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010-08-15张文标

党史文苑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军农民

张文标 李 媛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中央苏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张文标 李 媛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党在中央苏区时期面对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际上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苦大众,他们是党在农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象。中央苏区时期,党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注重社会调查研究和宣传策略、重视党员和干部的培养等。这些经验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巨大财富,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重大的借鉴意义。

中央苏区 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动员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农民,动员广大农民参军参战,支援苏维埃政权建设,党在农村始终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生命线”,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广大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为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及反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党在中央苏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在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

近代赣西南农村社会结构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社会组织上保留了比较多的宗法家族制度,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土地革命之前。农村“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无论哪一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分布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1]P691929年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提到赣西南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组织,大多是聚族而居”。[2]P14对这种情况,当年参加革命的人士也多有提及,如陈奇涵回忆说,革命前江西农村“宗族社会的传统习气浓厚,规模宏大的宗祠到处林立”。[3]P1肖华在回忆中也谈到,革命前兴国“每个姓都有一至数个祠堂,一个祠堂可以驻一个连”。[3]P392于是,作为宗族成员的每一个农民都被笼罩在家族温清脉脉的面纱中,在轰轰烈烈开展的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中,部分农民却不太愿意起来参加革命斗争。因此,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强化农民的阶级意识,使之从自在的阶级转化为自为的阶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农村最大限度发动农民群众、争取农民群众的前提和关键。

在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教育武装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红军发挥了重大作用,是这一任务的最初、最重要的承担者。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1]P86《红军须知》规定:红军“要向群众宣传革命的主张”,“要作工农革命的宣传员”。

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创建和建设过程中,红军经常采用各种形式宣传阶级意识,进行群众动员。其中贴标语是党和红军启发农民阶级意识,鼓动农民起来革命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宣传方式。它操作简便,容易贴近家家户户,以至于很多群众说:“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4]P456-457由于长期受到反动政府的压榨和掠夺,加上土豪劣绅的造谣威胁,广大农民群众都不敢接近红军。于是,红军除贴标语外采取了更为细致的宣传办法,如登门上户,深入群众。1932年参加红军的符先辉回忆:“可以说,红军战士个个都是宣传员。每到一地,大家三三两两地分散在各家各户,拉家常扯闲话的时候,就把一些革命的道理讲给老百姓听,不知不觉打动了人心。”事实证明,红军的这些宣传动员卓有成效,农民群众对红军由疏远到接近,由怀疑到相信。在群众被渐渐发动起来的基础上,红军还帮组地方成立贫协会和革命委员会等群团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打土豪的斗争和分田运动。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则突出对本地土豪劣绅和反动军阀暴行的揭露,以此教育和发动群众。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在《请看张贼遁民的罪状》中,历数下平民团团总张遁民烧杀掠抢的罪状,动员永定人民“挺身起来作斗争”。[5]P71

经过红军和地方党组织的宣传鼓动和实际利益的获得,农民群众逐渐被发动起来,在打土豪的过程中逐步明白了什么是剥削,意识到自己所受的苦难源于阶级的压迫。[6]P215-216值得一提的是,军队的纪律本身就可以形成一种宣传,红军良好的纪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在农民心中的威严和信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反映无产阶级利益的学说,同时也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学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用其阶级斗争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是完全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则更应强调她的人民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变化多样的农村社会意识,必须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农民,广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特别是党关于“三农”发展的战略政策和富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必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心,强基固本。

二、注重调查研究,找寻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象,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扎根于群众之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党在农村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注重和加强调查研究才能保证这一基本前提的实现。注重调查研究,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制定的方针政策才能为农民所认同和接受,并以此为切入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早在井冈山土地斗争开展之前,毛泽东就通过对宁冈的坝上、永新的秋溪一带的深入调查,写出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客观依据。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农村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等许多内容丰富而深刻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毛泽东认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P109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城,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大力支持下,毛泽东在寻乌县城作了在中央苏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调查。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掌握了土地分配的各种情况,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了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富农不要打击过重,以免无产阶级和贫雇农孤立的主张。寻乌调查为毛泽东了解当时的农村阶级关系,确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的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1930年10月31日,即罗坊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在新余罗坊的彭家洲,找了从兴国县来当红军后备队员的傅济庭、李昌英、温奉章、陈侦山、钟得五、黄大春、陈北平、雷汉香8个人,通过开调查会的形式,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兴国调查。在调查期间,毛泽东始终以朋友的态度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毛泽东对赣南土地斗争的情况和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在广大的农村,因而共产党必须深入乡村,发挥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

这些调查,一方面使毛泽东等人对革命主要力量所在地——农村有了更多的了解,另一方面为在农村制定符合农民利益需求的政策提供了依据,是党在农村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有利于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在当前新情况层出不穷、新任务日益繁重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范围、手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进一步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勤于和善于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进一步夯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

三、注重宣传策略,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中央苏区时期,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争取广大的农民群众无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加之在夺取民心的斗争中,国民党军阀也做了不少努力,要争取广大的农民群众,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宣传策略,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成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党在中央苏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生产、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首先,在中央苏区各个角落张贴宣传标语。如上所述,标语宣传是党和红军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红四军于1930年7月1日在于都县颁布了“红军标语注意事项”,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使红军的标语宣传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央苏区的宣传标语,不但内容简练和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针对性和鼓动性。如当时的标语有的是用来宣传共产党、红军、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有的用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有的用来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有的用来宣传扩大红军、动员地方配合红军打胜仗等。[7]P108-112这些标语在为巩固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服务的基础上,大造舆论,具有宣传和鼓动群众起来闹革命的作用。

其次,以业余的文化教育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文化教育之中。“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文化”[1]P39。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业余教育。如当时的夜校和半日学校,在不影响生产和革命斗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帮助农民群众在短时期内扫除文盲,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在识字运动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标语、口号为识字教材,以达到识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效。又如俱乐部,它将娱乐和文化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演讲股、游艺股、文化股的设置,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以配合革命建设。

再次,唱响中央苏区的红色歌谣也是当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央苏区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当地群众积极利用山歌、民歌、民谣等形式,大量创作红色歌谣,它们主题鲜明、题材广泛,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红色歌谣满怀激情地歌颂党和革命领袖,歌唱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红军,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揭露国民党蒋介石的罪行,在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人民参军参战,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闻媒体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快速便捷的新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媒体的宣传功能,快速地、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并指导群众的实际行动。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种科学文化学习活动和群众娱乐活动之中,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能事半功倍。

四、注重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培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

农村党员和干部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都充当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员的角色,都直接关系党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最大限度地能赢得农民群众支持的重要原因就是重视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色区域日益扩大,需要大批党员和干部来做党的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战争年代,干部损失很大,各类干部尤其是高、中级领导干部,显得非常紧缺;而另一方面,当时中央苏区的党员大多数来自于农民。由于农民出身的党员加入到党组织之中,大量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到党内。特别是新发展的党员,他们中有不少的人对党的基本问题不了解、入党动机存在偏差。这些都给党在中央苏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党员干部做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中央苏区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决定自己培养和训练党员干部。

一是举办短期训练班。在训练班上,主要是开设党课,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开会等形式,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员干部和新党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础知识和怎样巩固发展根据地等内容较快的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和阶级觉悟,使党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正确的思想保证。

二是举办干部训练班。1929年4月,毛泽东率领了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一次来到兴国,在这里举办了为期7天的土地革命训练班,培训了40多名干部和党团活动分子。兴国的主要人参加了培训,毛泽东讲了政治形势、农民问题、《兴国土地法》、武装夺取政权和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课程。训练班结束后,这些学员回到农村,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骨干。[5]P77

三是创办干部学校。干部学校造就了大批从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杰出干部,为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有效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争取群众,为有力的开展武装斗争,巩固红色政权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建设成果,加强农村党员和干部教育不能松懈。

总之,中央苏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光辉一笔。其经验在以后任何时期都值得借鉴。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都不遗余力的进行农村建设,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确实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这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中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凝聚。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学习和充分借鉴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宝贵经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成效。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陈毅,肖华: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4]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李德芳,杨素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K].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李小平:中央苏区土地改革史[K].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7]袁征主编: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K].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

张文标(1963—),男,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教授。

李媛(1986—),女,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红军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