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78例

2010-07-30卢晓燕甘才斌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4期
关键词:银屑病评分临床

卢晓燕 甘才斌 田 春

银屑病是皮肤科比较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目前研究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性疾病[1]。临床表现多为泛现为红斑丘疹,被覆着多层银白色鳞屑,形态不一,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等,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各种方法各有利弊[2]。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松花癣”、“白”范畴。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报道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具有较强的特色和优势,相对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疗效肯定。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7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病房及门诊患者15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有关“银屑病”的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医白中有关“血热证”的辨证证型标准。③年龄在18岁以上或65岁以下。④无治疗药物禁忌证者。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及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病史者。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③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有156例,男92例,女64例,年龄18~65岁,平均34.5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26.7个月。伴发有高血压10例,糖尿病8例,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脂2例,病情均控制良好。136例患者均依据临床典型症状及体征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不典型者经病理证实。按就诊顺序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分布和严重程度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凡士林软膏涂于患处,另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加用抗组胺药物等。对照组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NB-UVB TL01(德国Waldmann公司)治疗仪进行局部及全身照射,具体操作方法为:初始剂量0.3J/cm2,结合患者的耐受程度,若出现轻微红斑则逐渐加大剂量,以后每次增加0.1J/cm2,最大剂量原则上不超过2.0J/cm2,隔日1次,共治疗8周。接受治疗时需戴防紫外线眼镜,用衣物遮盖外生殖器等部位。每次治疗时与照射器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尽量一致,以保证每次照射时的强度一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口服中药汤剂,药物组成:羚羊角粉0.9g(冲服)、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2g、板蓝根15g、大青叶20g、黄芩9g、白茅根12g、牡丹皮9g、山栀子12g、白鲜皮12g、防风12g、生地9g、水牛角6g、甘草9g。煎服取汁200mL,早晚分服,连续服用8周。服中药期间禁酒,忌辛、辣食物,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凉、过劳、精神刺激等。

1.3 主要观察指标

①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银屑病判断标准——PASI评分[3]判定治疗前后皮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②采用100mm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治疗前后瘙痒程度。

1.4 疗效评估标准

依据皮损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于治疗前后进行PASI评分比较。基本治愈:评分下降≥90%;显效:评分下降≥60%,<90%;有效:评分下降≥20%,<60%;无效:评分下降≤20%,或无改变,或升高。总有效率以基本治愈加显效计算。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性测定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8 12.34±3.17 3.78±2.75*△对照组 78 11.53±2.94 4.75±3.09*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比较(分,±s)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8 72.82±24.45 6.37±2.61*△对照组 78 74.26±22.73 7.34±3.16*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不良事件和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出现明显的不良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讨 论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多与感染因素、内分泌障碍、代谢异常、免疫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等有关[3]。其病理特征为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角化异常和炎性细胞浸润。因其病程较长,亦无特效药,且易复发,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故而成为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银屑病属于中医学“松花癣”、“白”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是阳气闭郁蕴而化热,热盛生风化燥化毒,阻于肌表而生;或病久则气血耗伤,血虚生风肌肤失养。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说:“此症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容养所致”;《诸病源候论》曰:“干癣,但有匡郭,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因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毒偏胜盛,湿气少,故风沉入深,则无汁,为干癣也”。故临床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祛风止痒。方剂中羚羊角、大青叶、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水牛角、生地、白茅根、丹皮、赤白芍、夏枯草等可凉血活血、清热散结;玄参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润燥;白鲜皮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防风能祛风解毒、胜湿止痒。

现代药理学分析表明,上述诸药具有抗菌抗感染、摧毁内毒素、参与调节内分泌机能障碍和免疫功能异常的作用[4]。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是治疗银屑病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它能诱导银屑病患者皮损中浸润T细胞的凋亡,使该病表皮细胞核DNA形成光聚物,最终导致DNA合成下降,并抑制DNA合成增加,使银屑病表皮细胞增殖速度降低[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PASI和瘙痒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采用中药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魏文菊,廖岩.阿维A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32.

[2]时万杰,徐萍,李凡.香丹、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辅助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2):92-93.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9-762.

[4]方文贤.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3-717.

[5]杨宝琦,赵娜,张福仁.银屑病光疗和光化学疗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3):195.

猜你喜欢

银屑病评分临床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我给爸爸评分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
寻常型银屑病合并手指Bowen病一例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观察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
妊娠与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