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无以”“还”“节”

2010-07-19胡义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陈情表男子汉古文

胡义华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那么,上述句子中的“无以”应如何解释呢?一般的资料大都笼统地解释为“没法”。这种解释不够准确,容易使人误以为其中的“以”就是名词“方法”或“办法”的意思。而查遍古文,恐怕也难以找到“以”的这种用法。也有的资料笼统地将“无以”解释为“不能”。这种解释同样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其中“以”字的用法被故意略去了。“无以”中的“无”和“以”分别是什么用法呢?关于“无”,杨树达《词诠》中一段话很有道理,引述如下:

无指指示代名词。“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史记·高帝记》:“奋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又《万石君传》按以上例为“无人”之义。朝廷见人或毁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独无奈其善盗嫂何也?”又《直不疑传》按凡“无奈何”之“无”,皆今言“无法”之义。故亦为无指指示代名词。(中华书局1954年11月第一版,第401页)

由此可以断定,“无以”中的“无”完全可以看作不定代词,意思是“没有办法”。而其中的“以”,则可以看成介词,表示目的,“有藉以、以便的意思”(王力《古代汉语》第1021页)。不过这意义已经弱化,译不出或不用译了。

成语“无以复加”沿用至今。语出《资治通鉴·唐武后神功元年》:“今知微(阎知微)擅与之袍带,使朝廷无以复加,宜令反初服以俟朝恩。”其中“无”也是不定代词,意思是“没有什么”;“以”是介词,意思是“用”。“无以复加”,意即达到顶点,没有什么可以再加于其上。

“无以”作为宾介结构,在古汉语中不是孤立的现象,因为古文中还有“无由”、“无从”两个词与其类似。《辞海》收录了“无由”一词,并对其作如下解释:

无由犹无从,没有门径,没有机会。《礼记·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郑玄注:“言久无因缘以自达也。”

这里,“无”仍然应看作不定代词,而“由”即“从”也,“从”是介词,故“由”也应看作介词。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乃千古名篇,其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名篇中的名句,因为此句将全篇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写尽了作者宦海浮沉的苦闷、岁月蹉跎的伤感和孤绝无依的悲凉。但此句中的“还”是什么意思?笔者孤陋寡闻,一直未见到确切的解释。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解读此句,现不揣冒昧,斗胆提出个人的看法,顺便就教于大方之家。

愚以为,此句中的“还”作“返回”、“偿还”、“仍然”、“旋”等意思来解释都不通,只能看成通假字“环”。

“环”在古文中本指有孔的玉器,后来泛指圈形之物,因而“围绕”成了其常用义,如“环滁”、“环行”等。而“还”在古文中有时解作“环”。如“还庐树桑”(《汉书·食货志》),意思是在房舍四周种上桑树,《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都认为其中的“还”通“环”。

如果把“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还”看作“环”,则此句意思可迎刃而解,即把一杯酒洒向江中月影的周围。苏轼年近半百而被贬黄州,不觉产生了人生幻灭的感慨。夜游赤壁又无人相伴,“心中有恨无人省”,惟一相知且相随相伴的只有天上的明月及其水中的倒影,故诗人洒酒酬月,寄托哀思。这酒不是随便往江中一倒,而是绕月影一周,如今人祭祀时将酒水浇在纸钱四周一样,以动作的缓慢排遣内心的沉重,表达自己的虔诚。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和第三单元第一课都涉及到对古代重要道德规范“节”的理解。相关语句如下: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教材第46页)

②《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教材第72页)

①句中的“节”,教材注释为“节操”;②句中的“节”,教材译作“气节”(“士”译为“士人”)。这些注释和翻译都不着边际,大而无当,让人没法知道其确切的意思。

①句中的“节”从“少仕伪朝”、“本图宦达”等表述可推知其意为“忠”。到伪朝任职,做了伪朝官员,丧失了人臣應有的品行,与“不事二主”的道德准则相违背,自然是“不忠”,即“不矜名节”。

此文最后一段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节”指“忠”,在此可以得到佐证。

②句中“节”的意思也可以从相关语句来推测。“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这里,“猛虎”、“不辱”、“贵”意指“威猛”、“体面”、“尊贵”,即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士节”中的“士”,“事也,任事之称也”,“通谓丈夫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士”就是“男子汉”、“大丈夫”。“士节”的确切含义应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尊严”。在司马迁看来,遭受宫刑的人之所以生不如死,就是因为丧失了男人应有的尊严。

后文:“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此句中的“引节”,是说为保持男子汉应有的尊严而自裁。

由此看来,只有联系语境翻译或解释词语,才有助于学生真正读懂文章。

(作者单位:淮安市楚州中学)

猜你喜欢

陈情表男子汉古文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真正的男子汉等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男子汉宣言
《陈情表》新读
第一次独自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