗师进行肢体拍打、按摩、理疗、针灸。可促进中枢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肌萎缩。被动活动关节,做屈曲、外展活动,如此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
与此同时语言康复应尽早开始,与患者交流要选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同时可用图片、手势辅助,从单音开始练习,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加强舌的伸缩和口腔肌肉协调运动,鼓励患者多说话。同时根据患者心理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并指导家庭成员给患者以安慰,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参与早期康复训练。
因此对脑血管意外的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克服负性情绪,维护自尊,调动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在使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提高自理能力。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使脑血管意外患者病而不残 ,残而不废,尽早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田秀满.162例脑血管偏瘫患者行为疗法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观察.临床荟萃,2006,21(1):451.
[2]张自茂,张盘德.肌张力增高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6)∶373.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0.
212001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