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让电子备课成精品
2010-06-25◎/郭玲
湖北教育 2010年6期
◎/郭 玲
电子备课刚刚流行时,学校打字室的复印机一学期至少要换一次墨盒,64名教师一学期厚厚的几叠电子教案就这样从网络上搬到复印室再转交到教师手中。学校常规检查,不时能看到署名“于永正”“窦桂梅”的教案,经常会发现教学设计与执教内容不相符的情况。
为了扭转教师们把电子备课当成偷懒的借口的局面,学校对电子备课的管理做了加减法。首先做减法,减少电子备课的数量。学校限定每门学科一个月只进行一次电子备课,减去教师简简单单当搬运工的次数,减去教师对网络的依赖。其次制定“1+3+1”的电子备课加法模式:每月的一次电子备课,至少在三次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定下基本稿,授课教师必须结合本班学情、自身教学风格,在基本稿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造,将其变身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备课稿由备课组长指定一名教师制定后,提交年级组。在常规备课的基础之上增添了“读教材”“钻教参”“学名师”三项内容,设计者必须在相应的条目后写下读教材后的感想,钻研教参后的感悟,学习名师后的心得。
三次探讨研究,由教研组长或一名蹲点领导跟踪参与,指导评析。主备教师“说课”以后,其他教师进行分析研讨,提出并记录修改意见,优化教学设计,制定最有效的电子备课基本稿。
年级组教师拿到基本稿后,不能直接走进课堂,还需要结合本班学生学情以及个人的教学特质,进行最后一次调整:批注调整的环节,写下调整的理由,记录调整后的效果。
就这样,我们将“流水线”式的电子备课经过加加减减变成了充满集体智慧的精备课。每月一次扎扎实实的精备课,促使教师丢掉电子备课的浮燥与单薄,体会到它的细致、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