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不同途径给药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0-07-29王铁锋
王铁锋
(浙江省诸暨市红十字医院耳鼻咽喉科,浙江 诸暨 311800)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为本属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听力耳突然在短期内不明原因丧失听力,为耳科常见急症,近年发病率上升并趋向年青化,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人群听力的耳科常见病[1]。由于其病理机制不清,临床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笔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SD患者除实施常规疗法外,分别加用口服、静脉注射、外耳道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不同途径的临床疗效,以寻找较合理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20例单侧SD住院患者,男 69例,女 51例;年龄 26~54岁,平均(41.4±3.6)岁;病程3 h~28 d,平均(3.8±1.6)d。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规耳鼻咽喉专科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及颞骨CT扫描,诊断均符合1997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制订的SD诊断标准,排除听神经瘤等颅内疾病、以往有听力减退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 A,B,C 3组,各 40例。A 组平均年龄(41.8±3.7)岁,平均就诊时间(3.8±0.4)d,平均初始听力(69.8±16.9)周;B 组平均年龄(42.4±3.9)岁,平均就诊时间(3.7±0.5)d,平均初始听力(70.7±17.1)周;C 组平均年龄(40.9±3.6)岁,平均就诊时间(3.6±0.4)d,平均初始听力(68.9±18.1)周。3组年龄、就诊时间和初始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每组均采用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注射液20 mL、能量合剂,肌肉注射维生素B10.1 g、维生素B120.5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A组加用口服地塞米松 0.75 mg/次,1 次 /d;7 d 后改为 0.75 mg/次,2 次 /d。B 组加用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4 d后减至半量。C组加用外耳道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方法为使患者平卧,患耳朝上,在耳内镜下于鼓膜前下与后下之间的部位行鼓膜穿刺,缓慢注入地塞米松5 mg,注药后保持患耳朝上、头位30 min,避免吞咽动作,1次/d。3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听力恢复情况[2]:痊愈为在0.25~4.00 kHz受损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恢复到患病前水平;显效为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大于30 dB;有效为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为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低于15 dB。耳鸣、耳闷症状恢复情况:根据治疗后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消失和明显缓解者为有效,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录入、整理及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 F检验;计数资料应用 χ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1。可见,C组听力恢复及耳鸣、耳闷恢复情况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C组5例患者鼓膜穿刺部位遗有干燥的陈旧血痂,均未出现鼓室感染、积液或遗留穿孔,且无全身不良反应。
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SD的治疗原则为综合治疗,包括注意休息、适当镇静,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的药物,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及给予混合氧、高压氧等治疗,同时强调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的作用[3]。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与细胞浆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在内耳中,该受体广泛存在,耳蜗多于前庭,而耳蜗中以螺旋韧带最多,Corti器和血管纹次之。到达靶细胞胞浆的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而由胞浆进入细胞核内,通过增加或减少基因转录,抑制炎症过程中某些环节,如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一氧化氮合酶等;糖皮质激素同时还可扩张痉挛血管,降低其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糖皮质激素还具有弱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能影响水、盐电解质的跨膜运输和转运,对于维持内淋巴液的平衡有重要作用[4]。地塞米松是较常用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目前临床多通过全身给药,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靶向定位差而在血浆和全身组织分布,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故通常治疗剂量偏小。由于存在血-迷路屏障,使药物进入内耳较困难,全身给药时局部药物浓度更低,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另外,长期全身使用激素可导致柯兴综合征。以上问题制约了糖皮质激素在SD治疗中的应用,如伴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既往有癫痫、精神病史的患者,孕妇或处于急性感染期的患者均不宜静脉使用或口服大剂量使用。
圆窗膜为一半透膜,影响其渗透性的因素包括渗透分子的大小、浓度、电荷、圆窗膜的厚度和易化剂。有人在豚鼠上建立了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甲强龙跨鼓室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提示3种药物都能经圆窗膜渗入内耳,并且鼓阶和前庭阶的药物浓度是一致的;内淋巴液中药物浓度高于外淋巴液,可能存在一个主动转运机制使糖皮质激素进入内淋巴液[5]。因此,鼓室内给药可以使药物通过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从而达到治疗内耳疾病的目的,同时可避免全身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鼓室内给药的方法大致有3种,即鼓膜穿刺、微管或微泵、圆窗龛内放置明胶海绵[5]。笔者采取的鼓膜穿刺给药方法最简便、经济,可在门诊完成,且由本研究结果可知,鼓室注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和静脉注射。鼓室内给药途径较全身给药有以下优点:目的性强,药物靶定位性好;可通过血-迷路屏障,内淋巴液中药物浓度最高;无全身不良反应,特别适用于有类固醇禁忌证如糖尿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或免疫缺陷病的患者。鼓室内给药的可能并发症有鼓膜穿孔、鼓室内感染、短暂的眩晕耳鸣及听力进一步下降等。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均无听力下降情况,在随访中也未见鼓室内感染、鼓膜针孔不愈,说明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是安全的。但本研究提示,地塞米松并非对所有SD患者有效,本组中有6例无效,其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3.8±4.6)d,可见诊治时间对特发性SD患者预后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SD发病后早期治疗是终止毛细胞从代谢紊乱转向不可逆死亡的关键,发病后24 h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1]杨伟炎,杨仕明.关于突发性聋诊断和疗效标准的讨论[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4-325.
[2]张宝华,郭志强.高压氧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08,20(8):118-119.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
[4]柳庆君,胡国华.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治疗突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3):334-336.
[5]杨 军,吴 皓.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12):77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