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醒神合剂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2010-06-13吕晓洲
吕晓洲
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极高,笔者应用中风醒神合剂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脑梗死住院患者140例,男性92例,女性48例;年龄50~75岁,平均65.4岁;病程3d~6个月。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头晕目眩或肢体软瘫,面色晦暗,痰浊壅盛,静而不烦,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沉缓等症,符合风痰阻络的中医中风病辨证[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每日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mL加胞二磷胆碱注射液1.0g静滴2周。治疗组加用丹东市中医院院内制剂中风醒神合剂(组成:姜半夏、橘红、枳实、胆南星、菖蒲、远志、茯苓、酒大黄、川芎、桃仁、红花、牛膝、鸡血藤、水蛭、希莶草、全蝎、甲珠)50mL/次口服,2次/d;对照组加维生素C片口服,200mg/次,3次/d。两组疗程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4 疗效标准 参照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下同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70 70治疗前21.23±7.62 19.92±8.95治疗后12.91±6.54*△16.21±6.93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组别治疗组(n=70)对照组(n=7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红细胞压积(%)50.4±5.14 41.5±4.92*49.7±4.50 46.9±4.78全血高切黏度(mPa·s)7.10±0.59 5.87±0.43*7.05±0.63 6.34±0.39全血低切黏度(mPa·s)20.57±4.48 12.47±3.58*19.89±4.27 14.56±4.61血浆黏度(mPa·s)2.03±0.21 1.58±0.31*1.97±0.19 1.76±0.40纤维蛋白原(g/L)4.21±1.82 3.37±0.94*4.30±1.62 3.92±1.01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因多与血管壁、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中医学属“中风”范畴,其病机多为正气不足,血瘀痰凝,脉络瘀阻,气血流行不畅,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血不行,瘀血凝滞脉络不通所致。其病理产物非痰即瘀,故痰瘀可同病同治。笔者针对风痰血瘀,痹阻阻络证中风病患者,以化痰开窍,活血通络为治法,运用中风醒神合剂治疗脑梗死。其中姜半夏、橘红、茯苓、胆南星健脾化痰;菖蒲、远志豁痰开窍;枳实、酒大黄消痞通积;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鸡血藤、甲珠、希莶草舒筋通络;水蛭、全蝎破血逐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使痰浊化瘀血通,经脉气血通畅,中风症状得以改善。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有镇吐降压作用;橘红促使胃液分泌并助消化;枳实、大黄具有消胀满,通便作用,可使肠蠕动增加,肠管功能趋于正常。同时大黄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作用;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凝集,扩张小动脉和改善微循环作用,能有效地抑制缺血时血小板激活,纠正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平衡失调;水蛭能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降血脂;地龙能抗凝血、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血栓;希莶草、鸡血藤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抗血栓形成作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