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再思考

2010-08-15涂序堂

党史文苑 2010年12期
关键词:党团组织社团民主

涂序堂

(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指他们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扩大其有序政治参与,既有利于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也有利于他们培养民主参与精神、积累政治经验,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水平。

一、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积极、健康、理性等特点。我们通过在2005—2007年间对江西南昌市四种不同类型高校(即综合类、师范类、成人和民办高校)中的大学生开展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普遍较高,非常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参与行为趋于理性,参与过程表现出客观合理的分析判断思维。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陷。

1.政治参与主流积极健康,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大学生政治参与主流呈积极健康的特点,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爱国热情普遍高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关注度增强。如每年北京两会召开期间、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及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期间,多数大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视频、报刊杂志等媒体关注事件进展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调查显示,有94.71%的人 “经常”、 “有时”和 “偶尔”与同学谈论国家大事或政治方面的问题;在 “即将面临考试、功课紧张时,却需要代表学生们去反映意见和呼声时”,有83%的同学表示 “虽然耽误学习时间,但很乐意去”或 “尽量两者兼顾”。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参与形式日趋呈多样化,电子传媒和网络参与开始成为重要的参与渠道,他们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校园内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活动,参加校园内和社会的公益活动,参加班集体和学生社团活动,等等。

2.参与行为的消极冷漠现象值得关注。大学生自身政治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希望拥有并行使其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面对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参与日趋理性、成熟,盼望拥有通畅的交流平台。如在北京奥运圣火接力的设障事件中、2008年“藏独”事件以及在历次反台独斗争中,多数大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途径表达看法,做到理性关注、理性参与,非制度参与行为不多。同时,有些大学生对自身参与的效能感较低,参与信心不足,呈现一定的消极参与、消极冷漠现象。在学校政治生活、校园选举投票活动和班级事务活动中,有不少大学生仍然属于动员式或鼓励式参与,其行为表现为随意投票票甚至拒绝投票等等,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其政治冷漠的倾向。调查中,一些大学生对校园参与并不积极,有过半数同学(53.71%)未参加任何学生社团;有近半数的学生(44.48%)不满意“目前大学生的民主参与现状”。针对大学生这些消极淡漠现象,高校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关注。

3.参与行为仍然存在功利性倾向。目前,加入政治性团体尤其是党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种主要方式,希望加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热情持续高涨。比如,“想入党”的大学生比例已达到70.72%。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步发生变化,其功利性和实用性思想倾向明显,参与行为存在一定的功利倾向,一些大学生为了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助学金、保送研究生,乃至为了出国深造等个人目的而申请参加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入党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将加入党团组织作为阶梯,视为捞取政治资本或增加就业机会的手段,入党入团动机不纯或不够纯,利己主义思想比较突出。调查中,有六成以上的学生(即66.99%)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多为“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即37.71%)认为,自己周围的“同学未入党的原因”是“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写了申请也没用”。

4.参与行为与政治认知之间存在矛盾差异。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差异,大学生在政治责任感、民主参与意识、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上显得参差不齐,加上主动性、积极性的不同,其政治参与分布不均衡。一般地,低层次的政治参与显得面广人多,而需要参与程度深、参与水平较高时的人数和比例都相对较少,而能经常性地参与就更少了。在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上,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社团的负责人比普通大学生显得要高一些。作为已经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大学生,有时其参与行为与政治认知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有时差异比较明显,说明其参与行为会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投入参与行为的较少,口头上谈论政治比主动实施行为的要多。另一方面,他们实际参与行为和认知不能完全吻合,存在着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比如,他们虽然对社会和校园的贪污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有七成多的学生(即71.62%)反对“采取请客送礼的方式获得奖学金或就业机会”,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校园腐败”倾向,发现同学作弊时,认为事不关己,持“听之任之”态度的比例为36.37%,甚至有17.34%认为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而选择“应劝阻、揭发”的比例仅为12.17%。目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和助学贷款的失信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达到入党、竞选学生干部、考试及格、通过论文答辩和分配工作等目的,个别同学甚至向老师送礼行贿。

二、对策思考

1.完善体制机制,鼓励大学生参政议政谋政。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充分保障大学生参与国家和高校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表达需求,努力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公开化、制度化、常态化。有序的政治参与能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而政治参与的公开化、制度化、常态化也将促进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有序化。大学生政治参与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其参与渠道不畅或受阻有关。要迎合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拓宽民主参与渠道,丰富民主参与形式,鼓励保护大学生有序参与的积极性,减少大学生非制度化参与行为。建议设立并逐步提高大学生在各级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建立教学听证会、校园听证会、校长接待日和招聘学生校长助理等制度,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由民主参与过渡到权力参与,鼓励他们积极参政议政谋政。目前,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介逐渐成为大学生反映呼声的重要渠道,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府”和校园网络建设,构建纵向沟通、横向相联的政治参与网络管理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政治利益表达需求。同时,积极探索体制创新,规范大学生通过网络论坛、手机短信、校园博客、校园BBS等媒介开展的参与行为。

2.增强党团组织的感召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继续发挥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团结青年、感召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功能,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支持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大学生有序参与的和谐氛围。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供他们展现才能的舞台,扩大大学生有序参与的效果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实践证明,近年来各高校开展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以及“我为江西献一策”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良好,值得提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接触和了解基层,接受国情教育,养成民主参与习惯,开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其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能力。大学生加入党团组织的过程也是其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的过程。高校党团组织要加大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科学引导和保护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与政治智慧,提高党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降低入党的功利化倾向。同时,要加强党团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培养民主参与精神。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丰富和发展,不但有利于培养和锻造大学生的政治品格、政治情感、政治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公共参与能力,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养成和发展。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一般靠成员间兴趣相同和利益表达来维系,社团内部同学之间地位平等,社团常以潜移默化式的隐性教育方式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大学生参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就是民主参与的实践过程。大学生通过表达社团利益需求、解决不同观点争端,通过体验公共事务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培养宽容协作、互动协商的民主参与精神,提高其政治参与水平。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其自主性和多样化发展,引导社团开展丰富的学术争鸣、政治演讲和文化交流活动。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方式,保障社团成员实现其政治利益表达愿望,尊重其成员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这样既有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民主参与精神的养成。

总之,高校培养学生不仅是增加其知识积累,还应使他们将知识内化为素质能力,要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活动,锻造和提高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不但有助于大学生释放政治热情,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形成健康的品格,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其政治参与水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王仲田.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06.

[2]涂序堂.试析非理性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4).

猜你喜欢

党团组织社团民主
缤纷社团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宿舍党团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初探
新形势下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的思考
K-BOT拼插社团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