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视域中的教师角色冲突

2010-07-14李志雄

文教资料 2010年27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教育学冲突

李志雄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广东 肇庆 526020)

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涵涉不同方面及不同层面。这使得我们在各学科通融互济原则下,对教育问题作不同“学科层面”的研究便成为可能和必要,即在深入研究各自“学科层面”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借鉴与互济,逐步达到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全面把握与整体解决。①对于教师角色冲突,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亦从不同“学科层面”及不同理论观照下加以探讨。以下藉由对“分与合”中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层面的已有探讨为梳理线索,以便大致明了现有研究的进展,一如我国台湾学者杨静利指出的“所有的研究结论都等着被推翻”②那样,成为后续研究推进的基础。

一、不同学科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解释

1.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冲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有学者在谈到教师角色冲突时,便强调了“心理矛盾”、“强压怒火”、“平心静气”③等关键词。在心理学家曾琦看来,“当面对需要在两种角色之间做出选择的突发事件时,如果教师不能保持理智和冷静,或者转化不及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④。心理学强调从“研究教师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⑤的角度,凸显教师角色冲突的心理机制。

其次从教师角色冲突类型看,我国有论者于1985年就提出了两种类型,即“自视志高与社会舆论的冲突”,以及“自卑、自暴自弃和角色行为的冲突”。⑥有人从教育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角度提出四种类型:角色的自我冲突、“表率”与常人的冲突、创造性与常规性的冲突、工作负荷和自身价值的冲突。⑦

最后从成因看,至少可归纳为四大类:其一“心理障碍论”(自在1985,刘岸英,2002),如惰性心理、逆反心理、观望心理等⑧;其二“成就动机受阻论”(周晓晔,2004),如培养学生的成就挫折、学术提高上的挫折等⑨;其三“内外原因说”(曾琦,2004),如社会的素质期待、形象期待、职责期待及教师个性特点的差异等⑩;最后是“矛盾说”(金忠明,2006),如赞誉与现实的背离、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等⑪。各种矛盾在教师内心不断撞击、激荡,“不易在对立中找到统一”⑫,让教师束手无策、无所适从,难以应付。

2.教育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冲突

多数教育学者都意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学校的功能亦随之复杂化和多样化。他们大多认同,教师角色冲突是指 “当一个角色扮演者同时处于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地位,并要进行相互矛盾的扮演时而引起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⑬。

就其类型而言,有论者从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换角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第二类是角色之间的冲突。⑭另有论者依据基础教育改革时期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指出:一是不同角色期待引发的角色冲突;二是“完人”与“自然人”的角色冲突;三是角色转变引发的角色冲突;四是高的职业评价与低的社会地位引发的角色冲突;五是角色职责要求与个人成就引发的角色冲突。⑮另外,在成因方面,周鹏生认为,其外在原因源于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教师职业声望与其实际待遇形成反差;政策制度与教师实际能力不符。其内在原因则与教师职业特点有关:教师角色呈现多样化、教师形象理想化、教师训练专业化程度。⑯周晓晔等主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加快,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半幼稚、半成熟)导致中学教师体验着难以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压力;应试的沉重压力挥之难去。⑰王俊明则概括了四大成因: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理想化要求、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师自身的局限性。⑱

3.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冲突

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如有论者指出,教师角色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角色间的对立要求。⑲还有论者认为,是指教师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使教师个体感到左右为难,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⑳

就教师角色冲突类型而言,在西方,有论者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些冲突上,即“教师角色和扮演这种角色的情景所固有的”冲突,并提出了可能的六种冲突类型。㉑对此,国内学者亦有诸多论述。张人杰先生在授课时亦将其分为“本人的角色系统之内的冲突”与“不同角色地位占有者之间的冲突”。㉒

至于其社会成因,美国社会学家R.K.墨顿指出,社会的整体性越差,个人就越容易因各种社会角色互不相容而陷于困难的境地。㉓在我国,有论者认为,影响角色冲突的因素有个人的社会地位、人格特质以及群体压力、社会风气、社会价值规范等。㉔

二、不同学科视角的实质与互济

上述在“分与合中”不同学科对同一问题的探究,昭示着一个不变的道理,即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的认识往往首先是层面性的“一孔之见”,这就有了对同一问题研究的多学科视角。正如魏镛在《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各种社会科学家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不过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罢了。如心理学家是从人类的思想(即头脑)去研究人;社会学家是从人类的群居生活中去研究人;文化人类学家是从人类生活方式去研究人等。㉕对于教师角色冲突问题的研究亦然,各学科要在“通融互济”的原则下凸显自己的学科性格。

图1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冲突示意图

由以上不同论述可知,心理学认为教师角色冲突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冲突,侧重分析其心理机制;教育学则主张是一种教育教学冲突,侧重教育规律的探求;社会学强调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冲突,侧重其社会形成机制(如图1㉖所示)。诚然,教育问题需要在学科通融互济的原则下,作不同“学科层面”的探讨,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亦离不开多学科视角的协同。但目前,我国学界常见的探求视角仍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两种视角将冲突的根源归结为心理和教育因素,以为只要将这些因素加以控制,就可以解决教师角色冲突。在某种意义上,教师角色冲突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心理学或教育学的解决往往多局限于学校场域,对宏大的社会背景难以探及,这就促使我们去深究隐蔽着的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循着社会学的这一视角,将使我们得以跳出狭隘的学校小环境,看到教师角色冲突背后的社会冲突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争斗景象,从而探寻社会控制与解决的策略。

注释:

①程天君.在分与合之间——教育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辨正[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6,(10):15.原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4).

②杨静利.“研究生论文提纲发表会”后的一些感想——跟研究生谈学术生活二三事[J].教育社会学通讯,2000,(11):20.

③⑤自在.教师心理学刍议[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6.

④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56-58.

⑥自在.教师心理学刍议[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0.

⑦赵秀霞.教师的心理冲突与调适 [J].河南教育,2005,(8).

⑧⑭刘岸英.从冲突到适应与发展——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的转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6).

⑨⑰周晓晔,秦巍.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1.

⑩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3.

⑪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8.

⑫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6.

⑬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9.

⑮黄妍,钟佑洁.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角色冲突[J].教学研究,2004,(9).

⑯周鹏生.教师行为与教师角色不符现象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2):120.

⑱王俊明.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及缓解措施[J].中国教师,2005,(12).

⑲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51.

⑳郑敏.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困境及其原因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㉑[美]格雷斯.教师和角色冲突[A].戴玉芳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教师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5-219.

㉒这一划分对以往分类的是一种突破,既体现了理论上的包容性,又避免了划分上的交叠.

㉓[美]R.K.墨顿.何凡举等译.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1.

㉔曲钦岳.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375.

㉕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撰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Z].北京:中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0.

㉖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0.有改动.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教育学冲突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