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合大肠”理论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2010-08-15宣丽华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杭州310006
宣丽华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 杭州 310006
宣丽华,女,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腧穴分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用针灸和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证。治疗面瘫、颈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眩晕、脉管炎、帕金森氏病、失眠、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疗效显著,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腹泻、便秘、慢性荨麻疹、痤疮等疾病经验丰富。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中医管理局课题多项。脏腑相合、互为表里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此理论自《难经》释疑后一直奉为圭臬,无人质疑。现代医学研究也为肺和大肠的关系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临床应用每每获得良好效果。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依据
1.1 中医基础理论 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络肺,属大肠”。这是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直接联系。其次,肺经与大肠经分别通过各自的络穴列缺穴与偏历穴分出络脉相互交通。②生理功能及病理。肺与大肠通过经络彼此络属,互为表里,因此肺和大肠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主宣发,大肠得以濡润,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气机调顺,启闭有度,则有助肺的宣降。正如唐容在《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所说:“肺气传输大肠,通调津液,而主制节,制节下行,则气顺而息安……大便调”。由此,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受限,均能影响彼此的正常功能。如大肠实热秘结,肺气不利而喘咳满闷;肺阴不足,则肠枯便秘,肺气虚而无力推动,也引起排便困难。亦如《血证论》曰:“肺移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
1.2 现代医学理论 《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现代理论研究认为,中医理论中的肺和大肠基本上是指现代医学的肺和肠道[1]。而“肺合大肠”则主要通过一些假设理论来阐述,如:胚胎发育论,肺、气管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2];气体排泄途径论,胃肠道内气体主要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由肺部排出。肠内气体经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出的量,较经肛门排泄的量高出20多倍[3];肠源性内毒素作用论,大肠的实热积滞等病理状态可致肠腔内的细菌与毒素大量繁殖增加,并吸收入血。肠源性内毒素经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并经肺动脉和毛细血管首先到达肺脏,而后才经左心房和动脉灌流到其他脏器,所以肺脏受内毒素的影响较大[4]。
2 临床应用
“肺合大肠”理论临床中多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相关疾病的治疗,脏病可以治腑,腑病可以治脏,或脏腑同治。
2.1 脏病治疗 呼吸系统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治疗时都需要考虑肠道功能是否正常,这些疾病的急性期因肺失肃降,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导致腑气不通,而肠道壅滞,浊气不降,使咳嗽、气急等症状加重,缓解期往往会表现为脾肺气虚的现象,如咳嗽咳痰,伴大便溏烂或便秘,使咳嗽、气急等症状日久不愈,治疗时须时时顾及脏与腑。
案例:诸某某,女,59岁,工人,咳嗽半月余,咳嗽剧烈,以夜间为甚,痰多,为白色黏液泡沫痰,伴鼻塞、流涕,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要求冬病夏治。查体:两肺呼吸音粗,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数。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型;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治则:疏风清热,止咳化痰。予以针刺:鱼际、孔最、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均双侧。二诊见,咳嗽已止,咯痰明显减少。三诊时,症状全消,适逢伏天,遂予冬病夏治治疗。经治两次,患者诸症悉除,随访 1个月未见复发。
分析:肺者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易受外邪侵袭,邪犯于肺,肺失宣降,气机壅遏上逆,而致咳嗽咳痰等症,反复发作耗伤肺气,肺气虚弱则更易感受外邪,日久影响脾肾。针刺肺经荥穴鱼际清热利咽止咳,肺经郄穴孔最止咳化痰,曲池为大肠的合穴,肺与大肠相表里,针刺曲池可以宣通肺气,通腑泄热,加太冲加强清热作用,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扶正,防子病及母。诸穴合用,咳嗽速愈。适逢伏天予穴位贴敷补益阳气、调理脏腑以巩固疗效。
2.2 腑病治疗 主要是用于肠道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可以考虑结合从肺论治,有良好效果,如哮喘痰热壅肺伴便秘,需要宣肺泄热通腑,气虚型习惯性便秘则需要补肺气调五脏,有利于促进大肠蠕动功能,气足则便得以通。
案例:陈某,男,32岁,工人,便秘 10年。患者10年前因坐火车未能及时排便,导致便秘。此后每次排便都需要服泻药,10年来曾于上海、杭州多家医院诊治,但仍然被疾病所困扰,遂来针灸科治疗。查体:肠鸣音弱,舌淡红体胖边有齿印苔薄,脉细。中医诊断:便秘,肠道气滞型;西医诊断:迟缓性便秘。治法:理气补气,润肠导滞。予以针刺肺俞、大椎至命门的所有督脉经穴及相应夹脊穴。二诊时,患者矢气增多。三诊时,针灸后即能自行排便。经过针刺调节脏腑功能治疗 30次,患者已能每日自行排便。
分析:“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司传送糟粕而排泄之职,因肠道受损,气机阻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致便秘,病变日久,伤及五脏六腑,功能难以恢复,“肺合大肠”,肺主气,而该患者则属肠府气机失调所引起,针刺肺俞补肺气并有助于宣通全身气机,而达到促进大肠传导的作用。大椎至命门所有的督脉穴、相关夹脊穴,能提升全身之阳气,调节五脏六腑之功能,使针后即有矢气,便秘愈。
2.3 相关疾病治疗 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当治疗鼻炎、慢性荨麻疹、痤疮等疾病时根据“肺合大肠”理论,注意调节肺、大肠功能,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
案例:葛某,男,18岁,喷嚏、流清涕、鼻塞反复发作 10年,伴鼻痒,晨起为甚,大便干,胃纳佳。五官科检查发现鼻黏膜水肿、苍白,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来针灸科冬病夏治。查体:舌淡红苔偏黄厚,脉滑。中医诊断:鼻鼽,肺虚邪恋型;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治法:疏风清热,利肺健脾。予以①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大椎穴位贴敷;②卡介苗素针 0.5mg足三里穴位注射,隔日 1次,连续注射半年。次年再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巩固疗效,述过敏性鼻炎已半年未发。
分析:该男子二九,气血始盛,肌肉方长,肾气平均,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素体表卫不固,肺气失宣,易受六淫之邪侵袭,风热常缠于鼻腔,日久则子病及母,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反复发作,伴大便干等症状,治疗宜先化痰清热,通利鼻窍,佐以益肺健脾,当外邪渐清,则应加强益肺健脾作用,治疗时不仅仅关注鼻部症状,同时要注意大便状况,保持腑气通畅。穴位贴敷是通过药物对机体穴位和经络的刺激,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可起"秤砣虽小拨千斤"的作用;卡介苗素针足三里穴位注射能调理胃肠气机、培土生金。诸法合用使患者病情稳定好转,人体免疫能力提高,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肺合大肠”理论有其明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在临床应用中不能拘泥,当审因论治,辨证运用,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1] 王仲霞.“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beijingJournalofTOM,2006,25(7):439.
[2] 周吕.胃肠生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26-727.
[3]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45.
[4] 韩国栋.“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1995,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