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帕沙星片的光敏反应与防治
2010-08-15胡小燕
胡小燕
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杭州 310013
司帕沙星(巴沙片)是氟喹诺酮类(FQNLs)抗菌药,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每天仅口服 1次),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泌尿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随着临床普遍使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我院在近期使用中短时间内出现较严重的光敏反应 3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 1 患者女,34岁,体重 52kg。因尿路感染,给予司帕沙星 1次 100mg,1天 2次,口服。服药 3天后,出现手背、颜面部皮肤发黑、浮肿、发痒、口唇肿胀尤为突出、张口困难,经维生素 C 2g、葡萄糖酸钙 1g稀释后静脉注射,西替利嗪片 10mg,1天1次,口服,半个月后症状好转。
例 2 患者男,36岁,体重 75kg。因前列腺炎,给予司帕沙星 1次 200mg,1天 1次,口服。当天傍晚出现胸闷,手背、手臂及面部瘙痒。第 2天未接触强烈阳光照射,出现睁眼困难、眼睛发痛、脸及手背部红肿,散在色斑,即停药,经维生素 C 2g、葡萄糖酸钙 1g稀释后静脉注射,西替利嗪片 10mg,1天 1次,口服,笫 3天红肿及瘙痒改善。
例 3 患者女,36岁,体重 51kg。因尿路感染,给予司帕沙星200mg,1天 1次,口服,服药第 3天出现手、面部皮肤红肿、剥脱,即自行停药,第 4天上述症状未减轻,且出现散在色素沉着而复诊,给予维生素 C 2g、葡萄糖酸钙 1g稀释后静脉注射,西替利嗪片 10mg,1天 1次,口服,用药 1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后失访。
2 喹诺酮类的光敏反应发生机制
药物的光敏反应(photosensitivety reactions)是用药后皮肤对光线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光毒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类。前者指药物吸收的紫外光线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损害;后者系药物吸收光能后成激活状态,并以半抗原形式与皮肤蛋白结合成为全抗原,经表皮 Langerhans细胞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前者发生时间短,一般在光照 24小时左右或更短时间发生。而后者发生的时间长,表现为光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痒性斑,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由于司帕沙星母环 C8位有 1个氟原子使其光毒性明显增加,临床光毒反应率达 7.9%。
3 防治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临床诊断、致病菌、药物敏感性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合理选用司帕沙星。过敏体质患者慎用或禁用。首次应用该药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若为过敏体质应尽量避免使用。避免与其光敏反应的药物使用。除喹诺酮类外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包括磺胺类、四环素类、磺酰脲类、利尿药、吩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胺碘酮、苯佐卡因等,司帕沙星与这些药物合用时,会增加光敏反应的发生率。高龄患者慎用。老年患者肾功能有所减退,若使用用药量应酌减。肝、肾功能异常者应慎用或适当降低用量。用药期间或停药后数日内(5天内),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外光,防暴晒,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减少日光接触。无法避免日晒又需服用司帕沙星者宜降低剂量。单纯尿路感染者每天用药 1次,且在晚餐之后服用。可同服碳酸氢钠等尿液碱化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避免与螯合物合用。金属离子(如含钙、镁、铝、铁、锌等制剂)可与该药形成螯合物,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影响疗效,并导致疗程延长,从而增加光敏反应的发生。若需服用,应间隔 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