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欢之情,在于人心”——宋之问三首寒食诗解读

2010-08-15田彩仙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名作欣赏 2010年9期
关键词:寒食节寒食诗人

□田彩仙(集美大学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的前三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有负于功臣介子推,子推遂隐于绵山,文公得知后非常后悔,多次派人劝其出山为官皆遭拒绝,便烧山逼其出仕,谁料介子推却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不愿出山,终被烧死。晋文公知道后大悔,于是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全国禁止举火以示纪念,民间遂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寒食节在唐代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由介子推的传说沿袭而来的寒食禁烟是唐代重要风俗之一。唐诗中多有这样的描述“: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期《寒食》)“春城何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寒食》)寒食节另一重要风俗便是上坟扫墓。这一习俗是唐代才兴起的,“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墓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祭奠先祖与死去的亲人,既是对寒食节由来中介子推之死的怀念,也是人们借此表现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寒食节在唐代还有一个习俗便是踏青游玩。寒食时节节令当春,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正是郊野踏青的好时节。唐代人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尊重与张扬,使其在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的前提下,逐渐冲淡了寒食、清明这些特定的节日对鬼神的敬畏,转而投入到大自然中寻求生命新的色彩。

宋之问为初唐武后时期诗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①武后曾聚集群臣赋诗,宋之问因诗先成,又写得“文理兼美”,被武后赐予锦袍。由于依附武后宠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武后死后曾三次遭贬,最后被赐死贬所。宋之问的诗歌既沿袭了南朝诗歌的绮靡风格,又有着清新自然、“属对精密”之特点。后期遭贬之后的诗歌则更是全方位地反映羁旅生活的痛苦,思乡怀土的情怀,蕴含了对多灾多难人生的深层感慨。本文主要就其三首寒食诗作简要的分析。

寒食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

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

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

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

酣歌一曲太平人。

寒食江州满(一作蒲)塘驿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此段论述甚为恰当,所以,认为此诗为宋之问在官任上出使江西时所作较为准确。诗歌体现出诗人在异地旅途之中的孤寂。“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这是一个对举,“上巳”与“寒食”均为春天节日,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为“上巳”,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修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与“寒食”两节日虽均具有春日踏青之习俗,但“寒食”之祭拜祖先则更具有一种孤寂悲凉的基调。因而这里的两个节日便有欢与悲之对比,跟朋友欢聚与孤独于羁旅之对比。“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巩树”指巩地之树,巩地指现河南巩义市,此处代指都城洛阳,“吴洲”则代指江州。“花应满”与“草新绿”又是一个对举,按地域的情况而言,南方之“吴洲”春天气温会比中原之巩地更暖和一些,但作者因思念家乡故而以“花应满”来写家乡的温暖,这是诗人情感上的季节所指。诗人看到异地之春草,看到异地之“兰杜”芬芳,就更加“思归怀故乡”,所以便有了“猿声今夜断君肠”之感。羁旅之人触景生情,是孤寂沮丧心情的体现。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马上逢寒食,

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

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

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

日夜柳条新。

此诗又名《初到黄梅临江驿》。⑥陶敏、易淑琼与尹艳辉均认为此诗作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作者遭贬泷州途中。宋之问早年诗歌虽有诸多“属对精密”之作,但在反映社会生活与抒发内心情感方面则较为平淡。后期的三次遭贬,他的诗歌记录了路途的险阻,异域的陌生,心情的极度悲伤。据统计,宋之问可编年的145首诗中写在贬谪期间的完整诗作有73首,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生活的陡然巨变面前,诗人再也无力重拾往日荣华之时应制唱和的情怀,诗歌题材转向迁谪与飘零,在悲叹屈辱的逐臣生涯之外,还抒发了对家国亲人的思念与忠君恋阙之情。《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与宋之问其他诗歌一样,没有刻意的雕琢,真淳朴然,以情见长。“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又是一个寒食节到来,诗人却流离在贬谪途中,愁绪不断袭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自己此刻正在远离洛阳的“江浦”之地,虽然思念故乡,却只能回首遥望。“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诗人自叹自己有怀念明主、效忠明主之心,却无端遭放南溟。在宋之问后期贬谪诗中,这种体现冤屈心理的诗句随处可见,“自惟最忠孝,斯罪懵所得”(《早发大庾岭》);“吾生抱忠信,吟啸自安闲”(《下桂江县黎壁》)“;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经梧州》)等等。作者一直认为自己的遭贬是政治斗争的结果,所以这些诗歌写出了深切的身世之感。诗歌最后抒发了在异域寒食暮春之时,故乡却柳条日新,而这一切只是断肠的思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唐代诗人中遭贬者不为少数,这些诗人从受人尊崇的侍臣高位跌落为戴罪之人,发配至偏远的边地,这其中的巨变可以说是很多人难以承受的,但这种极度的痛苦遭际也同时给他们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全新改变。宋之问便是在这种反差与痛苦中改变了刻意追求诗歌形式美的倾向,转而抒写多灾多难的人生际遇,追求诗歌反映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意义。由元代方回编撰的《瀛奎律髓》将宋之问这首诗冠于“迁谪”类卷首,可见这首诗确实是写出了贬谪生活的真切感受。

唐代寒食诗由于具有了孤寂与熙悦的二重意趣⑦,所以充分体现了诗人创作因不同心态而造成的两极悖反现象。罗时进认为“:诗的境界是情志与意象的有机融合,在主观情志对客观意象形成现实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心’处于中介极位,它决定了审美感受具有的相对性。”⑧由于唐代社会的强大,国力的鼎盛,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使唐代文化往往有一种趋乐心理,民俗节日亦如此,所以如前所言,寒食节的风俗除了禁火与扫墓祭奠之外,还风行踏青郊游等游乐活动,这是为了补偿那份遍地无烟时的寂寞冷清,调节那份扫坟祭灵后的悲恸哀伤。从宋之问的寒食诗便可以看出,早年寒食节时体现出的那份悠闲与野趣,到晚年时尤其是遭贬之后完全转向了孤寂与悲慨,那种“芳新桃李”一变而为“断肠柳条”。这也就是罗时进所说的审美感受的相对性,“悲欢之情,在于人心”(唐太宗语),诗人在体验悲欢之情时,将主观情志赋予客观对象以特定的情感意义,故而形成了对同一审美对象所具有的不同意趣。

宋之问诗歌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作品,均表现出了对诗歌格律与诗歌技巧的探索与完善,《新唐书·宋之问传》中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⑨

从此段记载可以看出,沈、宋等人在南朝永明体的音韵婉附、属对精密的基础上,又加以靡丽,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宋之问诗歌对音律的探讨前人多有论述,本文重点关注其“属对精密”这一方面“,属对精密”主要指对仗、对偶,这在宋之问的诗歌中体现得很充分,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名句,如“: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江亭晚望》)“;桂子月中落,天香云中飘”(《题杭州天竺寺》)“;人远草木秀,山深云景显”(《入崖口五渡寄李》)“;江静潮初落,林昏瘴部开”(《题大庾岭北驿》)“;风来花自语,春入鸟能言”(《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端州别袁侍卿》)等等。这些诗句一直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宋之问诗歌在形式上的对仗、对偶外,还加以内容上的“属对精密”,如上述三首寒食诗,均以不同地域的对比与南北的对比来描写诗人特定的心境。“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便是对比句,以洛阳的春意盎然与山中姗姗来迟的春天对称。“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阳满城飞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发”三字,反衬出山野与闹市之别。一方面山间气候偏冷,花开较迟,另一方面也说明京洛风尘,热烈烦嚣,而陆浑山中,则清幽得多。“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也是一个对举,“杨柳风”与“桃李月”都是作者喜爱的景物,但显然作者更倾向于后者。第二首诗“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以“去年”与“今年”对比,去年春天在洛桥边踏青赏花,今年则因羁旅而滞留庐山边,也是心境的比对。第三首中“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则更加以南北的对比体现逐臣之悲。宋之问后期的诗歌善于以方位的背离、对比来抒发痛楚矛盾的心情,如“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晚泊湘江》);“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入泷州江》);“人意常怀北,江行日向西”(《发端州初入西江》)“;客泪常思北,边愁欲尽东”(《钱江晓寄十三弟》)“,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江行见鸬鹚》)。这些诗句以“南“”北”方位写自己心怀江北之故乡,人却无奈要“日向西”,抒发了无端遭贬的痛苦心境与怀主思乡的复杂心情。

① 旧唐书·宋之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5025.

③ 刘开扬.唐诗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63.

④ 梁必彪、张海沙.隐与宋之问[J].广西社会科学,2006(4),136.

⑤ 尹艳辉.宋之问两首“寒食诗”的考证,选自蒋长栋.唐诗考释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岳麓书社,2007,178.

⑥ 全唐诗.第三册卷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59.

⑦⑧ 罗时进.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J].文学遗产,1996(2)46,48.

⑨ 新唐书·宋之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5751.

猜你喜欢

寒食节寒食诗人
寒食节题墨竹图
渐行渐远寒食节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4月3日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