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对面城古城初探

2010-08-15姜勇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金代铜镜对面

姜勇

(双城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双城 150100)

公元1114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召百官耆旧,以伐辽告之,使备冲要,建城堡,修戎器,以听告命”①。于是,在冲要之地来流水(今拉林河)右岸,相继建起座座城池,前对面城古城由此应运而生。本文就古城遗址本体及城中出土文物,分两个段落概述如下。

一、前对面城古城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采集信息显示:前对面城古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三姓村红星屯西500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15°18′、东经125°45′,古城西距拉林河右岸220米,地处一级台地区,海拔高度138米。该古城平面略呈梯形,东西墙基本平行,其中东墙长400米,西墙长450米,南北墙均长365米,周长1580米。古城墙中,仅西墙、南墙、和北墙150米长的西段残高3米左右,顶宽1米余,底宽近10米。东墙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肥垦荒而遭到破坏,现与地表持平。实地调查发现,前对面城古城北墙有瓮门一座,宽约10米。城之西北角、西南角和东南角尚有明显的角楼遗迹,高出墙头约半米,突出城外2米左右。西墙可见雉堞4处,间距90米均匀分布,南墙亦有4处雉堞,间距75米均匀排列,北墙仅见1处雉堞。全城共残存此9处雉堞,皆突出于墙外。东、南、西三面城墙均在农田中,唯北城墙外为新植林带和一条宽约2米的田间土路。城内外地势无大起伏,城内东部略高于西部。城墙外有5米宽护城河遗迹,因多年淤塞,仅略低于地表,最深处只有1米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地表采集有布纹瓦残片、青砖碎块、灰陶器皿口沿等标本。以往在此征集文物颇丰(详见本文第二段落)。

前对面城古城,城墙、瓮门、角楼、雉堞、护城河遗迹均清晰可辩。确凿的考古信息证明,其无疑为辽、金时期金为备战而建在拉林河沿岸的一系列城池中之一座,且有学者考证:前对面城即《金史》所载之寥晦城。②总之,前对面城古城为辽金时期军事、政治、生产生活情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前对面城古城出土文物

历年来出土于前对面城古城中的文物,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文物价值角度衡量,均堪称双城境内古城之最。下面仅择要介绍。

(一)泰州主簿铜镜。金代文物。铜镜呈青黑色,圆形。直径9厘米,厚0.6厘米,重150克。镜面平滑,镜背中心有一半球形钮,圆形钮座,其外围环饰瑞兽葡萄纹。周围铭文系隶书体,阳刻28字为:“青盖作镜自有记,辟去不祥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镜缘阴刻“泰州主簿”四字和一个押记。该镜征集于1981年。

(二)金城记铜镜。金代文物。该镜直径9厘米,厚0.7厘米,重165克。镜面平滑,镜背中心有一半球形钮,圆形钮座,其外围环饰瑞兽葡萄纹。周围铭文系隶书体,阳刻28字为:“青盖作镜自有记,辟去不祥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金城记铜镜的质地及主体纹饰均与泰州主簿铜镜相同,只是镜缘刻款为“金城记”三字和一个专属押记。1981年4月征集。

(三)白釉大碗。金代文物。碗高12厘米,口径22.4厘米,足径9.5厘米,壁厚0.8厘米,重1700克。釉呈土白色,满施于碗内壁,外壁上半部施釉,下半部露胎,胎质粗糙,呈褐色,釉有流淌痕。该碗平口圆唇,缓壁圆底,厚壁圈足,距口沿1.5厘米处有一周横向凹陷弦纹。1981年4月征集。

(四)轮制素面灰陶罐。金代文物。通高29.8厘米,腹径2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3厘米。表面灰色,泥质轮制,火候较高,胎质坚硬,素面无纹饰,侈口卷沿重唇,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口沿微残。征集于1981年4月。

以上四件均为国家三级文物。

(五)轮制划纹灰陶罐。金代文物。高32厘米,腹径24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厘米。表面青灰色,胎为泥质夹细砂,轮制,侈口,小卷沿,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肩部有两排楔形点戳纹,印痕较深,其下至底部有8排不甚规则的篦形浅划纹。

(六)青花瓷盏。高6.5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1.5厘米,釉色灰白,有冰裂纹开片,内壁饰淡三色釉下彩条纹,圈底无釉,直壁内收。

(七)九叠篆文印。印面长7厘米,宽6.5厘米,印高3.5厘米,系青砖磨制而成。无柄,印面略呈长方形,印文为阴刻九叠篆文,共四字。因印面左侧有一粗划痕,故仅依稀可辩“之印”二字。当地农民拾于前对面城中,1989年入藏双城市文物管理所。

(八)陶俑头。金代文物。头高12.5厘米,双耳廓距10厘米,俑身不存,仅余其头,青灰色,头上有冠,面庞丰满,大眼阔口长耳,后脑及颈底各有一圆孔,直径约1厘米,与其类似者在金上京遗址中曾有出土,为建筑构件。此俑头征集于1989年。

(九)马镫。金代文物,高17.5厘米,镫底长14.5厘米,宽7厘米,熟铁锻造而成,锈蚀严重,器形完整,无纹饰。当地农民在前对面城古城中仅拾此一支,1989年入藏文物管理所。

(十)布纹筒瓦。金代文物,长35厘米,宽15厘米,厚2.5厘米,表面青灰色,凹面有粗布纹,质地坚硬细密。

(十一)布纹板瓦。金代文物,长39厘米,宽23—25厘米,厚2.5厘米,表面青灰色,凹面印满粗布纹,质地坚硬细密,敲击有声。1989年采集于城中偏南部位。

(十二)鸡腿瓶辽金时期文物。口沿破损,残高31厘米,圆口圆足,口径5厘米,底径4.5厘米,扁腹宽13厘米,厚7.5厘米,缸胎,内壁施酱釉,底部无釉露胎,呈红褐色。1981年文物普查时采集于城中。

总而言之,这些文物在前对面城古城中的出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辽金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学术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注释:

①见于《金史·太祖本纪》

②详见王禹浪先生发表于《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二期中之《寥晦城考》一文。

猜你喜欢

金代铜镜对面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古代的铜镜
不要在车前乱跑
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