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的要素构成与优化

2010-08-15

战略决策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办学定位理念

李 友 文

战略决策是一个组织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问题的决策。一般多由高层次决策者作出。战略决策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它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决策正确可以使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反之决策失误,就会给组织带来巨大损失。地方高校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等要素,就是涉及一个学校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科学合理定位:地方高校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的基础

(一)正确定位是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由于“办学经费都倾向于流向学术水平卓越的大学,导致大学战略管理中,为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更为重视外部机遇,其运行机制不是建立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而是以追求卓越与提升声誉为目标,形成办学成本最大化的倾向,成为发展目标无限和成本最大化的机构[1]。”目前,不按高等教育的特点规律办事而围绕办学资源打转已成为高校办学的潜规则。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难,其表现形式是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按高教规律和自身特点办学、盲目追求热点办学、模糊办学等现象,其内在原因是受制于办学资源的强力牵引,客观上造成了部分高校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出现了不能准确定位,不能安心于位的局面。一方面,政府不断强调各高校要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对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孜孜以求[2]。一般说来,确定一所高校办学定位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自身条件;三是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服务面向。科学合理定位,是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前提。实现高校的科学定位,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办学者两方面共同努力,通过上下协同,最终才能有效确定。高校管理部门需要着眼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重点在宏观上进行把握,真正实现让所有高校各安其位,从而实现宏观上的“高校定位”管理。作为高校办学者,要在高校定位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挖掘优势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定位是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和高校自主办学三者相互博弈的结果[3]。

(二)服务面向定位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应围绕大学的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的职能展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曾任剑桥大学校长的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大学的发展不能抛弃其“遗传基因”。地方高校如何定位?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为地方或行业发展服务;管理体制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服务面向体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职业性;教育功能强调以教学为主,重视培养人才;培养层次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培养模式注重官—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实践性;学科专业体现地方适应性和针对性。眼光向下、脚踏实地、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成为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服务型大学。

(三)系统协调定位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潘懋元先生认为,地方高校科学合理的定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定位、科学研究定位[4]。协调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协调发展是处理好地方高校发展中各种关系与矛盾的基本要求。协调发展,从大学职能的角度看,就是要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就是要统筹协调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管理;从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就是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一般学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一般专业之间的关系。不贪大,不求全、不攀高,认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确定办学定位时,要按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人才需求的原则来规划布局;要按照有利于整合资源、弘扬特色、形成优势来研究布局问题;要根据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要求,合理准确地确定办学定位。另外,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及其社会职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的,由此,定位又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办学定位是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的时期要确立不同的标杆[5]。可见,地方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确定办学定位时,对学校类型定位应充分考虑原有的办学基础、所形成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对办学目标和规模的定位应主要是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结构的定位应各有侧重点和不同的要求。

二、确证办学理念:地方高校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的灵魂

(一)确证办学理念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前提

地方高校所处的地级城市大多各不相同,或许有着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但在办学理念中却包含着一些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大学办学理念是办学主体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大学的灵魂与大学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学校教育哲学。正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把人们集合起来,投身于学术和科学的学习,投身于精神生活[6]。”办学理念对办学实践具有导向、前瞻和规范的作用。简而言之,办学理念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它从根本上讨论大学的性质,蕴含着人们对大学理想状态的期望。从一定意义上说,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完善而系统的观念体系,是对大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理性认识。它涉及的是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的问题。办学理念是大学科学发展的灵魂,引领大学改革和发展,决定大学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以及专业设置。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将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因此,进一步明晰和确证办学理念,对正在迅猛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则显得意义重大。先进的办学理念首先要求地方高校具有创新性,要对高教理论指导下长期的办学实践的经验进行积累、感悟与升华;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是地方高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二)地方高校办学要遵循服务地方与坚守大学精神相统一的理念

地方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在于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当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想寻求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沦为其它附属机构或“职业技能培训所”,就必须构建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为本体价值的特色办学理念。坚定不移走教学型、应用型、服务型地方高校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坚定不移走开放办学之路。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的永恒主题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

地方高校的走向与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在当代大学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也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篇SCI文章,而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2010年在我国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根本的责任、永恒的主题,也是耗费精力多、见效不明显但长期起作用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地方高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优秀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以生为本”就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即在于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又取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构建和实施。“地方大学应树立满足目标公众要求、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动态发展、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观。”[8]教学质量是地方高校的生命线,因此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基础设施。

(二)教学质量体系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保障

由于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升为本科的时间不长,本科教学经验不足,本科的办学定位与专科层次的基础和惯性时常发生观念上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地方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定位缺乏明确性、前瞻性,办学方向模糊等,这些都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果说办学理念是大学的思想和灵魂,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是大学的命根子,而质量保障和评价是办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根本,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地方高校谋求生存和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探索和建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既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和建构在相当长时期仍是地方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探索和建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坚持以本科教育基本规律为指导,抓住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建设重点,突破服务地方难点。如对本科生的培养,应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倡导自主学习与强化实习见习,培养实践能力,建立基于教学评价制、教学督导制、信息沟通制、领导听课制、学生参与制、专家决策制等六种机制构成的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四、强化特色意识:地方高校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的核心竞争力

(一)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办学定位的核心体现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个性体现和社会名片,是大学存在的“符号”。培育办学特色对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公众信誉度、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色是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发展力、是强大生命力。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上发表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讲话中,针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学特色必须从学校内涵中生发出来,外在因素不能代替我们确定特色。要以人为本,打造人才素质特色;发挥优势,构建学科专业特色;注重应用,培育科学研究特色;立足地方,培植社会服务特色。有学者研究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办学特色都与其定位有关。定位于地方或行业服务的教学型高校,它往往关注为地方或行业服务的应用型特色,体现出以需求为标准的质量观。正如阿什比所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力量主要是入学者的压力、人才需求和大学自身逻辑。地方高校的入学者主要来自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与其需求的匹配程度也最受地方生源关注。对学校办学质量认同程度和校友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程度也主要来自地方用人单位。大学自身逻辑也往往与地方有关[9]。

(二)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文化内涵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要承认卓越是有限的。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得非常完美,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卓越和公平是互不兼容的。如果说每所院校都同等重要,每个系都同等重要,那就很难在某个领域建立起卓越,所以对公共大学系统来说,需要作出选择。”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这所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表明了一所高校办学的特殊性并彰显着学校的个性,是区分大学之间不同的重要公认点。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发展目标、学科结构等较为普遍的趋同化现象。不少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百校一面、千校相似”的现象。甚至一些新建高校,刚从专科升为本科,不仅要办本科教育,还要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争取硕士授权点,进而谋划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个性化差异很小,而同质化倾向严重。表现为办学理念区别不明显,办学模式趋同,发展道路基本相同,办学发展目标更是大同小异,有些甚至是通用型。这对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作战略决策非常不利。因此要走出对特色认识的误区,剔除似是而非的所谓“特色”,如“把办学成绩当成办学特色”、“把学校共性当成办学特色”、“把学校定位当成办学特色”、“把特质、特点当成办学特色”等等。我国两千多所高校,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各高校理应千校千面、特色各异、优长互现。但高校为了谋求高规格高待遇,舍异而求同,盲目追求大而全现象严重。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所说:“一所大学在形成自己办学特色过程中,要有决心、有定力,不为各种评比排行所动摇,不为各种市场利益因素所诱导,始终坚持自身明确的办学方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10]。”但从现实情况看,追求个性化办学、安于高校定位老老实实办学、希望错位发展并不一定有前途。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来说,他们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规模效益”,而不是“特色效益”或“品牌效益”。“分布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观念等方面的特色项目较多,说明多数高校关心办学顶层的特色。教育模式及人才特点上的特色也有一定比例。分布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教改方面的特色项目较少,表明教学管理要加强,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不够[11]。”

(三)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特色与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办出特色才能高质量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培育办学特色,既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深刻把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以“应用型”突出地方高校的质量特色。在落实厚基础、宽知识、重能力、高素质的质量要求中,把注重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实践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及其发展,既是学校科学发展关键所在,也是学校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多样化的质量观要求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地方高校,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办学质量。特色与质量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有特色就是有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特色可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可以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和保持不同风格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从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社会特色出发,确定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才能通过研究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出适应地域文化需要的特色人才。

总之,分布在地级城市的地方高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既是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文化氛围,也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着眼点、切入点。在定位的确定、理念的确证、特色的培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中,地方高校既要有发展的眼光,更要进行战略决策。

[1]刘根东,郭必裕.高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5):16.

[2]黄启兵.我国高校定位的制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7(2):6.

[3]李海萍.关于高校定位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5):27.

[4]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5]朱桂兰.标杆管理:重新诠释大学办学定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0 6(0 3).

[6]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7.

[7]秦绍德.人才培养: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9-03-16(5).

[8]王秉琦、贾鹏.地方大学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9(2):64.

[9] [11]董学梅、张建林.评估视野中的办学特色——对100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特色项目的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4).

[10]唐景莉等.明确办学方向不动摇不折腾[N].中国教育报,2009-02-19(1).

猜你喜欢

办学定位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定位的奥秘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