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时间”之我见

2010-06-27林鸣

大众标准化 2010年4期
关键词:趣闻消防车应急

■ 林鸣

身处效率时代,许多人都喜欢把“第一时间”挂在嘴边——无论是采访、出警、抢险或者政务公开……只要一提“我是在第一时间如何如何的”,顿时神气活现,如同抢到了头牌。然而,和从前一样,当某个流行用语达到全民皆说的地步,它的真实含义恐怕就要打点儿折扣了。因而有人议论,要不要给这个“第一时间”下个定义或是制定标准?

如果较真儿,该给“第一时间”下个怎样的定义呢?它究竟指的是和紧急事件同步发生?还是强调第一目击(接触)的人和时间段?这个问题还是留待学术界确认吧。不过,按咱老百姓的通俗说法,“第一时间”应该是指当紧急事件突发时,有关人员将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赶至现场,并且做到当场拍板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重过程,重在结果。

由于“第一时间”没有专利,致使不少行业都搭上了这列名词的“快车”。大约在前年,报纸上披露了一则趣闻:南方某地民居不慎失火,消防车及时赶到现场,却发现车上却没有装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性质已经不再是“趣闻”,而是与渎职挂了钩。尽管事后当事人做出各种解释,但当消防队员和群众一起瞧着熊熊大火干瞪眼时,试问这种“第一时间”管个屁用?!现实中,跟消防车没水相似的蠢事真不少,每遇天灾人祸,即便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第一现场”,由于缺乏应对措施,有些官员和部门只能是瞪着两眼发呆,在现场慌作一团,最后只好来他个“第一现眼”。所以我理解,这个“第一时间”实际上应包括一整套应急机制——预警、处置、防扩散和善后处理等举措。近几年,国内发生过多起突发性灾难,尽管得到平息,但所付出的代价巨大。这证明了我们的应急机制远不够漂亮,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有一年盛夏,北京突遭暴雨,造成全城交通瘫痪,尽管有关方面也启动了应急机制,但效果呢?反正该淹的淹了,该堵的堵了。经过这场尴尬,有关方面再提“第一时间”的声音似乎越来越低了。可见缺乏责任感和充足准备,没有一支拉出来敢拼敢打的队伍,最好先不要急于学舌。起码,要做到救护车里有药,消防车里有水。

正如中国武功向来讲究“后发制人”,本人建议,当需要做出重大结论时,对争取“第一时间”的提法尤其要慎重考虑。我认为,只要不是救火救人,能少用还是少用。省得忙中出错,在“第一时间”惹了麻烦,却要等到“第二时间”检讨,在“第三时间”擦屁股。现实当中,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不少了。写到这儿,再讲几句题外话。就本职工作而言,我深知“第一时间”的厉害。当记者的,有时仅仅晚了10分钟,你的新闻就不免带有“馊味儿”。可是,从前不讲究这个。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赶赴南疆采访战事,弄到一条独家新闻,连夜赶写成通讯。凌晨时请示领导,是否可以发个传真回去?隔着几千里地,只听那边总编打着哈欠说:发传真?多贵啊!还是回来再说吧。假如今天还这么办报,非让市场除了名不成。由此看来,“第一时间”的背后,不仅仅是实力,更是观念。

每天都在诞生新事物,每天都在诞生新名词,然而新名词不是时髦的化妆品,更不能成为一次性用品。可是,如今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每逢一个新词出世,无论企业还是机关,立刻效仿和诵读,并迅即写入相关条文,直至把大伙儿念晕了读傻了为止。因而有的“企业文化”或“行业规定”,简直相当于新名词的集散地。我以为,敢用“第一时间”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鹰的慧眼、鹿的速度和虎的威力,没这三样能耐,我劝诸位还是免开尊口。

猜你喜欢

趣闻消防车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消防车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消防车出动
趣闻趣答
“迷你”消防车的启示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趣闻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