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贾谊政论中的儒家思想

2010-08-15代雅洁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政论贾谊儒家思想

代雅洁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西汉初期,民间儒学之风渐渐兴起。至文帝时,民间的儒学传授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儒家思想成为“汉初与时相长的气息”[1]。在这样的社会学术背景下,贾谊“年十八,能以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2]贾谊入朝后,为汉朝“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他总结前代治国经验,结合汉初社会现实,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创作了一批批极具价值的治国政论,而这些政论,也从侧面反映了贾谊的儒学思想。

一、贾谊政论中“礼”的思想。

“以礼治国”是贾谊思想中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贾谊入朝之后,总结秦亡教训,认为汉初之所以出现“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京师”[3]的局面。是由于当时“汉承秦制”,社会普遍延续着秦朝宗法混乱、等级不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把“以礼治国”作为当务之急。

贾谊首先提出了“礼”的概念,并突出强调了其等级性。在《新书·礼》中,贾谊说“礼者,所以故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礼之正也;威德在君,礼之分也;尊卑大小,强弱有位,礼之术也。”此外,在《新书》的《傅职》和《俗激》篇中也有“明等级以道之礼”,“教之礼,使之上下则”,“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等突出强调了礼的等级性的观点。

其次,贾谊强调礼的作用和重要性。在《新书·礼》中“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贺记、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在贾谊上汉文帝的《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中,贾谊强调了礼的政治规范功能“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下所为,人之所为也。人之所涉,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且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朴素、狱讼衰息”。[4]在《陈政事疏》中,贾谊还强调了“礼”维护“人主之尊”及“大夫之尊”的重要性。

而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建立礼仪新秩序时,贾谊则认为首先应重视礼仪道德教育。在《新书·礼》有“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至也”。在贾谊看来,只有尊重伦理、严守礼法才能使社会有规律可循,维护社会的安定。而在进行礼仪道德教育时,对太子的礼仪教化,则极尤其重要。在《新书·阶级》中,贾谊强调了典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人主之尊,辟无异堂陛,陛九级者,堂高大几六天矣。若堂无陛级者,堂高殆不过尺矣。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此其辟也。固堂之上,廉远士也则堂高,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同时,他还从服饰、器皿等方面提出了等级的划分。在《新书·服疑》中,他指出“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贵贱有级,服位有等。等级既设,各处其检,人循其度。……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使人定其心,名著其目”。

贾谊主张立等级、分明礼,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的思想。贾谊之后,儒家礼仪思想深入人心,以两汉为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把“礼”放在治国关键的位置。

二、贾谊政论中“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贾谊在其政论中所阐述的“仁”的思想则是对孔子的继承与发展。在《过秦论》中,贾谊总结秦亡的教训,指出秦“仁义不施”而短命速亡。所以,汉朝若想长治久安,则应摆脱秦朝暴政,实施仁政。

在贾谊看来,圣明君主更应具备“仁爱”的素质。在《新书·春秋》中,贾谊引用文王爱及子民、楚昭王爱及自然万物的例子,论述“仁”的重要性。在《新书·修政语上》中,他说:“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同时他还列举帝喾和颛顼的例子说明“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总之,贾谊认为“仁义者,明君之性也。故尧、舜、禹、汤之治天下也,所谓明君也,士民乐之,皆即位百年然后崩,士民犹以为大数也。桀、纣所谓暴乱之君也,士民苦之,皆即位数十年而灭,士民犹以为大久也。”贾谊以古代帝王为例,说明“仁政”的重要性,告诫统治者以人为本,施行仁政。

同时,贾谊认为君王要做到“仁”,就应爱民。在《新书·修改》中,贾谊引帝喾的话:“德莫高于博爱之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之人”,又引帝禹的话:“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贾谊引周成王与鬻子的一段对白曰:“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他还说:“故明君敬士,察吏爱民以参其极,非此者则四美不附矣”。

贾谊对“仁”的发展还体现在用仁义来处理民族关系上。在匈奴问题上,贾谊主张“宜以厚德怀服四夷”(《新书·匈奴》),在《新书·匈奴》中,他提出“三表”“五饵”之术,优厚待来降的匈奴使者及官员,以此来使匈奴归附。

贾谊的治国之策,多体现了“仁”的思想。“汉朝统治者顺应时势,开始以仁政治国,重视道德教化,反对严刑酷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汉朝的发展。

三、贾谊政论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时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也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王制》)贾谊总结秦亡教训,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强调了“民”对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首先,贾谊强调了民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新书·大政上》有:“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除了“以民为本”,他还主张“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此外,民为国家的根本还体现在民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论积贮疏》中,他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手纸寒。”

既然民众有这么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则应把民放在第一位,爱民、惠民,在《新书·大政上》中有“故君子之贵也,士民贵之,故谓之贵也。故君子之富也,士民乐之,故谓之富也。故君子之贵也,与民以福,故士民贵之。故君子之富也,与民以财,故士民乐之。”同时,贾谊认为要想真正的使民安定,则必须使民富足。在《论积贮疏》中有:“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此外,贾谊还主张按人民的意志选拔良吏,真正为民造福。《新书·大政下》有“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无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贤矣。吏贤而民治矣。故君功见于选吏,吏功见于治民。”

在贾谊的政论中,除了“礼”“仁”“民本”等儒家思想外,其在“义利之辨”,天性观和人性论等方面也有着深深的儒家思想的烙印。此外,在贾谊的政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子。贾谊主张,治国既依靠礼义道德的教化,又依靠刑惩法制的威慑。只有强调以礼为体,以法为用,二者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还主张仁与道结合,将仁的思想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贾谊的政论对汉朝及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其自身经历的影响,贾谊的政论中有深深的儒学思想的烙印。此外,他积极将法、道思想与礼、仁的主张相结合,丰富充实了其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更有利于全面的阐释其治国之志。对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及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1.

[2]《汉书·贾谊传》.

[3]《汉书·诸侯王表序》.

[4]《汉书·贾谊传》.

猜你喜欢

政论贾谊儒家思想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政论翻译研究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台湾政论节目换代:“花钱买来的露脸机会”
怀才不遇的贾谊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