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桑树枝条培植黑木耳技术

2010-08-07汪树人

中国林副特产 2010年5期
关键词:排场杂菌桑园

汪树人

(歙县林业局,安徽 歙县 245200)

1 主要培植技术

1.1 良种选择

经出耳试验,筛选出遗传性和稳定性强,种性好并适合当地培植的优良品种作为初发菌种,供生产应用。

1.2 培植季节

每年的10月至翌年5月是我县种桑养蚕的闲季,也是利用桑枝种植黑木耳的最佳季节,晚秋蚕结束后开始菌袋制作,12月至翌年2月进行室内菌袋培养,翌年4月排场出耳,5月底至6月上旬采收结束。

1.3 工艺流程

1.4 原料(培养基)准备

桑枝木屑:选择无霉变、干燥的夏伐桑枝条,粉碎成绿豆或黄豆大小的木屑备用;蚕沙:经发酵、晒干、粉碎备用。

1.5 配方比例

桑枝木屑85%、麸皮10%、蚕沙3%、石膏或碳酸钙1%、糖1%,另加石灰0.5%。

1.6 菌袋制作

1.6.1 拌料。桑木屑与麸皮、石膏、石灰拌匀,糖放入容器中加水溶解,然后渐渐加水,边拌边加水,充分拌匀,含水量50%~55%。拌料时产生的球状和块状物要捣碎,干湿度以手握料指缝间有水印而不滴水为宜。

1.6.2 装袋。采用15 cm×55 cm×0.0045 cm菌袋(市场有售)。机器分装袋内,扎紧袋口。拌料后至装料完毕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h,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不宜堆积过夜。

1.6.3 灭菌。蒸锅内堆井式叠放1000~1500袋为宜,常压灭菌,开始用旺火,使温度在4~5h内迅速上升至100℃,如生火至上气时间过长,易造成培养料酸败。待整个灭菌灶内部充满蒸气,下部有蒸气逸出,内部空间达到100℃时,保持温度10~12h,料袋内的温度要达到95℃左右时,效果即佳。

1.6.4 出锅、冷却。事先对堆放冷却场地进行杀虫、杀菌,采用硫磺熏蒸消毒或5%苯酚或过氧乙酸、来苏儿、漂白粉喷洒墙壁、空间及地面。灭菌结束后等锅内温度自然下降至60~70℃方可趁热出锅将料袋移入冷却场地。若高于80℃出锅易发生料袋胀破。要求出锅过程中轻拿轻放,搬运工具内垫布或麻袋,防止刺破料袋。

1.6.5 接种。接种前接种箱、接种室或蚊帐式接种罩内采用甲醛或气雾消毒剂,进行空间消毒,使用的器皿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料袋冷却至28℃以下,根据不同接种方式,采取不同的组合。接种箱接种2人组合。接种室或蚊帐式接种罩(塑料薄膜制成),采用4人一组,递料袋、打孔、填入菌种、封口各1人流水作业。每袋接3~4穴,孔穴直径1.5cm,深1.5~2cm,适当增大接种量,整块菌种接入略高出穴面。一般采用套装、地膜胶水(35 cm×4.5cm长条地膜)等方法进行封口。如采用套袋,则可在接种后套入,也可在出锅时边出锅边套。

注意接种过程要严格无菌作业。操作人员在接种前,头、手、衣服要干净,条件许可提倡穿专用工作服,戴口罩、超薄乳胶手套。接种时,动作迅速敏捷,尽量缩短菌种及孔穴在空间暴露时间。每批接种完毕,及时对残留物进行清理打扫,保持场地清洁,杜绝杂菌污染。室内、帐内尽量少走动。

1.7 发菌管理

1.7.1 萌发期。接种后15d内,室内温度前10d控制在26~28℃,使菌丝在最适环境中加快定植蔓延,占领培养料,减少杂菌污染。10d后随菌丝生长发育,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袋温比室温高2~3℃,因此室温应调节至22~24℃。

1.7.2 生长期。20d后为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阶段,菌丝旺盛、健壮,新陈代谢加快,袋温继续升高,室温控制在22℃左右。此时需特别注意堆温,可降低堆层,加大通风,菌丝生长10~15cm揭取贴膜或去掉套袋以增氧通气,加速菌丝生长。

1.7.3 成熟期。40d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即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料温逐渐下降,一般在20℃左右,经常观察温度变化,主要靠开关门窗来调节,但必须留意关门窗后堆温升高,避免烧菌。菌丝满袋后待打孔穴排场出耳。

1.8 出耳管理

1.8.1 耳场准备。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和防涝的田块、草坪或桑园作耳场。若选用田间或草坪,畦床可整成龟背状,宽120cm,长不限,边沟人行道30cm,用小木(竹)杆或铁丝搭成支架,排成20~30cm行距;若桑园作耳场,在修剪后的桑树根交叉部,架上修剪时较粗桑枝条即可作套种支架。

畦床消毒杀虫后铺上干草或稻草,以利保湿和防泥沙沾污耳棒,也可用遮阳网或地膜打洞覆盖畦床。耳棒不需覆盖薄膜,不需搭建荫棚,露天排场,安装微喷管。

1.8.2 催耳排场。排场前增大培养室光线,并可根据不同的出耳方式进行不同处理(出耳方式有打孔出耳、切口出耳、二面出耳、环剥倒栽、吊挂出耳等)。常用打孔出耳法:用0.5mm粗的钉头制成排状打孔工具,在耳袋四周打180个左右深约2cm的出耳孔。打孔一周后,见耳孔菌丝恢复,气温稳定在25℃,即可排场。排场时,菌袋均匀排布,间距3~5cm斜靠在支架上。

1.8.3 出耳管理。耳芽形成时,培植场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形成一个干湿不断交替的生长环境。排场后菌袋早晚各喷雾1次水,视子实体生长而加大喷水量,做到气温低时少喷,气温高早晚喷,中午忌喷水。晴天刮风天早晚多喷,空气干燥时增加喷水次数。

2 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防治措施

2.1.1 防治原则。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在预防,提倡少用和不用化学农药,如确需选用化学药剂,则应符合国标有关无公害化学农药的规定,确保产品的无公害性。

2.1.2 综合防治。场地环境:耳场、耳房应选择在向阳避风,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场地应经常进行清理和消毒,周围枯枝、落叶、腐水等随时清除并烧毁,可喷洒石灰粉、石硫合剂进行消毒。

2.1.3 规范操作。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菌种、原料的选用,温度、湿度的掌控,还是配方、灭菌、接种、打孔等操作工序,均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原料陈旧变质有杂菌,培养料营养过剩或酸败,灭菌不彻底而报废,接种不规范、料袋破漏及高温危害而污染杂菌。

2.1.4 科学管理。定植期间的管理,根据各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杂菌的繁殖。

2.2 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危害木耳的病害常见的种类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脉孢霉、绿色木霉、指孢霉、烂耳等。因霉菌感染的木耳可用石灰水溶液清洗感染部位,并喷洒3.5%来苏尔;因细菌感染的应洗刷耳后喷25mg/L金霉素或青霉素;并做到合理喷水,及时采收。防治流耳,可用25mg/L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喷雾;对绿霉病,出耳后每3d喷1次1%的石灰水,防治作用较好。

2.3 主要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歙县常见的害虫有伪步行虫、柱枝虫、蓟马、双线嗜粘螨类、跳虫等,还有瘿蚊、线虫、吉丁虫、蚂蚊等。发现虫害,可根据害虫的种类,适当选用高效、无残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可用除虫菊、青藤根、石蒜等经济有效、无残毒的土农药。

发现菌螨,可用20%可湿性杀螨砜溶液杀虫防治;发现跳虫,可用0.1%的鱼藤精液或除虫200倍液喷雾;线虫防治,可用0.5%的石灰上清液或0.3%~0.5%的食盐溶液喷雾几次,同时在地面撒少量生石灰消毒;白蚁、耳蚊、耳蝇,可撒放灭蚁灵驱除;害鼠可用人工捕杀或者毒饵诱杀。

3 采收与干制加工

3.1 分批采收

当耳片八九分成熟(耳柄变细、耳瓣舒展并略下垂、腹面孢子发生)即可采摘。采摘前一天停止喷水。春耳、秋耳采大留小,伏耳大小一起采。每潮间隔15~20d,一般可采3~4批,第二批采后,将耳棒调头一次,使之出耳均匀。

3.2 采后清场

采收后清理杂质,停止喷水养菌5~7d,以利菌丝恢复,第8d开始喷雾水,使耳棒保持湿润,待新耳芽形成后再次喷水出耳。

3.3 干制加工

采得的黑木耳除去角质,太阳下晾晒即可。如采用烘干设备时应低温。勿超过40℃,失水后升温,否则将产生焦化、溏心或自溶。晾晒烘干结合更佳,烘晒时不需经常翻动,以防形成拳耳。

4 效益分析

4.1 以每袋投入产出比计算。每袋菌棒,需用干料约750g左右,灭菌接种后培育50d开始出耳,共采鲜耳1500g,产干耳80g,历时半年。按现在市场价,鲜耳8元/kg,干耳均价120元/kg计算:如出售鲜耳,每袋产值12元,扣除成本2元,获纯利10元,投入产出比1∶5;如制成干耳出售,每袋产值9.6元,获纯利7.6元,投入产出比近1∶4。

4.2 按每666.7m2桑园所产干枝用来培植黑木耳计算。一般每666.7m2成龄桑园可产干桑枝条400kg,用于种植黑木耳,按每袋用量700g计算,可培植570袋,则每亩桑园可新增产值5700元,获纯利 3100~4500元。

经试验,在培养基配方中添加3%~5%蚕粪,使用麸皮量可减少一半,按培植1000袋黑木耳计,可降低麸皮原料70kg,节约成本85元左右。

4.3 通过核算,一是桑树枝条培植黑木耳直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综合利用每亩桑园可增收500元以上,而且使农村中老年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是桑树枝条培植黑木耳变废为宝,环境效益好。大量的废弃树枝条被重新利用,不仅可促进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可有效的改善桑区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符合现代低碳经济理念,市场前景广阔。

[1]吕作舟.食用菌无害化栽培与加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安徽农业科技网.袋料黑木耳的栽培措施[OL].

[3]王传福,徐明辉,贺桂仁.四季栽培食用菌指南[M].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100-106.

猜你喜欢

排场杂菌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粤剧传统排场研究》评介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家风”等十一则
排场戏与邕剧的教育传承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茶树菇感染杂菌的原因和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