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隆昌石牌坊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2010-08-15黄燕
黄 燕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文博学院 四川 重庆 400047)
略论隆昌石牌坊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黄 燕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文博学院 四川 重庆 400047)
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是物化的伦理、精神的寄托,人造历史化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性标识之一。在此仅从隆昌现存的17座石牌坊对儒家文化“忠孝节义”的诠释及对隆昌地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问题加以探讨。并指出隆昌牌坊是倡导风化、维护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是宣传封建礼教秩序的重要手段。
隆昌 石牌坊 地方社会秩序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洞式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繁衍发展,遍及华夏,远涉海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标识之一。隆昌县城所在地金鹅镇自南北朝起就是“东连荆襄,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北徂安岳、荣城,西北往黎雅羌,以弹丸之地而当六路之冲”[1]的总驿站(原名隆桥驿),且隆昌盛产青石,境内沿6条古驿道而建有石牌坊69座,另有多达171座庙观的镇山门坊。经数百年自然侵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10年人为破坏,隆昌石牌坊现仅存17座。一直以来,隆昌石牌坊受重视程度不够,学者少有研究。有学者从建筑学、美学等角度对其建筑、雕刻艺术及审美进行研究,另有少数游客对其做简要介绍,但从隆昌石牌坊的思想文化体系及其社会功能则未曾涉及,就此从儒家“忠孝节义”思想围绕隆昌石牌坊对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作用展开讨论。
一、忠——“呼青唤德”德政坊
忠,它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作为一个县城的最高管理者知县或县令,他的忠则表现为:一是对上,即对皇帝尽心,管理好地方事务,解除上级的忧虑,把一方治理的和平安宁;二是对下,即为百姓尽心,给百姓一个安乐的社会环境,为百姓谋福祉,让百姓可以平平安安,丰衣足食。忠,便是“以德治政”,作为一方官吏能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了“忠”,则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于是上报朝廷,皇帝便以圣旨的形式昭告天下,隆昌有“青天大老爷”。隆昌作为六条古驿道的集合之所,既为商贾士民流集之地,官绅军卒过往之道,在此勒石做坊,正是宣传教化的最佳方式,也给各地竖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宣传封建伦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隆昌现存五座德政坊:“牛树梅德政坊”、“刘光第德政坊”、“肃庆德政坊”、“李吉寿德政坊”、“觉罗国欢德政坊”。五位知县,品格高尚,刚正清廉,养民以惠,据坊文记载:牛树梅“清慎勤俭,慈惠廉明,尊贤乐善,雅化作人”;刘光第“扶我黎元,惠我兆庶,不徇不阿,以忠以恕”;肃庆“纤尘不染,清如玉井之水;片牍靡留,郎媲秦台之镜。”;李吉寿“功勒金石、名杜清芬”被人们誉为汉代循良;觉罗国欢“民或啼饥,情殷堆食,民有讼争,性惟秉直”。德政坊凝聚着封建社会士民对“政在养民”的向往,对清官好官的呼唤。同时德政坊作为为旌表先人功德政绩立不朽之名,以求为后世之楷模而立的牌坊,是用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封建功德的一种象征。
二、孝——“尊老爱幼”孝子坊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做为众德之一,成为美德,影响极为深远。
在隆昌以牌坊旌表孝道更是为一大特点,隆昌现存石牌坊中,以“孝”文化旌表的有五座。地义天经惟孝为大,深修行立惟孝为先。“孝子总坊”旌表陈先典、朱佐耀、刘腾龙、华远容、宴绍景五位孝子。据坊文记载:陈先典“至训孝,睦族,奖节,刻书,乐施皆本孝行所推暨也”;朱佐耀“至惜字,教孝,友爱,笃族,抚孤寡又孝行之余也”。
用牌坊的形式来宣扬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立孝子坊的目地在于使一方百姓予以效仿,从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最终达到纯正民风、维护封建秩序的目地。
三、节——“三贞九烈”贞节坊
封建社会女子在婚前要“守童贞”,婚后夫在时要“守贞”,夫死要“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穿了就是宁可饿死,也不能破坏封建的伦常秩序。明清时期,崇拜贞节的变态心理与专制主义的巅峰状态相结合,使得对贞节的道德要求日益走向宗教化、制度化的轨道。隆昌石牌坊就是这些节妇的最好见证。
为了让这些寡妇守节,道光二十五年(1845),牛树梅任隆昌县令后,成立了一个官办的民间社团组织,名叫“恤嫠会”[2](p164)。恤,救济,嫠,指寡妇。“恤嫠会”将全县的寡妇登记在册,四处张贴县衙告示宣布凡是愿意守节的寡妇,一律给予资助。“十余岁、二十余岁守节者,每月帮钱六百文;三十余岁守节者,每月帮钱五百文。如果节妇的公婆去世了,“恤嫠会”给予殮费四千文,如果节妇本人病故,“恤嫠会”给予殮费六千文。”[2](p164)牛树梅以县衙的名义立了一块“恤嫠碑”,在竖碑之日,写了一篇名曰“恤嫠序”的文章。封建时期的女子,丈夫死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其生活交困潦倒,但为了社会风化,道德伦理,维护一方秩序,官府便募集资金资助节妇日常生活,死后为其立贞节牌坊,。政府鼓励,利益诱惑,舆论压迫,隆昌县内的节妇陡然猛增,“节孝总坊”就有两座。
清咸丰五年(1855),朝廷颁旨旌表四川省隆昌县187名节妇和1名孝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皇帝下诏书表彰一个县的节孝妇达188名之多,空前绝后。对于隆昌,无疑是个天大的喜事,是县人的殊荣,更是县令的政绩所在。“族表”,在地方和民间的具体表现就是修建牌坊。光绪四年(1878)光绪皇帝下诏旌表隆昌的节妇161人、烈女1人、贞女1人、孝子1人,共164人,与上次相隔23年之后,隆昌的妇女又一次获得如此崇高的集体荣誉。从咸丰五年到光绪四年,只有短短的23年,隆昌就出了350名国家级的节妇,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在350名节妇中,年过35岁守寡的5人,年龄最大的36岁,年龄在25岁以下的23人,最小的16岁,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300多人。
雄伟壮观的贞节牌坊是妇女贞操神圣、庄严的物化标志。它昭示的是妇女愚昧无知的荣耀,牺牲的是妇女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维护的是男人的权力和尊严,换来的是宗族、家族的殊荣和经济上的实惠。谁家请下了皇帝的圣旨,立了牌坊,是件轰动乡里,无上荣光的大事,本家族的人顿时身价百倍,乡里人人敬仰。但这牌坊也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宣扬贞节理念的重要传播工具,更是封建礼教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摧残、迫害妇女的历史见证。
四、义——“乐善好施”功德坊
儒家仁义的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人则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生命价值基础,不仅是为人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个体行为实践的价值准则,在儒家学者看来,“仁”是支撑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义”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基本行为准则。
儒家“爱人”思想表述了一种最基本的实践精神,这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秩序构建的成功与失败,这就是志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正如孟子所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隆昌现存两座功德坊,均为云顶寨郭氏而建。一是“郭玉峦功德坊”,旌表郭玉峦,毕生乐善好施。其建郭氏义馆,为族中鳏寡孤独养葬,帮助族中贫穷学子完成学业,乡会两试资助经费;扶贫济困,捐资在县城南北二关建栖留所,检验亭,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穷民;主持监修武庙三年,不用公项一文;捐资办育婴堂,使贫困婴儿得其所养。二是“郭王氏功德坊”,旌表郭王氏热心公益事业,支持其夫郭人庸的济微扶困,捐资银两,置买田业,办育婴堂、抚养贫困婴儿。功德坊处处彰显的助人为乐,急公好义的传统美德。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是标榜公德,宣扬封建礼教的工具,没有皇帝的金口玉言不能建坊,若是那个家族被恩准建造牌坊,那便是扬名立世的资本。身处在一个“官本位”的封建体系里,在传统思想影响下,无论如何,社会地位才是第一位的,而牌坊便成就了郭氏家族的门面。
忠孝节义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自从兴起了用牌坊表彰的做法后,其中的内涵就变了味道,牌坊面子是荣耀,核心则是地道的麻醉剂,一种把人禁锢在封建伦理纲常中,泯灭人性的麻醉剂。
牌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传统社会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导向、社会习俗、经济条件等多种力量促成的,并合力把牌坊这一普通的建筑形式推上了封建礼教的圣坛,赋予其崇高的意义与表徵。其核心在于强化以“忠孝节义”为基本内容的儒家伦常,从而在道德上引领世人到达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内化为坚贞的人格操守,在客观上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巩固了社会繁荣、秩序井然、风气纯正的稳定局面,以及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和谐。牌坊所彰显的“忠孝节义”的观念,一直不倒的屹立于隆昌这片土地上,同时也屹立在了隆昌百姓的心中。牌坊作为一种伦理纲常的符号,被统治者不遗余力的宣传,它以儒学为后盾,将统治的理念和伦理规范深入人心,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绝佳效果。
[1]清康熙二十五年《隆昌县志·序》,第1页.
[2]政协隆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隆昌石牌坊文史资料专辑[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