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径山茶宴的主要特征和人文价值

2010-06-20鲍志成

茶博览 2010年1期
关键词:禅院茶会山茶

■ 鲍志成

径山茶宴在代相传习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主要有:一是依时如法。煎点茶汤,各依时节。堂设威仪,并须如法。二是主躬客庄。仔细请客,躬身问讯。闻鼓请赴,礼须矜庄。三是清雅融和。格高品逸,古雅清绝。礼数殷重,不宜慢易。四是禅茶一体。佛门高风,禅院清规。和尚家风,僧俗圆融。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师徒、宾主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禅语,慧光灵现,涤荡心灵。

历史悠久

径山茶事(史)因法钦开山而肇始。自唐代开山祖法钦禅师植茶采制以坐禅供佛、陆羽在径山东麓双溪撰著《茶经》,径山茶宴逐渐兴起。到两宋时期,径山茶会因径山寺和临济宗的发展而大盛,并于禅院清规中得到规范,体制完备,礼法庄严,程式规范,臻于鼎盛。尤其在南宋时,随着临济宗杨岐派在江南地区的一支独大和在日本的开宗分派,径山茶宴泽被江南,流韵东瀛,独特的饮茶仪式代相传承,绵延不绝,迄今已有1200余年。

源远流长

径山茶宴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继承了汉魏到南朝在巴蜀、江南地区发祥的品茗饮茶传统,发扬了中唐以后大兴天下的僧俗士林烹煎茶会的清雅和悦的茶风,融合了禅院清规、儒家礼法和点茶新技法而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开启了明清散茶冲泡的清饮风尚,并成为日本茶道和近现代茶话会的共同起源。

蕴涵丰富

径山茶宴是佛教禅宗修行戒律、僧堂仪轨、儒家礼法、茶艺技法和器具制造等的完美结合,是禅文化、茶文化、礼文化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高度统一,涉及到禅学、茶道、礼乐、茶艺、书画、工艺、美术、园林、建筑、民俗等传统文化领域,以及茶具、饮食、服饰、家具、匾额、插花等传统技艺。单是茶具,名目、功能、材质、工艺也是花样繁多。

意境清高

径山茶宴的举办依时如法,环境清雅,堂设威仪,庄重典雅,礼数殷重,行仪整肃,举止安详,和颜悦色,古雅清绝,格高品逸,禅茶一体,僧俗圆融,诚可谓是佛门高风、茶会至尊。僧人与会,如做功课,一丝不苟,得修持、参禅理、悟真如。士俗参与,如赴法会,清净凡心,安神宁志,涤烦去浊,身心舒泰。这真是禅茶同味,蕴涵无穷,清雅融和,禅院清风。

在径山茶宴上,尽管同样采用当时流行的制茶工艺(有学者认为是蒸青散茶)和烹点技法,甚至茶道具也是流行的形制、材质和样式,但却与社会上如士林、宫廷、民间的茶会、茶宴、茶事的性质大有不同。禅院茶宴上的茶,并不是用来解渴的饮料或疗疾的药物,也不是文人、官僚乐此不疲的斗茶游戏,而是一种被赋予了礼法和神格的“法食”。参加茶宴,不仅是参加一种庄严的仪式,也是一次修持的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体悟、灵魂的洗礼。与世俗茶会重视茶的品质、茶汤的色香、陶醉于斗茶的情趣不同的是,在禅院茶宴上,茶的味道本身并不重要,品评茶味不是主要目的。

程式规范

径山茶宴是中国茶会、茶礼发展历程中的最高形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严密的礼仪程式。如果把从发茶榜到谢茶的全过程进行分解,其一招一式多达数十个环节。对每个举止动作都有严格规定,并详细说明注意问题。如叉手礼务需以偏衫覆衣袖,不得露腕,热即叉手在外,寒即叉手在内,以右大指压左衫袖,左第二指压右衫袖。再如士众入座,务须安详,正身端坐,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不得背靠椅子。举盏时要当胸执之,不得放手近下,亦不得太高,若上下相看,一样齐等,则为大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特别是僧俗之间的礼节如叉手、作揖等问讯(如同打招呼)礼节,详细备至,僧人主从之间在什么情况下行大展、触礼或只需问讯,都有严格规定。从其中“依时”“如法”“软语”“雁行”“肃立”“矜庄”“殷重”“躬身”等等词汇,即可知其苛严程度。

影响深远

径山茶宴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不仅在我国禅文化史、茶文化史和礼文化史上有着至高地位,而且在茶艺、书画、工艺、美术、园林、建筑以及茶具、饮食、服饰、家具、匾额、插花等方面,都创造了经典范式,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传播到日本以后,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几经演变,发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日本茶道,堪称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结出的硕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径山茶宴在其发祥地径山寺因为寺院的衰落而逐渐失传,但随着临济宗杨岐派在江南的流播和发展,也开始走出山门,走向社会,走向世俗大众,在江南地区社会、民间广泛传播开来。到近世,与士林、商界茶会想融合,最后发展演变成为社会上各种茶话会,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聚会和社交形式。

径山茶宴作为禅茶文化的瑰宝,具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径山茶宴具有1200多年的漫长发展历史,几乎与整部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史和茶文化发展史相一致,而且紧密融合在一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具有历经岁月持久不绝的历史价值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价值。从径山茶宴的兴衰变迁历史,可以洞察禅茶文化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亲缘关系,禅得茶而兴,茶因禅而盛,禅茶一体,相伴而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禅茶一味的境界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从佛教发展史看,禅宗的盛行和一枝独秀,标志着外来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化,也标志着佛教与儒教、道教的三教合一的完成和世俗化、社会化的深入发展,体现在径山茶宴上,就是把禅院清规、修持仪轨与儒家礼法(如师道尊严、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等)、士林茶会技艺等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品格清绝、气氛庄谨、礼法繁缛、心境和悦的茶会境界。从茶文化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径山茶宴把中唐以后在禅僧士林中出现的茶会,推向了极至,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茶会礼仪,在茶的社会功能中别开生面,具有了传法播道的功能,使茶在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之外,又具有了以茶结缘、以茶播道的功能,从而丰富并大大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品格。如果从径山茶宴涉及到的茶堂、茶具、点茶技艺等物质层面来看,则在相应的园林建筑、工艺美术、匾额书画等专门文化史领域,也都有可圈可点的闪光点。径山茶宴的历史,折射出了整部中国禅茶文化史所蕴涵的悠久历史、光辉成就、灿烂文化和民族气质。

2.艺术鉴赏价值。

径山茶宴把严格苛刻的清规戒律、庄严肃穆的修持仪轨,与儒家礼法、茶艺技法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茶宴的形式把清规戒律高度程式化,变成可以参与也可以欣赏的礼仪性茶会。在茶宴的举办上,讲究依时如法、堂设威仪、环境清幽,要求做到主躬客庄、尊章守礼、不可简慢,甚至对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规定,力求做到外严内和、庄谐有度,追求一种和敬、庄谨、清雅、禅悦的至高境界,具有高古绝伦、清雅无比的艺术风格。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种禅院面向世俗社会举办的茶事活动,它既可以亲身参与,也可以鉴赏欣赏,同样都能获得清心净心、祥和喜悦的内心体验,仿佛是古代的行为艺术,给人带来难得的身心享受和艺术熏陶。

3.科学研究价值。

径山茶宴作为古老的禅茶礼仪,是中华禅茶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禅文化、茶文化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 价值,对礼仪和行为学、园林建筑和环境科学、茶艺和茶科学、茶具制作和工艺美术、心理学和精神治疗等等,都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仿佛是历史悠久、蕴涵丰富的禅茶文化与艺术的活化石,正等待人们去破解其中的许多奥妙和未解之谜。

4.对外交流价值。

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径山自古就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掀起的第二个高潮中,径山临济禅僧是主力军,径山茶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作为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禅宗文化,与江南茶文化融合,进而被移植、传播到日本,在那里与日本固有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兼容汉、和文化特征的风格独具的日本茶道文化,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结出的文明硕果。在对外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径山茶宴所具有的对外文化交流这一“天赋”功能,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增进中日世代友好作出新的贡献。

5.旅游文化价值。

径山茶宴产生于径山,对地方社会经济和佛教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它进行恢复性保护,既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使径山茶宴恢复生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需要。作为可以参与也可以观赏的茶事活动,径山茶宴完全有条件通过挖掘、研究,开发为符合现代人旅游度假、休闲养生需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包括专题茶会、精制禅茶、特色茶具及特定旅游线路等,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猜你喜欢

禅院茶会山茶
径山茶更添国际范儿 余杭举行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庆典
红山茶
《山茶梅花图》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
如何办好一场茶会
茶会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完美
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