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19例临床观察
2010-08-15彭广波
彭广波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thy,HCM)以心肌不对称肥厚为主要特征,主要影响左心室,临床表现多样,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1]。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我们收治HCM患者1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中男7例,女12例,年龄11~61岁,平均36.5岁。劳力性呼吸困难9例,胸痛3例,晕厥2例,头昏、乏力、心悸2例,无症状3例。心功能Ⅰ~Ⅱ级17例,Ⅲ~Ⅳ级2例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或心尖区有收缩期杂音2例。有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病史4例,偶发室性早搏或室速6例,血脂异常4例;有吸烟、饮酒史10例,有猝死家族史者2例,均无原发性心脏瓣膜疾病。
1.2 纳入标准 均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患者室间隔肥厚,厚度≥15 mm,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1.5,左室休息时收缩期流出道压力阶差≥30 mm Hg,排除可导致心肌肥厚的其他心脏或全身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瓣膜病和淀粉样变。心尖肥厚为心尖部室壁厚度>15 mm,或者心尖部与后基底部之比>1.5,无左室流出道梗阻或阶差,并排除其他心室壁部位的心肌肥厚[2]。
1.3 心电图情况 19例心电图检查均有异常,其中ST段压低15例,左胸导联T波倒置7例,左心室肥大9例,异常Q波4例,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房颤动3例,电轴左偏4例;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2例出现左胸导联ST段压低和巨大T波倒置。
1.4 超声心动图 平均左房内径(35.5±7.4)mm,左室舒末内径(41.2±7.1)mm,室间隔厚度(20.6±5.7)mm,左室后壁厚度(11.2±6.4)mm,平均左室射血分数(74.5±14.5)%。有SAM征6例,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6例,对称性肥厚1例,左室均匀性肥厚者1例,左室前壁肥厚1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取±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及转归
经β-受体阻滞剂或(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治疗者17例,因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治疗者2例,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1例,3例并发心房颤动或心功能Ⅲ~Ⅳ级者应用地高辛治疗。18例患者症状缓解,1例死于心力衰竭。
3 讨论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半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脏病,因心室壁肥厚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分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对称性左心室肥大、特殊部位肥厚三型。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非典型心绞痛、频发的一过性晕厥,以劳力性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可见于50%以上有症状的患者;非典型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含化硝酸甘油后加重;个别可发生猝死及心力衰竭,为年轻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首因。临床多数患者无流出道梗阻,胸骨左缘Ⅲ~Ⅵ肋间无收缩期杂音,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可出现收缩期杂音、特征性脉搏和心尖搏动。中、青年患者出现不典型胸痛、晕厥,心前区收缩期杂音伴第三心音和(或)第四心音,ECG有缺血性ST-T改变和(或)异常Q波,临床用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瓣膜病难以解释者,应考虑本病。
大多数HCM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以ST段压低及T波倒置最为常见,易误诊为冠心病、心肌梗死;T波倒置、巨大负性T波及Q波存在对HCM诊断有重要价值。HCM伴发心律失常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房颤及严重心动过缓,以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最为常见[3]。心脏彩超是目前诊断HCM主要方法,成人二维超声发现任何部位出现无其他病因解释的室壁厚度超过15 mm即可诊断,同时可对SAM现象及流出道有无梗阻进行检查;心尖HCM约占HCM患者的25%,男性居多,心电图表现巨大的负性T波,左心室造影收缩期左室呈黑桃A样改变[4],心脏彩超仅心尖部心室壁明显增厚,心腔变小,其他部位心肌厚度正常。
HCM患者心功能损害因素包括心肌重量增加、室腔容积减少、心肌硬度增加等,早期左室舒张充盈减少,左心房代偿性收缩加强,常有左心房内径增大,早、中期主要为舒张功能受损,晚期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均明显下降,7% ~15%的患者出现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5]。治疗主要与患者是否并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心律失常有关,治疗原则为驰缓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动过速及维持正常窦性心律,减轻左室流出道狭窄和抗室性心律失常,重点为控制症状和预防猝死。药物治疗为多数HCM患者主要治疗措施,针对心脏舒张功能障碍,降低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室顺应性,常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并发心律失常者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起搏器治疗,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减轻心脏前负荷的药物,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较好控制;药物疗效欠佳者可考虑DDD起搏器植入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HCM预后较差,临床应提高警惕,对于可疑患者及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控制患者症状,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1] Elliott P,McKenna WJ.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Lancet,2004,363:1881-1891.
[2] 张鸿丽,张海澄,周北玲,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晕厥的临床分析.北京医学,2008,30(6):339.
[3] 严国胜,秦永文,曹江,等.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60例分析.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4):276-277.
[4] 陈良华,刘伟,刘同宝,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3例临床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10):607-609.
[5] 于维汉.心肌病学.科学出版社,2006: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