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电动吸割术治疗肥厚性鼻炎200例
2010-08-15黄本成
黄本成
肥厚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病,发病率高,其主要症状为严重的鼻塞[1]。临床治疗肥厚性鼻炎多采用下鼻甲切除术,有出现萎缩性鼻炎或干燥性鼻炎并发症的可能。随着鼻内窥镜及各种治疗方法的逐渐普及,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有了新进展。本科从2000年开展了鼻内窥镜电视监控系统下下鼻甲电动吸割术治疗肥厚性鼻炎,共观察20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18~63岁,平均40岁,全部患者有鼻塞、多涕、额或枕部头痛史,检查见200例鼻息肉患者中,对单侧肥厚性鼻炎合并桑椹样变102例,双侧下鼻甲肥大不完全阻塞60例,中下鼻甲肥大52例,下鼻甲息肉样变1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合并下鼻甲肥大(过敏性)4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1周使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术前1 d剪鼻毛,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阿托品。器械:视角为0°、30°、70°的鼻内镜及电视监控系统 1套,全自动吸割器1台,取吸切头、骨钻头各1根。麻醉:1%地卡因20 ml+0.1%肾上腺素1 ml浸湿棉片填入中、下鼻道表面黏膜麻醉,每3 min 1次,共3次。1%利多卡因8 ml+0.1%肾上腺素5滴,行钩突前、下鼻甲浸润麻醉。
方法:在内镜电视监控系统下,应用全自动电动吸切器,将吸切器刀头伸入鼻腔,将下鼻甲黏膜吸入刀头顶端开口内,吸入的组织在内刀片的作用下,被切碎、吸走并进行冲洗,自下鼻甲前端向后,吸切增生肥厚的下鼻甲下面和外侧面黏膜,切除浅层黏膜、保留肌层,可大部分切除肥厚黏膜,不损伤下鼻甲上部和内侧黏膜以及鼻腔外侧壁前部的黏膜,以免手术后出现鼻腔粘连。下甲后端肥大时在电视监控系统下仔细操作,吸切肥厚的黏膜,不要残留,同时不能损伤咽鼓管咽口及周围组织。若下鼻甲骨质肥大,可更换成切削骨钻头打磨骨质,可以磨去一小部分下鼻甲后端骨甲,改善呼吸道通气好为止,一侧手术完毕,可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创面或膨胀海绵压迫止血,注意要压好下鼻道。术后口服抗生素并采用抗过敏治疗。2~3 d逐步拔除纱布条或止血海绵,术后1周复查,注意鼻腔分泌物及血痂,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观察疗效。
2 结果
经治疗后10~15 d鼻黏膜表面干茄脱落,鼻甲表面黏膜淡红色,鼻甲不同程度缩小,鼻腔呼吸道通畅。80%患者鼻塞脓涕、头痛、打鼾等症状缓解或消失,嗅觉较前改善。经过3年临床观察尚未见复发。
3 讨论
肥厚性鼻炎因系黏膜、黏膜下以及下甲骨不可逆的增生,改变了鼻腔的正常解剖,缩小了通气体积,引起鼻塞等症状。单纯药物治疗及过去常采用的液氮冷冻、电凝、激光、射频等治疗肥厚性鼻炎,均疗效欠佳。常规手术治疗肥厚性鼻炎具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切除部分下鼻甲黏膜,缩小下鼻甲体积,且减少黏膜内鼻塞感受体,鼻塞症状得到改善。但常规的手术方式也各有其不足: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疗效可靠,但术中术后出血较多,影响视野,很难掌握切除范围,切除不足及过多都影响疗效,且切除过多时有可能并发萎缩性鼻炎。术中创面易与鼻中隔黏膜粘连,术后恢复时间长,鼻黏膜易水肿而引起较长期鼻塞。下鼻甲骨性肥大时,手术分离下鼻甲特别是后端比较困难,常导致黏膜撕裂和出血。
我科采用的鼻内镜电视系统下下鼻甲电动吸割术实际上就是将鼻内镜与全自动电动吸割器相结合,在电视监控下,对肥厚下鼻甲黏膜的切割和增大骨质的打磨。通过连续的吸切装置,切碎的组织、血液可以被吸净,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和连续操作,弥补了常规手术方式的不足之处。通过刀头侧面的开口,控制切除范围准确,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降低,一般不损伤下鼻甲动脉,术后出血较下鼻甲切除术减少,且黏膜不易萎缩。缺点:术后鼻腔需填塞压迫止血,患者感觉较为不适。
综上所述,内窥镜辅助下应用电动吸割器治疗肥厚性鼻炎简便、安全、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