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

2010-08-15朱许洪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化

朱许洪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

朱许洪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上需要首先厘清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阐述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三个文明的建设中嵌入生态文明的合理性因子,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使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生态文明;三个文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建设要求,是人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文明发展进程中问题,重新界定人与自然关系,重新思考文明发展的合理性的必然选择。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论述已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自然、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以及如何保护自然这几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虽然国内外传统学术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上都否定马克思具有生态学思想,但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本身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创造性地通过新陈代谢这个生态学基本概念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指出了社会的“和解”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解”的前提,并把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答案。实际上,其理论基础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科学。参见,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公司法》第16条为公司对外担保一般规则;第122条为上市公司担保特别规则;第149条、第150条为董事、经理违章违法担保义务规则。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仅仅抓好三个文明是远远不够的,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理解的不准确,在实践上贯彻生态文明不到位,就会导致发展目标定位失误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失误。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文明和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使整个文明建设生态化、良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诠释及其哲学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把握其要义,认识其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定位,才能减少在实践中的盲目性,降低社会发展的代价。目前,理论界对“生态文明”较为流行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一是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的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二是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运行机制和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三是把生态文明界定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认为生态文明由生态系统和生产成果的总和构成。[1](P22)综上,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明,它的产生及其发展有着坚实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4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肯定自然和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批判费尔巴哈所谈论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所谈论的自然不是处于人类实践中的历史的自然,造成了自然、实践和历史的分离。强调的是在人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P269)马克思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仅作用于自然界,也要受到自然本身规律的制约,人类的文明进步内在地要求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就是一种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自我扬弃的过程,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三个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开发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在三个文明建设遇到危机后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国家环保总局的任勇认为,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取决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不断进步,过去认为这种进步的成果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可以说,传统的发展模式使社会物质发展遇到了来自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危机,引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瓶颈和变革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协调三个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物质文明建设

就物质文明建设而言,在经济上长期实行的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发展中经历了以资源环境换取发展速度的惨痛教训,同时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又不能向国外转移污染和掠夺资源的困境,是人口、资源、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系统问题。1987年,布伦特兰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该报告涵盖了有关国际经济、人口、粮食、能源、制造业、城市和制度化的分析与建议,把许多经常被当作孤立的,或至少相互竞争的难题系统地连接起来: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人口、和平与安全等。主张人类对经济增长、环境改善、人口稳定、和平与全球正义等的追求可以同时进行并相互强化,而且这一过程能长时间内得以维持。[4](P170)虽然约翰·德赖泽克指出,在一个由市场自由主义支配的世界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暗淡的,但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亦需要向社会各方面表明环境保护对所有地方的商业收益率和经济增长都是明显有利的,而不仅仅是这些竞争性的价值能够相互调和的。因此,抛开生态文明谈物质文明,是一种不健全的物质文明。唯有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环保节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向循环经济的生态社会的过渡,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出路。

(二)精神文明建设

就精神文明建设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使人类中心主义、享受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无忌惮地索取自然资源,铺张浪费成风,环保意识淡薄,生态伦理缺失。高兹(Andre Gorz)说“我想指出经济理性和‘认识-工具合理性’的共同根源,它们的根源在于思维的一种(数学的)形式化,把思维编入技术的程序,使思维孤立于任何反思性的自我考察的可能性,孤立于活生生的体验的确定性。种种关系的技术化、异化和货币化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技术中有其文化的锚地,这种思维的运作是在没有主体的参与下进行的,但这种思维由于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无法说明自己。欲知这种严酷的殖民化是如何组织自己的,请看:它的严酷的、功能性的、核算化的和形式化的关系使活生生的个人面对这个物化的世界成了陌路人,而这个异化的世界只不过是他们的产品,与其威力无比的技术发明相伴的则是生活艺术、交往和自发性的衰落”。[5](P124)这些错误的观念引发了当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中其他伦理价值观的发展,导致了“生活世界殖民化”。[6](P297)抛开生态文明谈精神文明,是一种不理性的精神文明。建立和培育诸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等理念和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等生态道德规范亟待实行。

(三)政治文明建设

就政治文明建设而言,抛开生态文明谈政治文明,是一种不成熟的政治文明。不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社会各方群体的利益关系就难以在政治上得到妥善协调处理 ,人类代际和代内发展上的平等权益就得不到有效保证。例如片面追求 GDP增长的考核制度,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行为,使得在政策制定上追求短期效益和形象工程,做出了违反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导致了各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不当行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民主监督的缺位,公众生态政治意识淡薄和参与率低等问题使得某些危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有机可乘,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从战略上、制度上、政策上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

三、生态文明引领三个文明“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与三个文明合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文明,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层次,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处于中间层次,生态文明处于最高层次,在其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独立于三个文明之外再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出来,而是要在三个文明的建设中嵌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因子,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生态化”改造,引导三个文明“生态化”发展,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人类的思想意识、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和细节中。生态文明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神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规范、限制和制约三大文明建设,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物质文明的“生态化”: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

物质文明满足的是人作为“经济人”的需要,但是单纯的经济理性在发展中出现的困境要求更多地关注生态理性。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前提条件,是物质文明的支柱。生态文明影响着生产力诸要素的性质和水平,规定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要求物质生产力的职责不仅是认识和改造自然,还要承担起保护生态、节省资源的责任,发展绿色生产力和循环经济。在消费上则要实现向绿色、适度、可持续的生态型消费模式转变,尽可能节约和消费环保产品。同时,要运用好科技这把“双刃剑”,加大力度开发绿色、节能、减排、环保的新技术,还要以生态化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新能源产业、旅游业、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构建集约高效、供需平衡、结构优化的生态支撑体系,开创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

(二)精神文明的“生态化”:转变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

生态文明是对三个文明的超越,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再次升华,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认识水平的飞跃,也标志着人类处理环境生态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思路,极大地扩充了精神文明的内涵,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容,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时代要求,是精神文明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代际代内发展上的平等观 ,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以环保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观,这些都是新时代对精神文明的新要求。具体地说,应树立和倡导生态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建立起生态文明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培养“生态公民”,使人们自觉地把生态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政治文明的“生态化“: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强有力的杠杆,生态文明的兴衰最终会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一场生态革命正在各国悄然兴起。世界上许多政党和政府都对生态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政府的自觉行为,推动了政治行为的文明。这就要求建立起一个“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即生态型政府 ,即要“追求实现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7]这是一种创新的权利运作方式,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量和协调代际和代内的利益关系,以生态理念指导制度创新,使其生态问题法制化、规范化,积极推进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监督,严格执法,贯彻落实各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指标,避免片面发展经济的政绩观。发展生态文明,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四、生态文明建设依托三个文明的支持

物质文明属于生产力范畴,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生态文明既属于生产力范畴,也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四个文明不是四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态文明的加入,补充了文明的完整性,它是人们在逐步发展文明的进程中孕育出来的新的文明形态,它的理念渗透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各个层面,它的建设依托于三个文明建设的支持。

(一)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制约着人的存在,展示着人类不同的文明。经济是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离开了物质生产,人类的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物质保障。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要为以往所造成的生态破环埋单,治理和整顿各项环境生态问题,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生态补偿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组织科研力量对生态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进行自主创新,推广生态技术和产品也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些都要物质文明提供支持。同时,借助市场这一平台,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和价值双赢。

(二)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精神文明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首先,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在智力和知识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思想 ,就是那些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理论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理论上反复论证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且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在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诸方面予以思想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只有具备了生态道德伦理,才能自觉地关注平等、正义,才能够真正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最合理的关系角度来考量问题,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才能克服各种反自然、反生态的错误观念。事实上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建设 ,其培育和建设始终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思想引导和道德约束。最后,精神文明具有通过舆论宣传、思想教育等多种途径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功能,这同样适用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传播和普及。通过循序渐进、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育方法和简明扼要、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生态文明,有助于人们树立和强化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等生态理念 ,使生态理念内化为全体公民自觉的行动指南。只有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三)政治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政治文明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其发展。政治文明决定生态文明发育、成熟的程度,并进而影响生态文明的进程。首先,政治制度的性质及其完善程度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性质,价值取向和力度。政治文明可以保障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我国,生态文明是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为全体人民利益服务的,它能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其次,政治文明具有决策民主、调控性强、督导性强、执行力强、影响面宽等特点,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强制、税收杠杆、舆论宣传、基层民主等手段,政治文明能够在目标、法律、政策、组织、机制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保障和组织保障与坚强后盾。[8]最后,不断进步的政治文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如实现民主与人权的政治行为习惯和政治参与习惯等。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演变成了政治问题。政治文化促使政治行为主体及其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日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参与,从而影响着政府的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公众政治参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重要促进和监督作用。随着政治的生态化,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和生态意识的增强,将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及成果日益统一和融合起来,日益用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及其成果来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对其重塑和发展产生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作用。在三个文明的建设中嵌入生态文明的合理性因子,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对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培育健全、理性、成熟的文明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韩永信.生态文明再议[J].当代社科视野,2008,(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雨辰.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澳〕约翰·德赖泽克.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5]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M].London:Verso,1989.

[6]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前沿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6,(1).

[8]毛世英,刘艳菊.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朱许洪(1984-),女,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王义政治文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