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同行 巧设悬念 浓墨淡彩
——论《大人物盖茨比》的创作技巧
2010-08-15骆江燕
骆江燕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甘肃成县742500)
如影同行 巧设悬念 浓墨淡彩
——论《大人物盖茨比》的创作技巧
骆江燕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甘肃成县742500)
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大人物盖茨比》中独具匠心的技巧和风格,赋予了作品很大的艺术魅力。这些技巧包括如影同行、巧设悬念、浓墨淡彩等,形成他独具一格的写作风貌。
菲茨杰拉德;如影同行;巧设悬念;浓墨淡彩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4-1940)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在美国小说史上已与海明威、福克纳比肩齐名。作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代表着美国文化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他以熟练的笔触描述了这个被称为“爵士乐”和“金元”的时代。他对生活观察细致,擅长将自己的亲历与主人公的亲为结合起来,再加上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和风格,使他的作品蕴含遥深。
1925年发表的《大人物盖茨比》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即获得了艾略特和埃德蒙·威尔逊的称赞,并在当代文学上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枚奇异珍宝。杰伊·盖茨比是有理想的青年,他心中的情人黛西代表着他对生活的憧憬。为博取这位富家漂亮小姐的爱情,他不惜用5年时间通过一切手段积财致富,耗费巨资买下一栋豪华别墅;他挥金如土,经常举行盛大的酒宴,热切期待着业已嫁给富家纨绔子弟汤姆的黛西前来相会,希望复活他们之间已失去的旧情。黛西最后果然露面,但她俗不可耐的举止言谈使盖茨比颇感失望。他的期望落空了,梦想破灭了,百无聊赖的盖茨比最终成为自私的黛西的牺牲品。北美最初的移民曾幻想在新世界重建伊甸园,创造新的黄金时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机械文明的高度发展,使这种梦想成为泡影。在这种意义上讲,《大人物盖茨比》是关于美国的一种文化历史性的寓言故事,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体现了文章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成就了作品强大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如影同行、巧设悬念和浓墨淡彩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其艺术技巧。
一、如影同行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于其里,给小说着上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读来颇为亲切动人。在主人公盖茨比的身上,时时闪现着菲茨杰拉德的影子,读完整部小说之后,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家是在讲述他自己的遭遇。菲茨杰拉德出身贫寒,而盖茨比有着同样的出身;浪漫幻想更是两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作家本人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读过书,并因故未完成学业,这一点正如同盖茨比在牛津大学求学的经历;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过兵役,并与驻地法官的女儿泽尔达·赛尔相爱,但因贫穷未能与她结婚,这一经历恰与盖茨比在服兵役时与黛西相恋的故事如出一辙;盖茨比为了能与黛西重温旧梦并与她共同生活,不择手段地积敛财富,这酷似作家本人在婚后为了维护他与泽尔达的奢华生活和婚姻而拼命写作,有时甚至被迫放弃自己的创作灵感,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写迎合读者以获取丰厚稿酬的草率之作;盖茨比追求黛西的艰难历程和悲惨结局犹如作家本人辛苦写作以维持奢华的生活,以及他与妻子后期婚姻生活的不幸和最终身心崩溃的结局一样,有着惊人相似的一面。这些都足以证明,菲茨杰拉德不愧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把自身经历影射于小说之中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说服力和真实感,也体现了一个作家敏感、严肃的创作态度。
二、巧设悬念
在《大人物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精心安排了一位叙述者,即涅克·卡拉韦,借他的口来讲述邻居盖茨比的故事。涅克的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极大地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众里寻他千百度”却不见其踪影,他是谁?悬念吸引着读者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它。这种巧设悬念、欲擒故纵的技巧使故事情节紧扣读者心弦,给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使人读后无不为之赞叹。
小说中,我们第一次听到盖茨比这个名字是在涅克去拜访他的远房表妹黛西时,在与黛西和乔旦·贝克小姐的谈话中:
“You live in West Egg,”She remarked contemptuously.“I know somebody there.”
“I don’t know a single——”
“You must know Gatsby.”
“Gatby?”demanded Daisy,”What Gatsby?”
Before I could reply that he was my meighbour,dinner was announced…(P11)
读到这儿时读者第一次产生了疑问:盖茨比是谁?然而晚饭开始了,关于盖茨比的话题就此打住,直到在晚饭后的聊天中涅克才说出盖茨比是他的邻居,但这已是四页后他与贝克小姐的谈话中:
“This Mr.Gatsby you spoke of is my neighbour---”I said.
“Don’t talk,I want to hear what happens.”(P15)
与前面提到的情景相似,这次涅克刚刚提出盖茨比是他邻居,正准备往下谈论时,却被贝克小姐打断了。她叫涅克别出声,因为她想偷听汤姆正在接听的电话内容,之后,她又颇有兴趣地谈论起汤姆的风流传闻。这样,读者便又失去了一次认识盖茨比的机会。只是在小说又进行了十六页之后,威尔逊太太的妹妹凯瑟琳(Catherine)在谈到盖茨比的晚会上才又提到盖茨比的名字:
The sister Catherine sat down beside me on the couch.
“Do you live down on Long Island,too?”She inquired.
“I live at West Egg.”
“Really?I was down there at a party about a month ago.At a man named Gatsby’s.Do you know him?”
“I live next door to him.”
“Well,they say he’s a nephew or a cousin of Kaiser Wilhelem’s.That’s where all his money comes from.”(P32-33)
这时我们对于盖茨比的情况有了新的了解,但又被Mrs.Mckee打断。就这样,在小说开始长达三十三页的叙述中,三次提到盖茨比,但都只是一点而过,让读者感觉盖茨比这个大人物象是空中飘忽不定的幽灵,琢磨不透,难以定形。
直到故事进行到四分之一左右时,盖茨比才终于出现在读者面前。
I was still with Jordan Baker.We were sitting at a table with a man of about my age…
At a lull in the entertainment the man looked at me and smiled.…
“Much better,”I turned again to my new acquaintance.“This is an unusual party for me,I haven’t even seen the host…and this man Gatsby sent over his chauffeur with an invitation.”
For a moment he looked at me as if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I’m Gatsby.”he said suddenly.(P47-49)
于此,大人物盖茨比终于出场了,然而,读者对他的好奇心却有增无减。盖茨比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关于他的那些传闻是否属实呢?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读者心头。可见,在整个小说的进展中,悬念层设,引人入胜,作者的这一绝妙的构思与设计,令作品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三、浓墨淡彩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技巧独具魅力。在小说中,作者时而惜墨如金,通过极为细腻的手法,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来描述人物的言语与行为;时而泼墨如雨,渲染出宏大的故事背景,同时对主要场面进行大肆的对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色彩和故事立体感,加大了讽刺力度。这种“浓、淡”相宜的艺术手法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叙述艺术的极大成功。
小说第五章中盖茨比就要见到阔别五年的情人黛西了……五年了!这五年以来他一直在等待,在渴盼与她重逢;他的心在忍受着对她的那份执著而纯真的爱的焚烧,而今天,似乎爱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了。他回想起过去五年来思念黛西的煎熬之苦和为重新赢得她的爱而拼搏的艰辛历程,那撕心裂肺的巨痛油然而升。是的,他就要见到他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了,她是他的至爱,他一生的追求,她是他生命的最好的依托。但是,时间已过去了这么多年,她是否依然如昔日那般爱他呢?她会不会接受他的爱呢?他思潮翻滚,忐忑不安,踌躇中敲响了涅克的家门……
不难想象,此刻盖茨比的心情一定是既激动万分又矛盾重重。在这里安排一段关于盖茨比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似乎是再妥贴不过了。然而出乎读者意料的是,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这一点,而是用平淡朴素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忐忑不安、呆然十足的大人物盖茨比:
She turned her head as there was a light dignified knocking at the front door.I went out and opend it.Gatsby,pale as death,with his hands plunged like weights in his coat pockets,was standing in a puddle of water glaring tragically into my eyes.(P86)
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透射出盖茨比见到黛西后的激动、尴尬、矛盾的心理活动。此时的读者已不再是读者,他们俨然已是主人公,他们与他同思、同感,他们正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去观察,通过他的大脑去思考,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激动与尴尬,体会到他所体会的矛盾与失落。读罢全文这种传神之笔遍及始末,此种手法和技巧将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的“心脉”联通了,读时如亲临其境、意韵悠长。
相反,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通过对一些场面的大肆渲染,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色彩和戏剧性,加大了讽刺力度。在小说第三章,作者以近似夸张的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盖茨比奢华的晚会场面,颇具特色地反映了“爵士乐时代”上流社会挥金如土、奢侈无聊的生活:
There was music from my neighbour’s house through the summer nights.In his blue gardens men and girls came and went like moths among the whisperings and the champagine and the stars.At high tide in the afternoon I watched his guests diving from the tower of hos raft,or taking the sun on the hot sand of his beach while his two motor-boats slit the waters of the Sound,drawing aquaplanes over cataracts of foam.……
The lights grow brighter as the earth lurches away from the sun,and now the orchestra isplaying yellow cocktail music,and the opera of voices pitches a key higher.……
The party has begun.(P39-41)
浓重的笔墨烘托出一派喧闹的场面……人们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没有主人的邀请,甚至不知道主人的姓名,宴会上的音乐、笑脸、笑声交织在一起乱成一团,一片乌烟瘴气,模糊不清,充分地表现出众人的无聊、无望、无可奈何的情状。希望业已逝去,绝望与毁灭业已开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大人物盖茨比》中,菲兹杰拉德将自身经历与美国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将其融于小说之中,他独具匠心、细腻朴素的风格,真实地反映了“爵士时代”堕落腐朽的美国上流社会生活风貌——疯狂地追求物质享受,但精神上却是一片“荒原”。如作者本人所说,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总有一种“灾难感”,而以大人物盖茨比为代表的美国人便是这种“灾难”的受害者。无论盖茨比怎样努力,他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只能成为牺牲品。然而,他对爱情这一人类美好情感坚贞执著的追求精神,在当时物欲横流、精神堕落的美国社会却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赞的,这正是大人物盖茨比“伟大”之所在。无论从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历史意义的方面来评判,《大人物盖茨比》的确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佳作。正如托马斯·艾略特所说,它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所跨出的第一步”。它不仅使菲兹杰拉德跻身于世界文坛,并将与作品的名字一样在文学艺术的浩宇中永远光彩夺目!
[1]〔美〕菲茨杰拉德.大人物盖茨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张儒林.美国文学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培清.外国文学[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4]常耀信.精编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6]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7]姚乃强.“曲终人不见余音犹绕梁”——论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就[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8]李传芳.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福建外语,1997,(4).
骆江燕(1974-),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化、跨国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