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08年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2010-07-30王晓云
王晓云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中心要求,随机抽取2008年3月10日至3月16日、6月9日至6月15日、9月8日至9月14日、12月8日至12月14日手术病历各15份(死亡病例除外),共计60份。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逐项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情况、药品使用情况等,然后根据要求,对每份病历进行用药合理性品评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52.8岁,平均住院14.1d。其中Ⅰ类切口手术33例,Ⅱ类切口手术18例,Ⅲ类切口9例。
2.2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60例患者中,17例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43例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Ⅰ类、Ⅱ类、Ⅲ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均为100%。
2.3 各种类、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排序,见表1和表2。
表1 所用抗菌药物类别排序前5位
表2 不同类别切口手术所用抗菌药物排序前3位
2.4 手术患者预防用药天数
每例平均用药总天数Ⅰ类切口10.2d、Ⅱ类切口12.7d、Ⅲ类切口6.5d。
2.5 用药时机
手术患者在手术前2h内用药占2%,37%患者术前不用药术后用药,术前>2h用药的占61%。
2.6 其他不合理用药情况
无适应证用药5例(占7%)。其他不合理用药情况,如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1次/d,头孢呋辛4.5g/次,头孢哌酮/舒巴坦3g/次)、联合用药中无联合用药指征(无厌氧菌感染联合应用替硝唑)、药物配伍不合理(包括药物拮抗和药物重复使用)、手术前后不合理更换药物。
3 讨 论
本次调查的病例数较少,但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丹东市中心医院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不合理、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
3.1 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
根据《指导原则》,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有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预防用药主要适用于清洁-污染(Ⅰ类切口)及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应当明确,抗菌药物的应用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实际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都远较抗菌药物的应用重要。外科医师应避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其他相关措施的倾向。
3.2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表1显示,抗菌药物使用主要集中在喹诺酮类、二代头孢、硝基咪唑类,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孟多、头孢替安、替硝唑等。另外,药品的选择过于集中在几个高价格品种,使得药品费用过高,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3.3 联合用药不规范
联合用药应有明确指征,多用于严重感染和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多病原菌感染,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大多不需联合用药。替硝唑在Ⅲ类切口手术用药中名列榜首,主要是选择其与二、三代头孢菌素或与喹诺酮类联合用于预防Ⅱ类、Ⅲ类切口手术感染。硝基咪唑类有较好的抗厌氧菌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手术部位感染都有厌氧菌参与,只有涉及口腔、下消化道、阴道的手术容易发生厌氧菌污染,可选用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药物,其他手术部位一般不必联合使用硝基咪唑类预防感染。
3.4 用药时机不规范
为达最佳效果,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2h内给药,最好是在0.5~1h给药。丹东市中心医院数据表明,仅2%的手术病例能在规定时间内给药,37%的病例术前不用药术后用药,61%的手术病例都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给药,没有真正发挥预防用药的作用。
3.5 用药时间过长
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应短疗程使用,对一般的择期手术,预防用药24h即已足够,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丹东市中心医院围手术期患者每例平均用药总天数9.8d。实际上手术前用药1~2d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择期手术后继续用药数天甚至到拆线也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3.6 用法用量不规范
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型药物。给药1次/d,就不可能达到预防效果。有的病例单次用药严重超量,如头孢呋辛4.5g每日一次静脉滴注。有的病例术前使用一种抗生素,术后在没有临床和实验室依据的情况下立即更换为另一种抗生素,反映出用药的随意性。
《指导原则》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丹东市中心医院在贯彻落实《指导原则》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应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管检查,建立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保证《指导原则》在临床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