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超短波加干扰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0-07-04武润桃李冬梅
武润桃 鲁 蓓 李冬梅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0751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由于颈枕部软组织损伤、颈椎骨质增生、颈锥间盘变性、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等因素,造成椎动脉受压变形而引起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系列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近年来由于工作性质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加大,本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我们在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牵引、超短波加干扰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178例均为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106例;年龄最大65岁,年龄最小16岁;病程最短3d,最长12年。本组病例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头痛、头晕。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采用颈锥牵引、超短波加干扰电治疗,对照组80例采用颈椎牵引与超短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1]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拟定,并经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者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排除合并肿瘤、结核、类风湿、脊柱炎及严重内脏病变者。
颈椎X线片显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关节紊乱。
1.3 方法
1.3.1 颈椎牵引疗法
采用枕颌牵引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及病程等因素确定牵引重量,一般从3kg开始,按体质量的10%~20%及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加大牵引量,牵引角度按病变部位颈前屈5°~15°调整,高位病变角度小,低位病变角度大,颈椎反弓型的牵引角度为垂直。持续牵引20~25min。
1.3.2 超短波疗法
采用上海医疗器械技术公司LOT-CD31型,患者平卧,电容电极置于颈部,以4~5颈椎为中心,用颈前后对置法或颈背部并置法,空气间隙为2~3cm,急性期患者用无热量,每次10min,慢性期患者用温热量20min,无热量:患者无任何感觉,温热量:患者有较明显温热感觉。
1.3.3 干扰电疗法
采用天津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XT-510C型治疗仪,患者俯卧位,两组电极交叉并置于患部颈肩脊柱两侧,频率为15~20Hz,电流强度为耐受量。
观察组按顺序依次做牵引、超短波、干扰电治疗,对照组只做牵引、超短波治疗。两组均1次/d,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制定[1],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残留症状较以前明显减轻,基本能进行日常活动;有效:少数症状得到改善,日常劳动和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对比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多数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头痛的主要原因,而其缺血的根本病因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变形梗阻或椎动脉丛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动脉管的痉挛所致[2]。众多研究表明,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扩大椎管容量,解除椎间关节紊乱,尤其可以是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但牵引对肌肉紧张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却不能取得明显疗效,因此,我们利用超短波的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椎动脉及周围小血管扩张,改善营养及供养,使局部组织活动能力增强,加速新陈代谢,减少渗出,促进炎症致痛物质的排出,同时其电场又可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降低神经兴奋性及传导性,使之趋于平衡,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缺血状态[3]。干扰电治疗是利用其低频调制的脉冲中频电流作用于组织深部,具有多种仿生效应的按摩手法,由弱到强,由外而内作用于患部,能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抑制神经,促进水肿及渗出物的吸收,达到较强的镇痛效果外,对肌肉痉挛,韧带钙化和粘连还有较好疗效。
本临床观察表明,牵引、超短波加干扰电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比单一疗法显著。可见以上三法并用,达到并强化了解压、消炎、镇痛、解痉之治疗目的,同时也减轻了医者手法操作的工作强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张清,孙树榕.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4):59.
[3] 周建媛.针刺加超短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