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语文教学中的艺术闪耀
2010-07-19居秀娜刘静雯
居秀娜 刘静雯
教学机智,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师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学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学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机智地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随机调控呢?
一、将错就错,巧施策略。
教师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意外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预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如果课堂上出现失误,教师必须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切勿手忙脚乱。对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必忙于改错,而应该巧妙地从错误中引出一点教训,深化人们对该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位教师在公开课上由于紧张,将《清塘荷韵》一文的作者误写为朱自清。当听课教师为其紧捏一把汗时,一学生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写错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而不是朱自清。”教师这才恍然大悟,但他却面带微笑不缓不急地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以往考试中答这篇课文的作者时,有不少同学疏忽大意,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接着教师又问:“这些同学为什么把季羡林误写为朱自清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都是以“荷花”为物象,并且题目也有点相同。教师趁机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不能再犯这个错误噢。”事后这位教师得意地说,对这个内容的考查,再也没有出现同样的错误。
二、妙语补失,以诚相救
课堂中有些失误是不能“瞒天过海”的,面对已经产生的失误,教师既不能掩盖,也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强词夺理。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机智,通过坦率纠错、自我解嘲等多种方式巧妙地加以补救,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位教师在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用潇洒的板书写出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可惜板书中漏掉了一个“话”字,听课的教师们感到有些惋惜。然而,这位教师略思片刻,便坦然自若地在诗句后面用小字补了“酒后失话”四字。这一独具匠心的补救措施,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个“话”字”,又表明歉意,酒后失误,敬请师生原谅。这种随机应变、妙语补失的技巧,不但显示了这位教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无形中树立了谦虚谨慎的良好形象。
三、循循善诱,化解尴尬。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特别是那些爱出风头,喜欢恶作剧的学生,更是胆大口直,常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与教学内容不符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循循善诱,充分发掘学生见解中的“合理”因素,肯定其长处,改正其过失。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内蒙访古》讲到“在大青山下”一节时,提问:“为什么在内蒙古会有那么多昭君墓?”一学生怪腔怪调地说:“因为王昭君是美女,内蒙古人不爱英雄爱美人。”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那位教师压住了心中的火气,调整了一下情绪,微笑着说:“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知道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是,有一点却说错了,王昭君出塞为民族和平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内蒙古人民心中,昭君墓就是民族和平的象征,所以都想王昭君葬在自己的家乡,而不仅仅因为她是美女。”诚恳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使这个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时教师也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
四、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若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維训练的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要追加问题,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于本节课内容或偏离教学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或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教师要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有位教师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本文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②课文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由于事先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加之学生本来生活在荔枝盛产的地方,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就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了。教师马上意识到所提问题过于简单,继续下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于是便因势利导提问:①作者没有直接以“荔枝”为题,而借用明朝诗人陈晖的诗句命题为“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②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介绍我国荔枝种植的历史?问题难度的增加,不但马上调整了原来“满堂青蛙呱呱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冷静思考,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