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剧《古丢丢》的心理学意义

2010-08-15□李

戏剧之家 2010年6期
关键词:罗森塔尔儿童剧马斯洛

□李 丹

今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儿童剧《古丢丢》与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王昭君》、武汉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生活秀》一道,获得了文华大奖特别奖,为武汉市及湖北省争得了荣誉。

儿童剧《古丢丢》以一个经常被人忽视,但内心情感世界相当丰富的孩子为主角,他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关爱和理解,所以故意折断老师的一盒粉笔来引起大家对她的关注为主线,描述了在几个小学生身上发生的若干小故事,反映了当今小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该剧告诉大家,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需要关爱,呼唤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待人宽容、与人为善;呼唤多给予别人一点关爱。该剧自2008年元旦公演至今,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洛阳、温州、宁波、杭州、海口、广州等大中型城市以及湖北武汉的13个城区演出600余场,票房近500万元,观众人数70余万人次。该剧以其独特的社会视角,打动了千万观众的心弦,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抑或成人观众,无不被剧中那被忽略的人性所深深感叹,无不被剧中主人公古丢丢那对爱的渴望所深深感动。正如解放军艺术学院王敏教授评价的:“它像一首诗,细细地流淌,给人的震撼却是巨大的,《古丢丢》是儿童剧的一个里程碑。”该剧曾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2009中国儿童戏剧演出季优秀演出奖、第七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活动最佳剧目奖等多种奖项。

儿童剧《古丢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作者对剧中人物心理描写与刻画的成功。因此,笔者认为,该剧除了具有“爱”的主题意义外,同时也具有心理学意义。

《古丢丢》的心理学意义,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孤儿”现象

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的孤独感,虽然这类孩子不愁吃穿,但他们被游离于集体氛围之外,不受家长、老师和同龄人的关注,他们渴望融入社会生活,但又很难被社会所接纳。

《古丢丢》中的主人公古丢丢正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孤儿”,她有妈妈,却没人注意她生理的变化;她有妹妹,却在学校听不到“姐姐“的叫声;她有老师,却没人看她的周记;她有同学,却没人愿意和她玩耍;她过生日,却没人为她祝福,只能一个人在屋顶看月亮。她和同学一起玩,同学往往都忽视了她,教室外同学们热闹地追逐,教室里她一个人孤独冷清。古丢丢是那么得形只影单,就像沙漠里的一棵小草。古丢丢的孤独在内心,是一种看不见的痛。

《古丢丢》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时,剧场内强烈的反应令韩生院长发出感慨,他认为“这是一种现象,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这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其实就是“心理孤儿”现象。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古丢丢这样的人呢?事实上这类人都被我们给忽略了,他们与古丢丢一样,需要社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哪怕只是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关心的手势,或是短暂的相处,这都将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然而,人们却不曾思考过这些,即便思考过,也不曾付诸行动,他们还是没有被大家接纳,他们是真正的“心理孤儿”。“心理孤儿”实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学校、工厂、公司……都有一些被冷漠、被忽视的人,都有一些“心理孤儿”存在,这些人内心的无助与孤苦使他们对理解与关爱有着一种强烈的渴望,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被尊重和同情的奢求。儿童剧《古丢丢》通过古丢丢被社会冷漠、忽视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孤儿”这一还未被人们重视的现象,提醒人们每一个人都应平等地得到关爱。

二、艺术地诠释了“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心理学十大效应之一。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到这所学校进行智能测验,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关注,使学生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老师过度关心优生,而把差生抛弃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呢?尽管这些老师也经常在形式上帮助差生。但对他们的冷漠却是一如既往。剧中的古丢丢甚至都没有得到老师形式上的帮助,就连最起码的关注也没有得到。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古丢丢用了一种“坏”的表现——把老师的粉笔折断,然后洒在教室里;为了得到妈妈的关爱,古丢丢不惜采用了淋雨以使自己生病的方式。然而,古丢丢依然被冷落,依然被忽视。《古丢丢》中的这些情节,艺术地诠释了积极的期望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这样一种心理学效应。

三、形象地体现了“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等方面的要求;安全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情感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尊重需求是每个人都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需求是指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要求。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古丢丢》所表现的内容,形象地体现了马斯洛的这个观点,古丢丢在衣食无忧、安全无忧的情况下,产生了对情感的需求,她把爱给予别人,即使是对于受伤的小草,她也给予同情和帮助,但她却得不到大家的关注,更谈不上得到大家的爱,她的情感需求没能得到实现,因此,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她没有人可叙说心声,她只有把这种痛苦写在周记中。即使这样,也没人愿意看她的周记。她的情感得不到认可,她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高层次的需求比低层次的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人们向上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本质上是对更大价值的追求。古丢丢虽然有点“笨”,虽然被同学认为是“一根筋”,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古丢丢的追求没有错,因为作为一个“人”,古丢丢在人格上与大家应该是平等的。追求更大价值是激励一个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也是一个人生存的动力。该剧的结尾,古丢丢终于通过周记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当大家齐声向古丢丢说“对不起”时,古丢丢爆发般地笑着却哭出了很大的声音。这是古丢丢委屈的哭声——长期被忽视,被冷落;这也是古丢丢释然的哭声——从此不再是“心理孤儿”;这更是古丢丢幸福的哭声——对更高需求的追求得到了满足,对更大价值的追求得到了实现。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人的艺术审美享受及哲学思考都不会是单一的,《哈姆莱特》、《红楼梦》、《茶馆》、《复活》等等。作为一部舞台佳作,儿童剧《古丢丢》的意义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它的心理学意义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已。至于这部打动了千万观众心灵的优秀儿童剧还有哪些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仔细体会,仔细研究。

猜你喜欢

罗森塔尔儿童剧马斯洛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浅谈文化产业化背景下儿童剧的深度开发
罗森塔尔心理护理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李斯特钢琴体系的传承与发展—论罗森塔尔与达尔贝特的钢琴演奏及教学(上)
我的妈妈是儿童剧演员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世间依然留有罗森塔尔的传说德国国家瓷器博物馆学术交流工作手记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儿童剧演出团体常驻购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