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时间隐喻跨文化多维角度研究
2010-08-15何向妮
何向妮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陕西汉中723003)
英汉时间隐喻跨文化多维角度研究
何向妮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陕西汉中723003)
时间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时间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抽象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即体现了一种隐喻性思维。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构建时间的方式异同,进一步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时间隐喻;认知;文化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人对自身构造的认识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即认知是基于身体体验,沿着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通过互动等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的。[1]在认知过程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我们对有形的熟悉的具体事物的感知隐喻性地转用在其他无形、生疏和抽象的事物身上,这就是隐喻式思维,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抽象事物和概念的基础,所以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2]的认知现象。时间概念在东西文化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抽象概念。研究表明,时间表征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那么在两种文化中,人们是如何借助熟悉概念来认识和构建时间的呢?本文以隐喻认知观为指导,以东西文化为背景,通过大量的语料收集,对英语和汉语中时间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种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以使我们通过结构相对丰富的始源概念来理解结构相对欠缺的目标概念。因此根据始源域的不同,他们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3]下面以他们对隐喻的分类为依据,揭示在这三大隐喻体系内部英汉民族对时间认知时体现出来的多维视角。
一、时间概念空间化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处于对等地位。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身体部位和空间方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出发点,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两大基础,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空间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4]“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1]这早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由此可见,时间的概念化与空间方位息息相关,空间概念是时间概念的基础和源头。在英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亦是如此。
蓝纯通过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就方向而言存在两种可能:横向和纵向。横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纵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上/下(up/down)的空间方位。英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大多体现了这种思维,如:
①前天/后天;年前/年后;以前/以后;前半夜/后半夜;会前/会后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before the meeting;after the meeting
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辈子/下辈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学期/下学期;上下五千年;上古
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
Lakoff认为,空间-时间隐喻(time-as-space)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时间在动”(Time Moving)和“自我在动”(Ego Moving)。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于英汉语中,但各有所偏重。鉴于在英语中,纵向模式使用频率较少,下面以横向模式为主来比较这两种运动方式。
1.时间在动(Time Moving)
在这一方式中,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不变,时间被视为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物体,面朝观察者从未来向过去移动。因此,过去就是从观察者身边溜走的时间,现在与观察者处于同一位置,未来正朝观察者运动。以下是体现这一思维方式的实例:
a.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b.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
的高过滤,降低血压[13]。本研究结果发现,ACEI联合SGLT-2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优于ACEI单独用药。
恐怕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c.The days followed each other in quick succession,and still no news came.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仍然没有消息。
d.The time is approaching when we have to think of buying a new house.
是我们该考虑买新房子的时候了。
在以上各例中 ,表示实体在空间运动的一系列动词“来 ——come,approach”、“去 ——go”、“返回 ——return”、“跟随 ——follow”都被用来描述时间概念,时间被比拟为以一定速度连续运动着的物体,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普遍存在。
2.自我在动(Ego Moving)
a.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go back into the past.
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
b.He is required to finish the project within two weeks.
按要求,他必须在两周内完成该项目。
c.Let’s walk towards the splendid tomorrow together.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在a句中,“过去”被看作是固定的地点,被运动着的观察者远远地抛到了身后,不可逆转;在b句中,通过介词“within”(在……之内),时间概念被赋予了一定空间范围,动作的执行者在该范围内活动;在c例中,时间被看成一个固定的容器,等待动作的执行者步入。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时间经验源于对空间的体验,人们对时间的表征从根本上是空间性的,这在英汉语中都普遍存在。但同时,英汉民族在利用空间关系认识和构建时间概念时又体现出了角度之别。在横向模式之下,时间概念被赋予了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但由于选择的参照点不同,时间轴上对“前”(before)、“后”(after)的分配也就不同。在自我在动系统中,“前”被用来指未来或稍晚发生的事情;在时间在动系统中,“前”被用来指过去或较早发生的事情。研究表明英美人常常采取“自我在动”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则习惯于使用“时间在动”的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体现了人们在对待时间问题上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未来取向和过去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在西方,“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占统治地位,这种观念促使人们不断进取,以征服自然,因此“未来在前,过去在后”;而在汉文化中,人们崇拜祖先,重视资历,所以“过去在前,未来在后”。这两种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语言中找到佐证,前者如“The future lies before us.”“Looking back on the past,he felt very sad.”“She is lookingforward to graduation.”等 ,后者有“革命老前辈”“前功尽弃”“后会有期”“后起之秀”“空前绝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时间概念实体化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时间概念的源泉,但正如人们对诸多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从单一角度出发一样,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还体现出了其它两种隐喻式思维: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我们最初认识的事物往往是具体的有形的。当认识进入高级阶段以后,它就获得了参照已知的具体事物的概念认识抽象概念的能力,于是借助表达具体事物的词汇来表达抽象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语言,其结果就是实体隐喻的出现。[4]简言之,实体隐喻就是将抽象的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对其能够进行谈论、指称和量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东西文化中,人们将许多物质的特性投射到时间范畴,产生了不少与时间有关的隐喻。比如在两种文化中,时间都可以被看作有形物体,人们“节省时间(save time)”“花费时间(spend time)”“安排时间(budget time)”“浪费时间(waste time)”“缩减时间(cut time)”;时间可以量化,可以有色,有新旧之别,甚至像人一样可以开口说话,如:“长时间(for a long time)”“短时间(for ashort period of time)”“镀金时代(the golden age)”“新世纪(the new century)”“过去的美好时光(the good old days)”“时间能够证明一切(Time will tell)”。时间的流逝被看作是不同物体在空间的运动,如在汉语中,人们常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年似水”“白驹过隙”“鸟飞兔走”“弹指之间”来描写时光流逝、光阴短暂。在英语中,亦有“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Time flies like an arrow.”“Time has wings.”的说法,但英语民族由于古时采用沙漏计时,人们更多地将时间看作是“沙子”,因此语言中就有了“sand in the hourglass”的说法。人们用“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they cannot be replaced.”“The sands are numbered that makes up my life.(Shakespeare)”来说明时光不可逆转、人生有限,应该好好珍惜生命,用“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Robert Burns,A Red,Red Rose)”来表达对对方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时间概念结构化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用来谈论另一概念。在英汉民族的思维中,时间都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人们习惯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来探讨时间,以说明其重要性和价值。例如“Time is money”就是西方社会人们谈论时间时普遍使用的一个隐喻。该隐喻包含了三个相互蕴涵的概念隐喻:时间就是金钱本身(Time is money),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Time is a limited resource),时间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上述三个概念隐喻利用人们熟悉的金钱概念来构建时间,形成了一个有关“时间”的概念系统,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有限性和珍贵性,演绎出了语言中的不少表达方式,如:Parents should invest a lot of time in their children(家长应该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I don’t have enough time left(我的时间不够了);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你快没时间了);Let’s put aside some time for reading(让我们留出一些时间阅读);Young people should not waste much time on fashion(年轻人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赶潮流);I cannot afford the time(我赔不起时间)。在上述各例中,用来形容金钱的一系列动词和词组“invest”、“have”、“run out of”、“put aside”、“waste”、“afford”都被用来谈论时间。在汉语中,人们虽然也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映射时间的宝贵,但汉民族更看重的是“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理念,即时间不是商品,金钱买不到,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人们轻视商品交易,鄙视商业行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也慢慢深入人心,这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言: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实质就是逐渐接受和推行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5]
隐喻是借助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式思维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英汉民族对时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印证和体现。不同民族由于受其文化模式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必然体现出不同和差异,英汉民族对时间的认识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应更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
[1]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向妮(1977-),女,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