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队校办”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2010-08-15邵庆仙
邵庆仙
(浙江省永嘉县乌牛一中,浙江 永嘉 325100)
1 引言
以往青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一直由体育局承担,这种体制相对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业余训练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弊端日益显现:选拔运动员的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学习脱节、运动员升学就业难等[1]。为改革这一弊端,永嘉县体育局自2005起开始尝试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训练基地为龙头的“县队校办”模式,即把优秀的运动队办到学校去。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文以永嘉县体育局2005年命名的四所“县队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即永嘉育英学校、永嘉县实验小学、永嘉县实验中学、永嘉县城西学校四所学校选材、训练、学习生活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县队校办”校现状及训练体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调查访问法
通过对部分“县队校办”校领导、老师、教练、运动员访谈,全面了解永嘉县“县队校办”校训练现状,为推行“县队校办”训练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通过调查,我们概括目前永嘉县高水平运动队选材训练管理现状如下:
3.1.1 永嘉县“县队校办”校运动员生源现状
永嘉县“县队校办”校运动员来源途径:一是自己培养,二是学校制订特殊政策,对体育特长生特招而来;通过对上述四所学校2005-2007年市市注册194名田径运动员、195名游泳运动员、62名羽毛球运动员、53名乒乓球运动员和59名排球运动员调查发现,各校运动员生源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培养这一途径,但极少是通过特招途径,这些特招运动员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早期训练基础,再通过各校2-3年的系统训练,完全有可能达到高水平。
3.2 “县队校办”训练体制分析
3.2.1 与教育、体育部门紧密联系
“县队校办”校招生工作的基本途径都离不开教育、体育部门的配合,与教育、体育及各中小学建立各种联系是做好运动员选材管理工作的基础[2]。各校应该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和需要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各校的招生范围在永嘉地区,但这个面很大,所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这方面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我们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的布局,突出重点、合理安排、选好人才,在运动员选材这一具有决定因素的环节上把好关做好工作,为下一步工作做好积极准备,打下良好基础。
3.2.2 探索县队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规律,发展我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道路。
3.2.2.1 县队校办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青少年、儿童是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2]。现代学校教育需要融入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这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县队校办,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场地等资源,真正把广大儿童、少年作为体育工作的对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技能和体育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理想、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可以有效丰富校园生活。
4 结论
4.1 通过“县队校办”的模式在中小学办高水平的运动队,能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协调处理好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培养高科技、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效地推动我们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2],这种模式是以中小学为基础,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纵向与大学衔接,能充分发挥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文化教育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
4.2 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基地学校的建设,明确其办学指导思想和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学校体育特色工作,做到科学管理、科学选才和科学训练,不断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4.3 要进行科学选才,要善于在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习体育运动的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重点发现、培养和输送有潜力的优秀体育苗子,要特别重视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训练体育后备人才。
[1]卢忠瑾.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社会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延安: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9):75.
[2]张昕.打通选拔国手的校园通道[J].天津:天津体育科技.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