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一个亿吨级的煤炭航母正在西部大开发中崛起
2010-07-21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 孙 鹏 李 华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不仅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富饶肥厚的煤炭资源。陕西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1700多亿吨,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3个在陕西。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陕西煤炭大省的优势地位愈加凸显。
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2004年,陕西能源产业一张响亮的“名片”——陕西煤业集团公司应运而生,2006年又重组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这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从落实西部大开发实施战略,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和行业整体优势,培育和壮大煤炭开采及煤炭转化产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整合省内国有重点煤炭、化工企业重组成立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该集团公司现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58个,在职职工9.6万人,资产总额1039亿元,已形成“煤炭开发、煤化工”两大主业和“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电力、物流、金融服务”等相关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西部大开发为陕西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10年来陕西省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飞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陕煤化集团成立以来,始终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大举措,积极利用内部网络、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在全集团上下营造了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员的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意识。从黄河之滨的司马迁故里到桥山之畔的黄帝陵;从物产丰饶的关中沃土到陕北黄土高原,陕煤化集团始终肩负着保护驻地环境、造福三秦百姓的社会责任。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表示:“陕煤化集团自成立以来,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注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同时分别配套制定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进入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陕煤化集团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依托自身机制体制优势,紧密围绕“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化工企业”的企业愿景,以项目为纽带,以产业化为方向,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内部协作、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实践,既实现了老企业转型和振兴,又抢抓机遇构建了新的竞争优势,使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呈现“两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一个亿吨级的煤炭航母在西部大开发中崛起。
技术改造全力助推老企业转型振兴
陕煤化集团下属的部分老企业,因其生产装置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老系统,产品结构单一、工艺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为使这些企业尽快摆脱困境,陕煤化集团以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作为企业做大做强的突破口,加大资金投入,对其原有老设备进行改造优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节能减排的效果显著。
在煤炭产业上,陕煤化集团对所有矿井进行了安全技术改造和采掘机械化改造,调整生产布局,简化生产系统,推广以提高煤炭回收率和高效利用率为主的源头节煤技术,减少资源损失。对老矿井中具备资源条件的玉华、韩家湾、王村斜井、象山等矿井实施了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矿井采煤效率。对所属的铜川、蒲白、韩城、澄合矿务局等老企业原有的风机、锅炉、供电系统等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和更换高耗能低效率设备。同时,加快瓦斯抽采利用步伐,逐步建立了陈家山、大佛寺、象山、下石节四个瓦斯抽采利用示范矿井。通过改造矿井水处理系统,使矿井水处理能力与矿井涌水量匹配,确保了“十一五”末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现有矸石电厂、洗煤厂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减少了电耗、水耗和介质消耗。逐步关闭经济效益差、污染大的焦化厂,降低了能耗,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陕煤化集团总经理高仰才说:“通过这几年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这批企业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生产经营、效率与职工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地提高。从技术含量到环境保护再到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
在新矿区开发中,全部是按照节能减排的标准来设计、施工、建设、投用,全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大型现代化装备,采掘机械化程度均为100%。在建设的同时,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绿化、井下等建设,都要达到工厂一样的管理水平,建设矿井也同时就建设了一个花园。预计到2010年底,陕煤化集团将在煤炭板块累计完成投资212.8亿元,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年,为把陕煤化集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化工产业上,陕煤化集团围绕原有化工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分别实施了陕化工艺系统技改、陕焦公司95万吨焦炭及20万吨甲醇、渭化公司11万吨醋酐联产醋酸、陕化公司节能减排技改等7个项目。2007年,他们先后对陕化公司制约合成氨生产瓶颈的造气、净化和压缩系统进行扩能改造,使吨合成氨生产成本下降150元,年均经济效益达3600万元,生产环境全面改善。陕西比迪欧化工公司,以3万吨/年 1,4丁二醇为主营项目,自2009年5月建成投产以来,1,4丁二醇产量达到了日产90T、纯度99.63%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2010年,再次斥资45.76亿元,建设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增加产值26亿,税后利润6.3亿元。
经过努力,2009年,陕煤化集团万元产值能耗降为1.25吨标准煤,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
产业升级构建节能高效的低碳新格局
较之老企业,陕煤化集团所属一些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以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为支撑,在延伸主导产业链和闭合循环上下功夫,创新生产模式,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节能高效的循环经济格局。
雨量/光线传感器(图4)位于前风挡玻璃的顶部,测量环境光线强度和风挡玻璃上的潮湿度,然后通过LIN 线将信号传送至前SAM控制单元。
集团公司所属的黄陵矿业公司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是目前国家规划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重点矿区。近年来,陕煤化集团在该矿区投资100多亿元,进一步延伸了煤炭产业链条,增加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2008年,已建成投产的130MW煤矸石热电厂,年发电量达5亿多千瓦时,实现收入2亿多元,不仅消化煤矸石、煤泥、中煤超过80万吨,而且减少排矸支出3000多万元;煤矸石电厂产生的13万吨粉煤灰和炉渣被粉煤灰砖厂利用,形成了5000万块的产能,产值逾 30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的2×300MW的煤矸石电厂项目在配套粉煤灰砖厂的同时,还规划了一个以粉煤灰和炉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项目。该项目完工后,黄陵矿业公司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730MW,每年可消化矸石、中煤、煤泥300万吨,年产粉煤灰砖2亿块、水泥60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2009年,投资近100亿元的黄陵曹家峪和白石两个焦炭厂区相继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形成400万吨的焦炭生产能力和100万吨的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产值在100亿元以上,使黄陵矿业集团真正成为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集团公司所属的渭河煤化工公司在我国煤化工领域和大型氮肥行业具有显著优势和影响。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建设循环利用装置,每天回收100吨的二氧化碳,全部销售给相关企业。一套二氧化碳装置,每年产值是1500万,可带来500万的经济效益。与之类似,合成氨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经过回收处理,变成了高纯度的硫磺副产品,回用系统每小时可以节省中水100多吨,氧、氮、氩等回收系统也变废为宝,每年增收3000万元。不但有效解决了排污问题,还实现了节支增收。仅2009年,该公司就启动技术改造项目共56项,其中重大技改项目18项,累计完成节能量17.84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重化工公司节能目标和任务。
集团公司所属的北元化工公司作为我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依托榆林地区丰富的电石、原盐资源优势和园区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10年底,随着二期100万吨PVC生产装置的投产,公司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目前,正在逐步形成“煤、焦、电、电石、聚氯乙烯、水泥、聚氯乙烯下游产品”的一体化循环生产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到对既有资源的吃干榨尽。该公司与中国碳基金签订了《碳减排量买卖协议》,建立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每年可收益6000万元。
调整结构 发挥集团化规模运营优势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陕煤化集团立足于煤炭开发,充分挖掘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将煤炭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煤炭产品为龙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资源就地转化。围绕陕北新兴煤基产业升级,陕煤化集团重组北元化工、天元化工、富油科技等3个民营企业并对之进行了扩能改造,2010年底,将增加60万吨PVC、60万吨燃料油产能。同时依托韩城、黄陵配焦煤煤种优势,走特色资源深加工路线,建设了韩城、黄陵各500万吨焦化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围绕北元PVC项目及天元煤焦油加氢制油项目的上下游配套、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绿色和谐发展,整合一批地方兰炭、电石企业,开展了柠条塔工业集中区煤焦电化循环经济集群项目、麻黄梁工业集中区煤焦油加氢及循环经济项目、府谷庙沟门工业园区240万吨兰炭及50万吨燃料油项目、锦界工业园区锦源30万吨电石项目等,其中部分工程已经建成,全部工程将于2011年建成投运。
陕煤化集团还积极与发电专业企业合作,参股建成马屋、庙沟门、清水川等3个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的一期工程,新增装机容量300万千瓦。逐步使电力产业成为集团公司除煤炭销售、煤化工以外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极大地丰富了煤炭资源的盈利手段。
积极构建大物流体系。2009年6月和11月,陕煤化集团分别与湖北、江苏、山东、江西和枝城港、徐州港、日照港、连云港这“四省四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建设陕西煤炭物流体系和煤炭销售基地,已使省外物流节点布局初具雏形。力图通过构建大物流体系、整合内部储运销售资源、使销售阵地前移、进一步优化资源、运力、市场配置,降低总体物流成本,实现产销平衡。
积极实施集团内部产业板块整合。2009年11月17日,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公司成立,将陕煤化集团所属的西安煤机公司、陕西建设机械公司等10余个机械制造企业重组,全力进军机械制造业,为陕煤化集团在研发生产采煤机、掘进机等机械设备上提供了现代化装备,促进了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升。
积极开展集团内部协作。为提高集团内部资源利用率,增强各主体协同效应,集团公司制定出台了内部协作政策。在2010年初召开的内部产品与服务协作洽谈会上。陕煤化集团所属的19家单位参会,各所属企业共签订合同81份,签订框架协议61份,涉及总金额80多亿元。
围绕产业布局开展一系列的并购重组,不但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形成较大规模优势,而且整合了相关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提升了发展实力,为集团统筹整体产业布局创造了条件,更加有利于产业链条的联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市场信赖度的提升。集团化运营和内部协作,充分发挥了陕煤化集团所属各企业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了内部资源配置,激发了内部相关产业的发展活力,为构建大循环经济格局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 确保产业发展与时俱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陕煤化集团科研工作进展顺利,科研项目数量连年增长,在矿井安全治理、新型煤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一些科技成果已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科研机构建设不断加强,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组建了 “甲醇制烯烃国家实验室”和“煤制化学品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中心”;组建的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陕西省煤矿安全技术中心、陕西省煤矿机械工程中心,分别被列为陕西省“13115”工程中心。
2010年,陕煤化集团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在煤炭生产领域,经过研发引进,重点抓好矿井灾害治理、高产高效与机械化的技术配套、调整转型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尤其注重煤层气赋存规律与资源潜力、煤矿瓦斯抽采系统技术改造、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创新,在下石节、大佛寺、陈家山、象山建立了4座低浓度瓦斯电厂,总装机2.25万千瓦,形成年减排甲烷6000多万立方米能力,既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又充分利用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彬长矿业公司将瓦斯治理与电力开发相结合,建成了目前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年发电能力8000万度低浓度瓦斯电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7.8万吨。也是全国唯一利用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余热尾气发电的电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陕西省首家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根据规划,该公司还将陆续在胡家河、小庄、文家坡等矿井配套建设低浓度瓦斯电厂,使矿区瓦斯发电装机容量最终达到5万千瓦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以上,届时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低浓度瓦斯发电产业集群。2010年5月15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企业报社主办的 “第二届中国绿色产业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彬长矿业公司荣获“2009年度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企业”。
在化工板块,围绕甲醇制烯烃及下游产品、聚甲醛及“双醋”工艺催化剂回收、煤干馏焦油加氢、煤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四条技术路线,增加资金投入,力争取得更大的突破,占领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10年6月21日,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历时17年研究开发的“块煤干馏中低温煤焦油制取清洁燃料工艺”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块煤干馏煤气和中低温煤焦油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6月26日,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联合开发的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II)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汪燮卿等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DMTO-II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化试验装置工艺合理,运行安全可靠,技术指标先进。较之先前的DMTO技术,DMTO-II技术每吨烯烃甲醇消耗可降低10%以上,是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又一次创新,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的工业化试验装置,规模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的成功,开辟了替代石脑油生产烯烃技术的新路线,对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与各大科研院所的合作过程中,陕煤化集团在MTP、粉煤催化干馏、煤焦油综合利用等项目研发中捷报频传,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项目以其投资少、耗能较低、热能利用率高、节水效果明显、环境指标优良、经济效益可观等优势为煤炭深加工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必将对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依照 “科技开发产业化”的思路,现在正在积极筹备成立陕煤化集团科技创新板块,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40亿元的资金,专门用于科技创新,为 “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条件。
低碳引领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构建科学和谐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近年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经济规模跃上了新的台阶,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陕煤化集团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112.1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34.08亿元,两年翻了一番。特别是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工业经济下滑的困难与挑战,陕煤化集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多项指标在逆境中取得新的成绩:全年煤炭产量突破71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21亿元,实现利润26亿元,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表彰。
陕煤化集团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位居第243位,排名比上一年度提升了66位,在入围500强的9户陕西企业中,位次提升最多,营业收入增长率最高,并首次入围中国企业效益200佳榜单,特别是在资本积累率、收入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研发费用增长率等排序中都有良好表现,成为陕西入围企业中入单项目最多的企业,显示了突出的成长性。从201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来看,集团公司经济运行良好,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因此,2010年实现500亿元销售收入,再造一个“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也将变成现实。预计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将继续有大幅度提升,有望跨入前200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吹响了“深入推进”的号角,西部大开发十年再出发。事实证明,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取得了良好开局,第二个十年将成为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企业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追求低碳之路没有终点,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会在今后的发展之路上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内部协作、坚持科技创新,团结集团公司九万多名员工一起,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奋力开拓,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追赶时代的步伐和世界的潮流,努力建设具有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特色的循环经济大格局,使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企业发展变革之路上的取胜之匙,为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15年突破2000亿元、挺进世界企业500强的战略目标,在“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化工企业”的征程上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