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0-08-15费江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8期
关键词:贫困生社团校园

费江波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从贫困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背负着社会甚至家庭几代人的希望,因此和谐助困不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和谐助困工作除了要进一步对原有的资助体系加以改善外,还应该做更多关于培养贫困生能力、素质的思考,将帮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坚持“在帮困中育人,在育人中帮困”,并构建一整套帮困育人体系,这也是和谐助困的目标所在。

1987年以来,国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运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越来越多的帮困助学工作者都认识到这样的资助措施总体来说是“输血式”的经济帮助,他助多于自助、经济帮助多于精神帮助,而从贫困生的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需要“造血式”的精神帮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使贫困学生通过资助活动不仅获得经济上的扶助,而且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才是帮困助学体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另一个角度讲,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在构建贫困生资助新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人本”“和谐”的理念,将培养贫困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

现如今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已成为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解决高校里现存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从真正意义上帮助贫困生脱贫,改善贫困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校园的建设将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氛围,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和谐助困工作也将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巨大推动力。

1 高校贫困生特点

贫困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后,在接受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的同时,依然过着与大厦林立的大学校园极不相称的贫困生活。沉重的生活压力,成为不少贫困生内心难以消解的沉重负担。胡解旺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7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受影响最大的是衣食住行,尤其是吃饭问题,为节约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有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贫困生容易转化为多困生。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沉重的身心负担下,贫困生往往有以自卑和自尊交织为核心、以焦虑担忧为情绪特征、以敏感退缩为人际交往方式、以节俭或铺张为消费行为特点、以过分在意经济为价值判断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导致了贫困生这一群体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1 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分配方式的变革,出现了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贫富分化等现象,农村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城市贫困家庭和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成为了大学生中的贫困群体。贫困生进入高校后需要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加上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思想不成熟,看待问题比较偏激,很容易出现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从而产生抵触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特别是在学校学费和较高的生活费面前,负面想法被激活,极易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动机等诸方面发生扭曲。

1.2 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

由于贫困大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中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有调查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以及精神病六个因素上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得分明显偏高,在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四个方面明显高于非贫困学生。可见,部分贫困大学生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1.3 人际关系处理有困难

贫困使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人际关系上他们往往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另一方面,由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学生之间也存在某些显富、攀比等不正常现象,以及当前独生子女所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待人冷漠等不良习惯,使得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窘迫而不能融入其中,在人际关系处理中有很多困惑,很难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

1.4 就业难

贫困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贫困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计算机与英语的运用水平、文体技能、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非常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这些不足有所弥补,但是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这些综合能力正是用人单位在选拔人员时最看重的。另一方面,大部分贫困生生长于农村,却在城市中上大学,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城市与农村在社会生活环境、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工资收入、工作环境、培训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所以,他们向往在城市生活、工作,这种浓厚的都市情结,使他们凭借极少的竞争优势,在求职队伍中挣扎,使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2 现今帮困育人工作中的问题

2.1 现今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多停留在劳务型、服务型工作上

以我院给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例,主要包括:卫生清洁、物品搬运与整理、等体力型或简单的重复型劳动,这些岗位不需要贫困生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一些技术技能,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难将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长成才有机结合。勤工助学的过程是锻炼、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贫困生在实践中吸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现有的劳务型、服务型勤工助学岗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还使贫困生负担沉重的精神压力。常规的劳务型、服务型勤工助学如卫生清洁、物品搬运等岗位,在一定程度上使贫困生感到自卑,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连锁反应为与其他同学交往有困难。

2.2 现今贫困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些年来,各地高校纷纷成立贫困大学生社团,社团在提升贫困生的自强、自立及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管理制度方面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首先,无论是社团的管理还是活动的策划往往由指导老师全权负责,贫困生在社团中仅仅只作为一个参与者,而没有成为一个管理者,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实现贫困大学生社团的自主经营模式化的创新已成为新时期贫困生社团改革的新课题。另外,“贫困生社团以贫困生为中心”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以至于有些社团走入了两个误区:贫困大学生社团全部由贫困生参与;全体贫困生必须都参加。由于走入这样的误区,使得社团成员的同质性过强,参加这样的社团相当于给贫困学生贴上了标签,加入社团给他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更无法达到预期的社团在贫困生心灵归属感的产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等方面的效果。

2.3 人文关怀不够充分,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高

现今资助体系中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缺乏基于尊重、理解、关心、帮助精神的人文关怀,往往只是停留在传统说教、灌输的层面,缺乏情感的投入,尚未完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工作格局。另外,“政治氛围”在现今的校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着“重约束轻疏导,重结果轻过程,重管理轻关怀”的现象。校园中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等虚荣心理严重干扰着贫困生的思想和消费行为。

3 和谐助困策略

3.1 将勤工俭学岗位从劳务型、服务型转向智力型、管理型

很多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都不是仅仅为了缓解经济方面的压力,他们更希望能够在工作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他们非常清楚自己与其他同学在计算机、英语的实际应用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些又恰恰是就业竞争中的几个关键因素,他们急切的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岗位。因此,高校为贫困生提供智力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了帮困问题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所谓智力型主要是指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智力输出和服务,如科技成果转让、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家教服务、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等。所谓管理型主要是指结合个人的综合能力进行管理输出和服务,如办公室助理、思政辅导员助理、公寓辅导员助理等。学校积极提供智力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院系及所属团总支、学生会、贫困大学生社团等部门组织设立勤工助学管理机构,积极联系和创立智力型、管理型勤工助学岗位,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在校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岗位机会。在勤工助学工作的组织开展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制度规范”及“竞争上岗”等原则,使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这一发展平台,获得全面的提升。

3.2 贫困大学生社团要实现学生自主经营模式化的创新

贫困生在社团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贫困大学生社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减少贫困生因为贫困而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贫困大学生社团应始终坚持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贫困生在社团中的主体地位始终不能动摇,他们不仅是社团的参与者,更是社团的管理者。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及活动的策划、组织全部交给学生自主负责,相关指导老师仅从宏观上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细节方面都由学生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另外,我们应正确理解“以贫困生为中心”的含义,这并不是说整个社团全部由贫困生参加,社团完全可以允许少数或一小部分非贫困生参与,尤其是那些能力强、作风正又很愿意为贫困生服务的非贫困的优秀学生。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社团应该只属于部分贫困生,而不是全部的贫困生都必须参加。社团是以自愿为前提的,也只有自愿才能真正实现自救,也只有积极要求自救的贫困生才会成为社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自身也会在社团的各项活动和锻炼中获得全面提升。当然,社团建设中虽然我们不要求全部的贫困生都必须参加,但我们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力度,尽量让那些不自愿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自救活动中来。

3.3 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努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从原有的“政治氛围”向“情感氛围”转移,把人文关怀作为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努力营造对贫困生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奋发向上、成长成才。辅导员、班主任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入情感因素,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接触时就象朋友一样真诚、平等的交流,一起探讨怎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具体策略包括首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帮助贫困生改善人际关系。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等,活动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并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同学们,在活动中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密切同学间的关系,活动后进行总结并挖掘出贫困生身上朴实、善良等特有的优点。其次,可以通过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形象,营造“贫困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的校园氛围。大力宣传他们的个人事迹,以榜样带动人,以精神鼓舞人。通过对典型事迹的宣扬,不仅让其他同学对贫困生有了更多的正面认识,而且也激励了正在困境中挣扎的学生,在如何走出困境及自我发展规划方面给他们以启发和引导。

[1]粱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小文.重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EB/OL].www.hnshx.com,2008,12,29/2009,2,20.

[3]章瑞智,翁灵丽,冯敏敏.高校实验室勤工助学从劳务型转向智力型的实践与探索[J].

[4]沈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M].杭州:浙江教育报刊总社,2008,32-33.

猜你喜欢

贫困生社团校园
缤纷社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