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应当好东亚地区资源配置的“二传手”
2010-08-15广东省外事调研小组
广东省外事调研小组
长期以来,由于广东与东亚的合作相对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难以满足广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在东盟和日本、韩国的考察调研,我们深感到,广东与东亚国家在经济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与东亚的合作,特别是通过市场的开发与共享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可以成为广东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切入点。
一、广东在与东亚合作中的战略定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开始显得日益重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过去30年,广东依靠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实现了有限度的对外开放,实现了区域经济的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遇到发展瓶颈,广东经济进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广西被定位为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以后,如何在中国 — 东盟合作“10+1”总体框架下寻找到广东作为的空间,在与周边合作中显现互补和共赢,显得十分紧迫与必要。
东盟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除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外,其余6国的平均水平与广东相差无几,是否意味着两个经济体之间竞争大于合作?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国的专业化生产率与整个东亚地区相当,但是,中国出口代表的收入水平却远高于其真实发展水平。这种现象与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有关。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低于新加坡,但普遍高于东盟其它国家。随着劳动力工资成本的提升,包括广东在内的我国沿海地区绝对比较优势相对下降,珠三角逐渐与更高收入水平的国家而不是与东盟多数中低收入国家形成竞争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整个东亚地区活力的主要源泉。其中日本、韩国与台湾已经成为带动东亚各国和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体。三地不仅充分利用了东盟各国的绝对比较优势,同时也带动了东亚地区的整体繁荣。以区域内垂直分工而言,日本、韩国与台湾等领先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它们的技术创新优势,香港与新加坡则扮演着区域性门户港口的重要作用,其中新加坡正在成为东盟的金融与物流中心。
在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中,中国应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与菲律宾等国是日、韩、台等领先经济体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随后是以香港为中转地的珠三角地区,在承接了大量的地区内产业资本转移后获得了长足发展。东盟其它国家与地区,如越南、老挝、柬埔寨与缅甸等,则成为整个东亚产业转移的最后归宿。随着产业的转移,垂直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内贸易成为整个东亚经济繁荣的推动力量,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逐步成为辐射东盟的最终产品制造业基地。
调研表明:中国的崛起与竞争有力地推动了东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尽管在东亚19个出口经济体中,有12个受到中国出口的影响。但在16个受中国出口影响最大的行业中,有11个行业表现出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的特点,表明这些国家与地区正在中国的推动下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移动,专业化地生产更高附加价值的零部件,中国对上述国家的最大影响集中在终端产品市场。由于跨国企业把最终产品组装环节放在中国特别是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包括珠三角地区在内的中国因素介入,进一步促进了东亚地区生产网络的专业化分工,东亚特别是东盟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4国的显性比较优势与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均获得了明显提升。
将广西定位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中央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不仅考虑了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与东盟的双赢合作,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这并不影响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10 +1”总体框架下参与东盟合作,共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广西的有关领导曾经说过,通过构建便捷的陆上与海上通道,大大缩短中国与东盟大市场的距离,从而把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粤港地区与东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东部增长区连接起来,极大地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互通,提升双边贸易、投资与技术水平。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同样需要广东包括珠三角地区的参与。
广东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潜力巨大、机会难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率团成功出访东盟后,东盟秘书处及相关国家对与广东合作空前重视,广东与东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对话协调机制的建立,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东盟有7国在广州设立的总领事馆,成为推动双边沟通联系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尽管目前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广东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东盟的金融与物流服务主要由新加坡与香港承担,东盟的制造业核心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则主要由日本、韩国与台湾提供。东盟一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与地区,在组装加工环节上与广东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替代关系。但是,这种竞争替代关系在总体上是有限的。随着垂直分工的不断深化,东盟多数国家会逐渐走上专业化生产的道路,珠三角终将成为东亚地区产品的主要输出地。因此,广东应当凭借终端产品的市场优势、技术升级的比较优势和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争取早日成为东亚地区资源配置的“二传手”,为东盟乃至整个东亚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二、广东应积极参与东亚市场的开发与共享
(一)广东要当好东亚地区资源配置的“二传手”,关键要抓住市场
东亚市场主要指东南亚与东北亚两个部分,其中东南亚主要有东盟10国,面积446万平方公里,人口5.75亿,2007年GDP为1.28万亿美元,人均GDP在2200美元左右。整个东亚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东盟内部,CLMV(柬埔寨、老挝、缅甸与越南)的人口与面积占东盟的30%,经济总量不到东盟的8%;人均GDP不足600美元,只有东盟其它6国的1/5。新加坡的人均GDP超3万美元,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相差50倍。由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东盟内部要实现一体化整体运作仍有相当难度。因此,在东亚的市场开发与共享中,广东要当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二传手”,特别是逐步明确与较高水平经济体的纵向分工,以及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横向分工,不断增强自身在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其中,能力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效率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东盟内部的交易不到其国际贸易的50%,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市场一体化提升本地区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东盟的国际竞争力。经验证明,在自主创新能力有限时,谁的市场化程度高,谁的资源配置效率就高,国际竞争力就强。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促进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是东盟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为广东参与东盟自贸区建设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二)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面向东亚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统一市场,是广东成为“二传手”的前提
广东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条件,组织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好东盟与本地两种资源,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胸怀,将广东开放型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低端市场上,广东的崛起无疑对东亚国家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一定冲击。我们此行接触到的韩国、日本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均认为,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经济转型又意味着广东的外向型企业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贴牌生产层面,必须通过市场竞争与自主创新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东亚各国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广东要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提升自己在产业链的价值层次,通过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创造规模生产的空间。
广东可通过开拓国内市场,争取在东盟的低端市场上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国内市场一直是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优先考虑的因素,在传统产业中,广东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生产制造优势,如果处理得当是有可观的市场前景的。东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之一是试图通过统一的区域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争夺国际产业资本。广东在与东盟的合作中不仅要成为主力军,更要成为连接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区域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广东企业不仅需要通过开拓国内市场获得利润,同时要让国内市场成为广东企业创造自主品牌、进行自主创新的孵化器,成为广东辐射与带动周边省市,带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渠道。
(三)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能力,通过自主创业增强经济发展主导的能力,是广东成为“二传手”的关键
如果说进一步市场化解决的是广东作为“二传手”的效率,那么,加快自主创业与创新的步伐则是增强广东作为“二传手”组织能力。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东亚各经济体都是依靠出口导向型产业获得发展的。东盟国家也是通过给欧美日提供分包服务加入全球贸易体系的。
广东产品能否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是检验广东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国际高端市场上,东亚发达经济体目前开展竞争的主要领域是汽车与电子信息产业。由于这些产业的主要技术掌握在日本与韩国人手中,广东生产的汽车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跨国企业不会轻易让中国制造的汽车投入国际市场。即使在其它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中,包括绿色能源、环保工程与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市场所在地进行生产销售同样是跨国企业的基本准则。但是,此次金融危机遭受冲击最大的是日本、韩国,广东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迫使它们的跨国企业输出技术。虽然在短期内广东可能还要依靠生产的规模经济获益。但从长远看,广东应当力求通过自主创新,通过新技术的学习使用,通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与人才培养,最终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全球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是广东实现转型的关键。
(四)切实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尽快建立起开放的生产性网络体系,是广东成为“二传手”的保证
当前,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包括基础设施一体化甚至产业发展一体化都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迫切需要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以减低相互间接驳成本。特别是要尽快解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同质发展、恶性竞争的问题,提升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合力和国际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市场一体化,地方间的利益矛盾需要在合作双赢的共识下协调解决。目前,东亚一些国家也存在区域一体化问题,它们也正在试图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试图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与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