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

2010-08-15瞿晓琳

党史文苑 2010年12期
关键词:和平民生中国共产党

瞿晓琳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

瞿晓琳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具有广阔的世界视角,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要同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中国民生改善的前提是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的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使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生思想 世界视角

民生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相继确立了“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和谐社会”的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生思想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不无例外地把改善民生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思维和国际主义的博大胸怀。

一、中国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要同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我国民生的改善置于世界发展的进程之中。

1.作出并坚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判断,把党和国家的主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为民生的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入而缜密地考察了世界形势和国家关系的复杂变化,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1],并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判断,告诫全党当今世界正发生大的转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尽快发展富裕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态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冷静观察,认为尽管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2]。“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3]。我们应抓住机遇,“把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判断形势,认为尽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单边主义抬头,地区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仍在扩大,人类还面临着一些深刻矛盾和突出问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5]。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6]。正是基于这些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2.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日趋加强,中国民生的改善离不开世界。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日趋加强,同时联系到我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改善成效不显著的惨痛教训,纷纷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7]“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状态下得到发展。”[8]“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可见,融入国际社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所当然地要顺应时代大潮,把中国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中。为此,中国共产党果断提出对外开放,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固定下来。这一决断,不仅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国家声誉日益提高,而且为整个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注入了活力,给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广阔的改善民生之路。

二、中国民生改善的前提之一是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国共产党十分强调对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借鉴。邓小平曾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0]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11]。与此同时,要“坚决抑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12]。这样,我们能加快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使国家和人民尽快富起来。在改善民生问题上,中国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借鉴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所用。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使人们加深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4]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的目的。邓小平的这次重要论述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体制问题。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尊重经济规律,致力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改善民生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2.大量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改革伊始,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15]这可以说是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宣言书,表明党力图改善人民生活的决心。同时,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尽量吸收,并“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6]。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17]这表明邓小平关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思想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江泽民到中央主持工作不久后曾明确指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18]。而鉴于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状况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和采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19]是必要的。胡锦涛也强调指出:“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我国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

3.在借鉴西方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吸收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的理解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质民生层面上。他们认为非物质民生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改善民生的国际借鉴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精神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如邓小平就希望中国要学习新加坡以严厉的法制手段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保障民生福利的经验;强化教育、发展科技、注重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等经验,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先后多次派团出国考察他国改善民生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民生的改善提供国际借鉴。

三、民生得到不断改善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有着浓厚的中国公民意识,也有着强烈的世界公民意识。在改善民生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立场,不仅着眼于中国民生的改善,而且着眼于中国和世界共同的发展和富裕。中国共产党认为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的中国会对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中国民生的改善本身就是为人类作贡献。早在1986年6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马里总统特拉奥雷时指出:“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的五分之一摆脱了贫困,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20]1999年10月22日江泽民访英期间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谈到中国人权问题时进一步指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必须首先保障最广大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然,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中国确保十二亿多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对世界人权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21]

2.中国民生改善不仅对第三世界国家改善民生起到榜样作用,而且对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帮助。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沾沾自喜于自己在改善本国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世界民生的改善,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民生的改善。中国无论贫穷和富裕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观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制定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时,就强调除了对西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22],并把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支持和合作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支持和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发展为第三世界国家改善民生提供了新思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同我国相似的历史遭遇、发展历程和基本国情,它们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由于劳动生产率低而人口出生率高等特点,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改善,也将严重影响它们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改善民生的成功经验,则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改善本国的民生状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二是从物质层面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改善民生,主要举措有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增加援助、减免债务等,帮助他们扫除发展经济进而改善民生的障碍,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设想的,国家富裕了,就能够多花一点力量来援助第三世界的穷国,不仅能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真正对人类做出贡献,而且“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3]。

3.中国民生改善必定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不仅如此,中国永远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一再重申中国对外政策的第一条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但由于中国国力薄弱,人民生活不太富裕,力量有限,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比较富裕的中国,能够对世界和平尽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国际主义义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此,我们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打任何国家招牌;要抓住机遇,广交世界朋友,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当我们富裕发达之时,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会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是最热爱和平、希望和平的国家,不论我们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可靠的力量。我们坚信,“近十三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有利于促进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24]与此同时,我们也向国际社会承诺:“即使今后富强了,中国也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25]

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世界视角,既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胆量和气魄,又为中国树立了追求和平、崇尚和平的良好形象。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更应该把中国民生改善放到世界大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积极因子,有效改善民生。

[1][7][10][13][14][22][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26-127、78、373、373、148、99、225 页。

[2][3][4][8][11][1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511、511、214、、189、208、207 页。

[5][6][24][2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308、84、306、306 页。

[9]中国共产党地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45-47页。

[15][16][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111、133 页。

[18]江泽民.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2-20:1.

[1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24.

[2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

瞿晓琳(1983—),女,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本文系201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0b091)的成果。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和平民生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