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
2010-07-29张天栋范俊生
张天栋,范俊生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急性脑梗死是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目前临床急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方案很多,笔者选用中药+脑保护剂治疗脑梗死的2种方案,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诊断符合全国第2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留下后遗症的患者,年龄18~75岁,瘫痪者肌力不大于Ⅳ级,意识清醒或者能唤醒。排除颅内有出血病灶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血液病患者,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治疗方法
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处理建议及我院临床实际选择如下治疗方案。A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博大制药有限公司)30 mg,B组给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5 g,均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另给予注射用血栓通(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00 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每日1次;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有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原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使用相应药物,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凝溶栓药物。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1.3 疗效标准
依据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在入院、急性期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分减少率(%)=(入院评分-急性期后评分)/入院评分。基本痊愈为评分减少90% ~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为评分减少46% ~89%,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为评分减少18%~45%;无效为评分减少18%以下或增加。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合计为有效,以此计算有效率。
1.4 成本核算
治疗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住院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和家属的时间成本、交通费用和营养费用等间接费用及隐性成本计算比较困难,本研究未予考虑[2]。直接成本=药品费用+医疗费用(包括检查费、化验费、护理费、住院床位费、诊查费),药品费用根据河南省2008年招标价格计算,医疗费用根据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计算。间接成本=社会劳动价值成本,本文病例间接成本完全一致,故只计算直接成本。
1.5 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以 P<0.05为显著性界值。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实际收集到满足研究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A 组 61例,其中男 38例,女 23例;年龄(65.44±11.79)岁;合并高血压病28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冠心病12例;内囊基底核区单侧梗死31例,两侧多发性梗死18例,小脑梗死2例,腔隙性脑梗死9例。B组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70.73±13.12)岁;合并高血压病30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冠心病10例;内囊基底核区单侧梗死29例,两侧多发性梗死20例,小脑梗死2例,腔隙性脑梗死9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发病距开始用药时间及临床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均无显著差异。
2.2 治疗效果
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见表1。
2.3 治疗成本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成本均数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
2.4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比(C/E)代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增长成本-效果比(ΔC/ΔE)代表同样增加1个单位效果时所需增加的费用,比值越小,表示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需追加的成本越低。本研究采用急性期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 E1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 E2作为效果指标,急性期治疗人均总费用作为成本 C,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表3)。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是为了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适宜的治疗方案。由表3可见,当以总有效率作为效果评定指标时,胞磷胆碱组是较适宜的治疗方案;当以评分减少率作为效果指标时,依达拉奉组是较适宜的治疗方案。
表1 两种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E1)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E2)比较
表2 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成本比较(元)
表3 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2.5 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为了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两种治疗方案的人均总费用为7099.87元,其中药品成本3236.36元,占总费用的45.58%;医疗成本3863.51元,占总费用的54.42%。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价值必然提高,本研究把总费用中药品费用比例下降10%,医疗费用增加5%,则两种方案的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4。可见,分析结果对总费用分配率这一不确定因素不敏感。
表4 敏感度分析结果
3 讨论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来源于卫生经济学,成本和效果是研究的两大要素。成本-效果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计算成本-效果比和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两种。本次调查发现,两种治疗方案虽然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其成本却有明显差异。选用不同的效果指标,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不同。本研究以总有效率作为效果指标时,应用胞磷胆碱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经济有效的方案;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作为效果指标时,应用依达拉奉是最佳治疗方案。因此,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临床实际探索更合理的效果指标,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目的。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戴光强.药物经济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