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爱情描写的基本模式及其突破
2010-08-15赵博文
□赵博文
爱情,是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中国古典戏曲向来有很多对爱情的描写。而中国戏曲本身所特有的程式化特点,也使得这些作品在对爱情的描写中,有一个基本的模式。
首先从人物的设置上来说,大多是才子佳人。才子与佳人相遇,私定终身,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对父母无比孝顺。作为女学生,她对老师十分尊敬,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母绣双寿鞋。在这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反叛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柳梦梅也是传统的书生形象,英俊潇洒,博学多才。
第二,表现了爱欲与文化冲突的时代环境,剧中的主人公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但又渴望追求美好爱情。剧中有一个支持面和反对面。《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而红娘是一个有正义感,又机智聪明、热烈泼辣的女子。她巧妙地周旋于三个人中间,为了撮合崔、张婚事,她既要蒙蔽威严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傻气的张生,还要小心对待顾虑重重、表里不一的莺莺。她是崔张爱情的知音和促成者,她为两人传书递简,推动着他们的爱情。在崔张的私情暴露之后,是红娘一方面指责老夫人背信赖婚,又留张生在院中,让二人有见面之机。另一方面利用老夫人怕出丑的心理,摆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庭利益的样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条压住老夫人,使其不得不接受了崔张的感情。
第三,描写人神之间的爱情。作者通过描写人与鬼神的爱情,表现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作品赋予男女间的“至情”有超越生死的力量,并让理想在现实中实现,寄寓了欲挣脱礼教枷锁的情感。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与许仙。《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的相遇相合,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后再与柳梦梅相恋,并又还魂重生,两人终成眷属。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体现了“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至情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倩女忧思成疾,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两人欢宴成婚。
第四,花园是古典戏曲中的一个惯用场景。花园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主人公常以春景引生幽情。园中盛开的花朵象征着女性柔弱的美,奇异的山石则隐喻着男性阳刚的力量,小桥流水的雅致、月色溶溶的静谧,使花园成为理想的浪漫爱情的空间。《西厢记》中莺莺与张生钟情于普救寺园林,定情于崔府后花园。夜深人静,莺莺在后花园太湖石畔烧香,张生则在花园隔墙下吟诗。《娇红记》也有花园相会的情节。《墙头马上》裴舍正感慨洛阳花锦之地,有多少名园,惊见园中小姐李千金。
其次,花园表示了内心情感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花园与闺房是对立的,闺房是社会的、伦理意义的,是封闭之所,像一个囚笼。而花园则是自我的、心理意义的,是对现实的逃避。在这里可以冲破现实的禁闭,通向理想之境。《牡丹亭》中杜丽娘到后花园游春,回闺房后梦到在花园幽会。她希望在现实空间的花园中寻找梦境中的事与人,她将自己的画像藏在湖山石边,又安排自己葬在梅树荫下。柳梦梅在湖山石边拾得杜丽娘的画像,与杜丽娘鬼魂相遇。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花园最终成为超越生死之地。
尽管中国古典戏曲有着某些固定的模式,但在阅读过大量的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戏剧发展过程中,作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有很多突破。
首先是主题思想的演变。在之前的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往往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如《琵琶记》剧本写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就被父亲逼迫进京赶考,并一举考中状元。牛丞相执意招他为婿,蔡伯喈辞婚、辞官均不获准,不得已入赘相府。这时他的家乡陈留受灾,五娘在公婆饿死之后,一路弹唱琵琶乞讨,进京寻夫。在牛小姐的帮助下,五娘与蔡伯喈终于夫妻团圆。《琵琶记》中,虽对功名利禄、对朝廷的威权,提出了批评与反思。但所讲述的,仍是“子孝与妻贤”的故事。作者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剧中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赵五娘,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两人都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与束缚。
但到了后来,男女主人公虽然受封建传统教育,但他们敢于冲破传统束缚。《牡丹亭》具有强烈地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愿望。
《西厢记》深化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作品中塑造的崔莺莺的形象,是一个追求婚姻自由、背叛封建礼教的典型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一直被闭锁深闺。张生的出现,激发了她对爱情的追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终于获得了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封建传统制度中,婚姻大事完全取决于父母之命,青年男女的感情是无足轻重的。对老夫人来讲,自由感情、自主婚姻是不被接纳的,但莺莺和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共同应对老夫人的管束。他们相爱的过程,也正是他们摆脱礼教的过程。他们的爱情不仅经历了与老夫人的斗争,也经历了对功名利禄的考验。剧末借张生之口所唱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超越时代,表达了青年男女的共同愿望。激励人们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其次,是结构上的变化。《张协状元》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琵琶记》的情节,沿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以及在牛府的奢华生活。这一线索词藻华丽。另一条写赵五娘在乡下的凄苦生活。语言本色。两条线索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这种结构成为南戏的基本结撰方式。
到了《西厢记》,结构恢宏庞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固有体制,采用五本二十折的庞大篇幅,脉络清晰,结构严整,把一个爱情故事演绎得波澜起伏。戏剧冲突是由两条线索互相紧密交织。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也就是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矛盾,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为次要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相互制约,起伏交错的线索,借矛盾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使故事结构完整,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这种矛盾冲突的组织方式,对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是在刻画爱情心理方面。《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剧中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莺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莺莺在爱情的激励下,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战胜自我的过程。当莺莺收到张生的情书后,虽又惊又喜,可长期受到的封建传统教育,使她隐藏自己的内心。但当红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时,却又被她拉回来,询问张生的情况。剧本写莺莺反复地掩饰自己,正说明她内心的矛盾。莺莺托红娘带信,与张生约会,但张生如约而来时,莺莺又变卦。这一方面是由于红娘在场,另一方面也来自莺莺内心的压力与恐惧。剧中刻画了莺莺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她的动摇,内心的矛盾,深刻揭示了莺莺的恋爱心理,生动描写了她一步步战胜传统礼教束缚的反复和艰难,在争取爱情自由的过程中内心的痛苦和矛盾。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渴望逐步压倒,最终战胜封建社会的压抑、传统礼教禁锢的全过程。
第四,鲜明的浪漫主义的特色。首先表现在幻想的情节上。《牡丹亭》的故事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幻化为人鬼间的浪漫爱情。其次,贯穿整个作品的是对理想强烈追求的浪漫主义情怀。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人物塑造到主题情节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牡丹亭》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