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基于社会阶层利益过度分化的维度
2010-08-15邱清华
邱清华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500)
浅析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基于社会阶层利益过度分化的维度
邱清华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 广东广州 510500)
当前,新的利益阶层,特别是利益受损阶层降低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甚至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因此,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增强社会凝聚力。
社会阶层 利益分化 主流意识形态 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变迁,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不断加大,并有不断蔓延之势,特别是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影响了党的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党在长期的实践中被全体人民所承认和接受的意识形态。但改革后我国社会阶层分化使得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且各阶层利益占有程度不平衡,这既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更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1.社会阶层利益的多元化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一方面,社会阶层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对党的依赖感明显减弱。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方式单一,兼之党政不分,党实际上掌握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这使得人们对党有着一种直接的利益依赖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各社会阶层在获取和满足本阶层自身利益要求的方式和途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党依赖感明显减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甚至疏远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和认同;另一方面,社会阶层利益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利益追求的差异性增大,并导致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层次性,客观上弱化了社会各阶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2.直接利益受损的工农低收入阶层对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信任危机。就工人阶层来说,在中国社会经济制度转型后,工人阶层在阶层利益分化中经济收入、地位、社会声望等方面明显下降。同时,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工人成为贫困的下岗无业者,成为社会底层的弱势阶层。在这种情形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感到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逐渐丧失,并逐渐产生了主人翁的失落感。他们把这种下降、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失落感归咎于党的方针政策,并开始怀疑党的执政能力,抵制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农民阶层更是利益受损严重的阶层。随着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投向城市,农村的资源也以各种方式向城市聚集,农村的凋敝全面化了,三农问题严重凸显出来。同时,大量的侵害甚至剥夺农民的利益的事件频频发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引发了失地农民的极大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信任危机。
3.间接利益受损阶层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间接利益受损阶层主要是指在经济利益上受益但在政治上得不到满足的社会新阶层。这个阶层科学文化素质、经济地位普遍较高,他们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理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但是该阶层应有的地位和声望仍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认可,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需求与政治参与权利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间接利益受损阶层对社会政治的认同度,并使他们对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
二、加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增强社会凝聚力
意识形态具有多种功能,但整合功能最为重要。郑永廷把整合功能看成是“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实现方式”。[1]因此,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增强社会凝聚力。
1.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建设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我们党面对社会阶层利益过度分化而进行思想整合的一个战略性任务,是实现整合目标的关键。一是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多元化的条件下,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再是唯一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并存已经成为党必须面对的现实,应在承认多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存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它的主导地位,防止被边缘化,不断增强其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二是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它就没有生命了。”[2]国外许多政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与其意识形态僵化人们的思维、阻止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有紧密联系的。这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罗·麦德维杰夫分析苏共垮台的原因时所说:“几十年如一日的意识形态不作任何改变,并且完全按照领导人的说法去做,没有丝毫讨论的余地;然后又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实现思想理论上脱胎换骨,结果导致党内外一片混乱。”[3]因此,必须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其永葆青春。
2.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先进的意识形态不但要具有思想上的系统性和抽象性,而且还必须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涵盖性。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开放性的时代特点:一是自身发展要求而非权宜之计,具有主动性、持久性;二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而非囿于局部选择,具有全方位性;三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统一,而非单向的进口或出口,具有双向互动性;四是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强权霸道,具有亲和性、平等性。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其对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整合功能,就必须坚持并不断加大自己的开放性和丰富自己的内涵,为尽量多的阶层、群体成员所认同、认可和接受。
3.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包容性越大,能够反映的利益要求就越广泛,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就越巩固。[4]因此,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应兼容并蓄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合理、有益、科学的成分。一是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前所有制结构、合理有效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因为它们紧贴社会各阶层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实际,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补充、促进作用,并能为社会改革、发展作理论前导。如前所述,社会各阶层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包容其合理有效的因素。二是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政治文化的合理因素,因为它反映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民族继承性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传统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格局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具有两重性,如毛泽东所说的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5]而民主性的精华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应该积极吸收和包容的,如:有由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构成的民族精神。如果能够将其吸收到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来并加以现代诠释和运用,将极大丰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增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力和整合力。三是包容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有益的文明成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如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中的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法制观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一些丰富的执政经验和最基本的执政规律,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6]
4.改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方法。长期以来,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都是通过“灌输”的方法进行的,但是,这种纯粹的“灌输”方法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要使主流意识形态获得更多社会阶层支持和认同,必须逐步改变这种强制性“灌输”的方法。否则,就会变成马克思所描述的那种状况:“政府只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它也知道它听见的只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它却欺骗自己,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并且要求人民拥护这种自我欺骗。”[7]因此,党在执政实践中,应摒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宣传方式,采取和重视运用其他方法:一是采取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二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并着重加强互联网宣传阵地建设等来增强宣传效果,并大力倡导符合社会发展进步态势的主导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一元化利益格局正逐渐向着多元化的利益格局转变。我国社会阶层利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同时,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面临诸多考验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利益格局多元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舆论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达成共识。因此,强化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增强社会凝聚力,方能实现既定目标、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
[1]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0.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11.
[3]陈蔡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67.
[4]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83.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邱清华(1976—),女,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公共基础部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