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唇缘黏膜瓣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鼻底畸形

2010-07-25丁文雄常雷朱昌余力张波王健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上唇唇裂齿槽

丁文雄 常雷 朱昌 余力 张波 王健

在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鼻底应得到重视,因为它关系到术后鼻、唇外形和功能的恢复[1]。近年来,唇裂修复术式不断改进[2-3],但是鼻底修复的效果并不理想,术后往往存留创面暴露、鼻底和鼻槛处凹陷、口鼻前庭瘘等问题,常需多次手术修复,给患者及其家人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近三年来,本科共收治37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在修补唇裂的同时,应用以往通常丢弃的唇缘皮肤和黏膜Ⅰ期再造鼻底,封闭口鼻前庭瘘,术后患儿的鼻、唇部形态均明显改善。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患儿,男25例,女12例,年龄3~6月龄,均为单侧完全性唇裂伴腭裂和齿槽裂,各处裂隙较宽,鼻底处裂隙大于1 cm。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静脉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加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唇部麻醉。术前定点、画线如图1所示:健侧唇峰定点1,人中切迹定点2,健侧裂缘唇峰定点3,患侧裂缘唇峰定点4。点4位置通常是在红唇变成最宽的初始位置,在红线与白线交汇点外侧约3~4 mm处,此处红唇侧宽度与健侧唇峰处的红唇宽度基本一致。

用唇夹在双侧口角部压迫上唇动脉以减少出血。用11号尖头刀片由患侧近鼻底部开始,依划线垂直切开上唇皮肤,并逐渐向唇红方向作全厚切开,形成唇缘黏膜瓣E和D。E瓣的蒂部位于患侧齿槽裂边缘,深部位于下鼻甲根部。裂隙外侧的剥离范围包括裂侧鼻翼及上颌骨前部的软组织。切断鼻翼底部和梨状孔边缘的纤维连接,使鼻翼能够自由向内复位。将E瓣水平旋转180°,黏膜面朝向口腔侧,近端与梨状孔边缘的皮肤黏膜切口缝合,远端与下侧鼻软骨边缘的黏膜切口缝合,上侧与旋转内收的鼻翼深层创缘缝合。D瓣蒂部位于健侧齿槽裂边缘,深部达鼻中隔软骨的尾端。松解裂隙内侧的鼻小柱底部,将D瓣水平旋转90°,黏膜面朝向口腔侧,与黏膜瓣E的下缘交叉缝合。依照Noordhoff法设计A、B、C、F瓣,复位口轮匝肌并对合皮肤、皮下组织[4]。D瓣下缘与外侧推进的唇黏膜牙龈缘缝合,E瓣上缘与内收复位的鼻翼深面创缘缝合,朝向鼻腔的创面被复位的鼻翼所覆盖。从而彻底关闭了鼻底、封闭了口鼻前庭瘘(图2)。

3 结果

37例患儿均术后7 d拆线,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6个月随访显示,双侧上唇对称,唇高及唇边长相等,无明显瘢痕,唇珠形态佳,鼻底、鼻槛丰满(图3)。

4 讨论

唇裂为口轮匝肌及皮下组织、皮肤的缺损[5]。当唇裂为单侧完全性,尤其裂隙较宽时,组织缺损更为严重,使得关闭裂隙、恢复上唇形态和鼻底重建均较困难。目前,临床仍常规应用Millard二式法来修复裂隙较宽的单侧唇裂[6],常因弃去“多余”的唇缘黏膜组织,造成切口张力较大,在齿槽裂处遗留有裸露创面[4]。很多学者建议用下鼻甲黏膜瓣来修复唇裂患儿的鼻底裂隙[7-8],但是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切口位置较深,会造成新的创伤,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另有学者提出,应用鼻翼基部内侧组织瓣修复鼻底裂隙[9],虽然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但未能充分利用黏膜修复上唇口腔侧创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部分学者将异常附着的口轮匝肌与皮肤及黏膜充分分离,以延长软组织长度[10],但是能延长的长度有限,且大范围剥离可致皮下生成过多的瘢痕组织,影响患侧上唇的运动。

Millard等[11]认为,既然裂隙系胚胎发育过程中断所致,就应该尽早封闭有关结构,恢复正常毗邻关系。因此,在完全性唇裂中,早期封闭鼻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关闭口鼻前庭瘘,还能为Ⅱ期修复齿槽裂提供充足的软组织。

我们利用以往常被丢弃的唇缘黏膜瓣,旋转后作为衬里组织重建鼻翼基底,完全封闭了口鼻前庭瘘。与其他术式相比,优点在于:①在修复鼻底,恢复鼻底形态的同时,消灭了所有裸露创面,减少了局部瘢痕;②保留了所有可以利用的组织,为Ⅱ期修复齿槽裂提供了充足的软组织;③黏膜瓣蒂部较宽,保证了术后的存活率;④操作进一步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利于术后恢复。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裂隙较宽的单侧唇裂患者,利用唇缘黏膜组织瓣修复鼻底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1]Salyer KE,Genecov ER,Genecov DG.Unilateral cleft lip-nose repair:a 33-year experience[J].J Craniofac Surg,2003,14(4):549-558.

[2]张涤生.张涤生整复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04-422.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372.

[4]罗国钦.新编唇腭裂整复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9-80.

[5]Honigmann K.One-stage closure of uni-and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6,34(3):214-219.

[6]Adenwalla HS,Narayanan PV.Primary unilateral cleft lip repair[J].Indian J Plast Surg,2009,42:S62-70.

[7]Noordhoff MS.Bilateral cleft lip reconstruction[J].Plast Reconstr Srug,1986,78(1):45-54.

[8]高璞,赵敏,戚可名,等.下鼻甲粘膜瓣在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3):188-189.

[9]李爱群,刘宝纯,孙勇刚,等.应用鼻翼基部内侧组织瓣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135-136.

[10]Thomas C.Primary rhinoplasty by open approach with repair of 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J].J Craniofac Surg,2009,20(2):1711-1714.

[11]Millard DR Jr,Latham RA.Improved primary surgical and dental treatment of clefts[J].Plast Reconstr Surg,1990,86(5):856-871.

猜你喜欢

上唇唇裂齿槽
上唇腺样囊性癌1 例及文献复习
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的优化分析
上唇年轻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槽口偏移对永磁电机齿槽转矩抑制的分析*
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
新生儿唇裂局麻下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小儿唇裂术后系列护理效果的临床观察
耳后游离皮片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粘连外翻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直驱采油用永磁同步电机削弱齿槽转矩优化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前鼻牙槽骨整形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