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与希望:都市生活的写照:《布鲁斯狂想曲》解读

2010-08-15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名作欣赏 2010年9期
关键词:都市生活狂想曲布鲁斯

□张 计(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1979年美国著名电影导演伍迪·艾伦导演的电影《曼哈顿》中的电影插曲非常具有爵士蓝调风格,但是再仔细听辨欣赏后,又觉得它不是纯正的爵士乐,而又具备古典音乐的风格。不错,这正是一首结合了美国本土音乐元素——爵士音乐元素的古典音乐作品。它的名字就是《布鲁斯狂想曲》。

《布鲁斯狂想曲》是美国当代著名音乐作曲家、钢琴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于1924年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严肃音乐作品。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是美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他于1898年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布普克林,父母都是俄国犹太移民。这首作品是作曲家格什温受保罗·怀特曼的约请而写的一部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单乐章作品。由于作品采用了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SE)曲调,而BLUSE与蓝色的英文几乎相同,故又名《蓝色狂想曲》。

这一部作品作为一部连贯的乐曲而定型,格什温在事后曾回忆:“这一部作品所给的期限太紧,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这种音响对作曲家时常起着刺激作用……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到音乐。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狂想曲》的整个结构。我心里并没有新的主题出现,但我运用已经印入脑海中的那些主要素材,来构想出整部作品。我所听到的就像是一种美国的音乐万花筒——我们那各民族融合的幅员辽阔的国家、我们的举世无双的民族活力、我们的布鲁斯、我们大都会的狂热……”可见此作品无论从写作手法上,还是从音响上,都描绘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情景,描绘了美国大都市的活力、压力及生活的追求与拼搏,反映了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每个人的希望及对生活的狂热。

此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在音乐曲式结构上是ABA单乐章结构,每一部分所代表的联想与想象都有所不同,但又相互统一,可以分别想象成压力、追求、拼搏。

一、动静结合——生活压力的写照

作品的第一部分,着重刻画了都市生活的紧张,反映出都市的生存压力。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乐曲开头引子部分用一个上升的音阶滑奏为开始,以单簧管的音色来体现晨曦这一灰色的色调。由单簧管从低音区的弱奏的颤音开始,在逐渐加大力度的同时,急速地向上滑奏了三个八度,到达最高点小字二组的a音。随即在高音区奏出具有爵士风格、近似粗野催促性和紧张性的主题,这个主题以三连音为节奏型,从主音向下迂回进行,随后,这个主题衍变成由圆号和萨克管来变化演奏,使音乐色彩逐步的明亮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都市晨曦的形象。在这引子部分中,旋律近似粗野,节奏紧张,以三连音为主,仿佛就是在叫醒催促着都市的人们迅速起床,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就形成了该作品的核心主题。

在引子之后,音乐进入了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音乐紧张、急促、忧伤,同时又伴着快乐。随着引子的结束,出现了管乐齐奏的第二主题和钢琴主题。这个主题是一个在当时已有50多年历史的爵士老调,它是由爵士音乐的独特音型动机发展而来的,具有很强的动感。带有明显的急促、紧张,同时又具有快乐与舞蹈性的主题变奏,这个主题由钢琴独奏和管弦乐队合奏来共同表现。急促,带有催促性的节奏性,该音乐旋律明显具有爵士音乐风格;快速,强调半音化进行,充分表现了都市人们的繁忙,在与时间赛跑的形象,展现着活力、紧张,同时也体现出生活的压力。在这个主题演奏过程中,作曲家充分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钢琴独奏之中,作曲家除了表现上班族的紧张以外,同时也表现了都市生活中另外一种人物形象——失业人员。作曲家为了体现这一人物形象,在节奏上突然拉宽,来体现失业者心中的无奈与焦急。为了更加体现出这种失业者在形象上的静态,作曲家运用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形成对比,运用快速的节奏,小片段似的插入到钢琴演奏旋律的节奏停顿休止空白处,与之行成动静对比,通过这种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刻画出都市生活的紧张、繁忙与压力。同时也使整个音乐结构体现出张弛有度。

在这段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主题之后,音乐出现了第一部分的高潮阶段第三主题部分。第三主题前半部分音程进行得较为紧凑,突出半音的色彩性,似乎是一种疑问,而后半部分较为舒展,似乎是疑问得到了解答。实际上都是都市工作的正常开始,运用钢琴独奏及与管弦乐队合奏等方式来表现都市工作的繁忙。在节奏型上运用由不同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柱式织体,如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符等等,显示出一种忙碌、紧张的气氛。通过在力度和速度上的明显变化,从P(弱)—mf(中强)—ff(很强),来表示地铁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由远到近的场景;在速度上,从恢复原速度到中等速度,再到稍快速度,来表现上班者的急躁与紧张。同时音乐旋律中多个五连音的紧密相连,呈现持续上升状态,预示着工作繁忙的程度犹如电梯急速上升与下降的状态。

这一段,格什温以爵士音调为动机,通过不同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在以快节奏、紧张节奏为主的节奏型的支撑下,从始至终都在快节奏的演奏中进行,将都市生活的高效、紧张、繁忙等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进而表现出都市生活的压力。

二、舒缓旋律——生活追求的写照

在快节奏、乐队合奏的紧张旋律过后,音乐迎来一种慢速和舒缓的旋律——第二部分主题,这一主题是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的旋律,旋律短小、优美,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

这段音乐有着明显的改变,这一主题与前面的三个主题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独特之处,形成了风格上的对比,这种对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在速度上明显慢下来,以慢板速度进行演奏,仿佛先前的那些忙碌停止了,在这一刻给人一种终于可以从紧张忙碌中抽身出来,歇一口气,休息的气氛。

其次,音乐旋律在中音区中演奏,旋律非常适合人声的表现,作曲家用弦乐群进行演奏,音乐线条具有小幅度的起伏,旋律显得非常的宽广、优美和抒情,使人感受到了在休息中的遐想与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充满着温馨,同时又略带有一丝感伤。

最后音乐在节奏型上基本采用了长时值的四分音符,给人在听觉和心理上营造着宽松的环境氛围。

在这对比性的中间部分,格什温在旋律上以更接近古典音乐的写作方式来创作,完全没有了爵士音乐的音调特点,但同时在另一声部中出现短小、富有节奏的半音音型,宣告着主题与主题之间,爵士因素的统一性。通过优美、宽广和抒情的旋律节奏,让人在宽松的、温馨的气氛中,表现都市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希望。同时也是作曲家格什温自己生活的写照。格什温与其他优秀作曲家不同,并未获得严格的专业训练,基本上靠自学成才。他有过在唱片公司任职和在大剧院即兴伴奏的艰辛经历。他于1916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1919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百老汇音乐喜剧《拉拉露西尔》,逐渐成为美国著名的作曲家。而让他流芳百世彻底成名的就是1924年创作的这部《布鲁斯狂想曲》。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格什温作曲家是对生活充满希望,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都市人。他的成长之路和生活经历是美国都市生活的写照,可以说他是美国都市人的代表。他在这部分中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三、辉煌结束——生活拼搏的写照

在舒缓的旋律结束之后,一个简单的速度变化,使音乐又回到了第一主题,但是,这一主题在第三部分演奏过程中,不再是钢琴的独奏为主,而是以整个乐队的合奏来表现,这种表现可以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奋斗宣言,音乐同样是在紧张、快速的演奏中开始,借以表现都市生活中现实——繁忙、紧张、压力,但又很好地对这一现实进行了说明,为了明天美好的生活。音乐最后是在一个渐强的和弦辉煌中结束。作者在这一部分,通过对第一主题采用合奏的不同变化,张弛有序地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支撑,给美国都市人带来拼搏的力量,这种主题的即兴表达反映了美国爵士乐的生活内涵。

1924年当时的“爵士之王”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约请格什温写一部“爵士协奏曲”,而当时的格什温也向往能写作一部带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此作品是他把爵士乐语言用于严肃音乐的作品的一个新尝试。格什温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爵士乐中既有点拉格泰姆,又有点黑人灵歌的成分,博采众长。”而这种富有活力的音乐,一旦结合进入严肃音乐,所带来的效果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是未知的因素。但是通过《布鲁斯狂想曲》的证明,这种结合所带来的生机是非常富有开拓性与活力的。这也是作者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的写照,也是美国都市人为美好生活奋斗拼搏的真实写照。

格什温的这部《布鲁斯狂想曲》具有强烈的美国文化气息,作曲家以他那敏锐的艺术直觉和浓郁的本土情调,将那些都市形象与情绪在全然不同的段落中安排,如抒情性和戏剧性,紧张性与舒张性的对置,颇具匠心。作品深刻地再现了大都市生活的紧张、繁忙、快乐,体现出都市生活压力与都市美好生活希望的并存,揭示了压力背后的生活意义。这首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和声因素,爵士音乐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色彩。同时格什温也成功地将美国的民族音乐爵士乐引进了严肃音乐的大门,长期处于酒吧等低俗门内的爵士音乐及布鲁斯风格登上了大雅之堂,并逐渐成为标志性的美国音乐风格。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他是爵士乐阵营和正统音乐家间的一个纽带……他的《狂想曲》显示了一个真正的旋律天才和一种刺激的和别出心裁的和声感,而且他是真正的爵士乐……”格什温也曾说过:“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生存,他或者具备全人类的属性,或者具备民间艺术的属性。”而正是在这种创作思想下,他将爵士乐与严肃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强烈美国民族风格和韵味的音乐作品,由此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成功经验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1]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欧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2][德]汉斯彼德·克列尔曼.格什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武增文.美国民族音乐之魂——乔治·格什温音乐创作之我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4]吴哲.浅析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以迪斯尼动画《幻想曲2000》之《蓝色狂想曲》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都市生活狂想曲布鲁斯
微探险: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的狂想曲
想你所想 不止于车
城市生活形态的手工艺设计特征研究
请给我一幅画
斯图亚特·霍尔著作中的都市生活与城市空间
10美元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