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精胰岛素联合拜唐苹、二甲双胍治疗新诊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2010-07-04马树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9期
关键词:口服药物甘精糖苷酶

马树宏

丹阳市人民医院(212300)

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逐步提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超过1亿[1]。其中2型糖尿病的比例达到90%,它给患者极大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由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虽然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但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却能满意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避免、减少或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先糖尿病宣教,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在此基础上监测血糖,若血糖不达标,则加用口服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等降糖药。现今,广大糖尿病专家学者提倡新诊断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强化降血糖。丹阳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予5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拜糖苹、二甲双胍口服降血糖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查肝肾功能正常,排除严重心、肝、肾疾患,排除孕妇、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排除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血糖的疾病,排除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于近期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其中一组患者给与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拜唐苹、二甲双胍口服,以下简称为甘精胰岛素组;另一组患者仅予拜糖苹及二甲双胍口服,以下简称单纯口服药物组。其中甘精胰岛素组中女性27例,男性29例,平均年龄(50±0.6)岁,平均体质量(70±0.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0.7)个月,平均空腹血糖(11.2±0.7)mmol/L;单纯口服药物组中女性28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52±0.5)岁,平均体质量(69±0.7)岁,病程约1~13个月,平均病程(6±0.3)个月,平均空腹血糖(12.0±0.8)mmol/L。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立即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监测血糖,治疗前测体质量,查HbA1c及肝肾功能。其中甘精胰岛素组给予患者每晚睡前约22:00时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强化降血糖,同时联合拜糖苹、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单纯口服药物组患者口服拜糖苹及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过程中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均复查HbA1c,复查肝肾功能,复测体质量,并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连续计量资料用(±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均进行自然对数转换,组间比较用t检验,治疗前后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血糖、HbA1c变化及体质量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早晚餐后2h血糖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HbA1c亦明显下降(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血糖、HbA1c下降更明显,更接近理想水平,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质量均有明显下降,两组P均<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均复查肝肾功能正常。其中两组各有8例患者出现腹胀和(或)排气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单纯口服药物组有2例出现口腔金属味及轻度腹泻,所有患者均经一段时间的坚持治疗后胃肠道不适明显减轻。两组患者各有1例因未能及时进食而出现轻微低血糖反应,经及时对症处理好转。所有不良反应者无1例停止治疗。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体质量的比较( )

3 讨 论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基本环节是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IR)。其治疗的关键是如何安全、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明,糖尿病诊断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已经至少降低了50%,如不及时控制病情,每年将会以超过5%的速度继续下降[2]。传统的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方法是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口服。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口服药物由于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给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缓解了病情。但是部分患者存在口服药物治疗继发失效的事实促使我们增加其他的治疗手段。虽然双胍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不太会继发失效,但是单以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又往往难以使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理想,因为口服这些药物并不能彻底解除患者体内存在的IR,不能满足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近年来,给予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降血糖日益受专家学者推崇。Weir等新近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自然病程中的胰岛细胞功能分为5期;第1期为正常代偿期;第2期为稳定代偿期;第3期为轻度失代偿期;第4期为中度失代偿期;第5期严重失代偿期[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β细胞功能常恶化至3~4期[3]。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血糖明显下降,解除了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改善了IR,且胰岛素治疗使患者肝糖原输出减少,对胰岛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可从3~4期恢复至2期甚至第1期。胰岛素的使用途径目前主要有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泵入及胰岛素皮下注射法。理论上讲,胰岛素泵的使用最符合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其次为每日多点胰岛素皮下注射如每日3针短效胰岛素集合每日1针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等。但临床实际工作中,上述胰岛素使用的方案患者常常不容易坚持。胰岛素泵由于价格昂贵,治疗费用较高,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目前尚难以承受。而每日2~4次的胰岛素多点注射法对于许多患者来说难以坚持,由于糖尿病发病年龄的提前,许多年龄较轻患者工作或社交活动频繁,胰岛素每日多次注射很不方便。相对来讲,每日1次注射长效胰岛素患者更易接受。由于长效胰岛素仅仅提供患者基础胰岛素的需要量,对于餐后血糖无法良好控制,故单独使用长效胰岛素患者血糖难以达标,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更是只能选择胰岛素泵或每日胰岛素多次注射法。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每日单独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亦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胰岛素需要量往往较多,容易产生低血糖反应;其次使用胰岛素后患者体质量会增加,从而间接导致患者胰岛素抵抗加剧,久而久之,胰岛素需要量逐步增加,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因此,给患者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的同时使用改善IR的药物成为患者较为理想的选择。拜唐苹为α-糖苷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于小肠壁刷状缘的α-糖苷酶,竞争性的抑制麦芽糖、淀粉、蔗糖的吸收,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二甲双胍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R,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原异生,降低肝糖原输出,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患者体质量及患者血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二甲双胍及拜唐苹的作用不受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IR的影响,因而不会发生药物继发失效。我们予5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及拜糖平、二甲双胍口服控制血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血糖明显下降,HbA1c明显下降,体质量明显减轻。较单纯口服拜唐平及二甲双胍相比,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后,血糖、HbA1c下降更明显,而低血糖反应未见明显增加,故患者血糖控制更佳,而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1]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World Diabetes Day Media Kit[EB/OL].http://www.worlddiabetesdat.org. /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Diabetes Atlas Third Edition, 2006.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 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 33)[J].Lancet,1998,352(9131):837-853.

[3] Weir GC,Bonner-Weirs S.Five stages of evolving beta-cell dysfunction during progression to diabetes[J].Diabetes,2004,53(suppl 3):s16-21.

猜你喜欢

口服药物甘精糖苷酶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木蝴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西药脐疗法加口服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合理用药指导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