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0-08-15杨玮玮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共情管理者心理

杨玮玮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共情(empathy)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共情能力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拥有较高共情能力的人懂得他人、理解他人,是一种健康的利他,这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健康的利己。这样一种既利他又利己的能力当然要掌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出发,总结出培养大学生共情能力的途径。

以下就从儒家思想“忠恕之道”、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加强等四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一、在高校中以“忠恕之道”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就忠恕的概念,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就是说,在以仁调节人际关系时,一方面,对人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忠恕之道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换位思想。所谓心理换位,指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将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舍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忠恕之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伤害人,做到利人、助人。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思想。忠恕之道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中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利于我们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高校管理者的共情能力,推进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升

在高等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高校管理者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在与大学生的接触的过程中,在管理大学生的各种事务时情感的投入即用“情”管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情”,高校管理者的共情成为大学生共情的重要来源。

具有高共情能力的高校管理者在察觉大学生情感方面能够及时感受到大学生需要、情感、动机;能够根据大学生的行为、语言等判断他们的心情并作出反应;不仅如此,他们还能理解大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敏锐的感觉到他们情感行为的真正含义,真正的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接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后也会对周围的人理解、尊重、关心,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高校管理者最要“德”服人,这个“德”包括公正、热情、体贴、同情、诚恳等特质,而这些有都体现在一个“情”字上,以情感人、以情容人,达到情与情之间的共鸣。把共情能力作为高校管理者的重要素质之一,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接触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人生境界,理解不同人的处境。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够触动大学生的内心、深入到他们的情感世界,这样就能让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应该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周围的人,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和与他人有效地沟通的能力。比如,在经历“5.12”汶川大地震时,学校组织大学生进行捐款,让大家了解到灾区人们的困难,关注、理解、同情灾区人们,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共情能力作为一种人格维度,在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1.重视人文关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讲授教材知识即政治理论教育,而不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生情感上关怀较少,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关心爱护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让大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那么大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关心爱护他人,提高共情能力。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面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内心情感、行为处理方式的不断变化,旧的理论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联系起来,透理述情;在教学方式上,拓展课堂教学,加强课后对大学生的关怀,课堂和课后互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

共情这一概念与心理学有很大的渊源,又称之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表现在:乐于与人交往,接受自我,融洽他人,保持健康完整统一的人格,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积极而又中肯的意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大学生学会体谅和理解;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自大学生进校时就建立心理档案,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重要作用,长期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戴尔.卡内基曾经说过:“关于人际关系的艺术,如果有所谓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审时度势的能力,即由他人的观点看事情,如同由自己的观点看事情一样。”由此可见,优化人际关系就必需拥有较高的共情能力,拥有较高的共情能力的人可以很好的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表现为理解、尊重和关注他人。提高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1]重视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吴正勇,黄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上海201620).

[2]杨眉等著.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杨眉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朱熹《论语集注》山东:齐鲁书社,1992.

[4]《论语·卫灵公》[M].杨伯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

[5]《论语·雍也》[M].杨伯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共情管理者心理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窗口和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