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粘抗栓片Ⅲ号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及对血清MDA、SOD和Hcy的影响*
2010-06-13宋联进李军昌周大伟王宗仁
宋联进 马 静 李军昌 周大伟 李 蕊 王宗仁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在人群中发病率日益增高,据目前统计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5%,病死率平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代谢异常导致的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血浆Hcy水平升高可促使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生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2]。目前对于脑梗死的防治,中药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与西药同用,可增加疗效并降低西药的副作用。笔者运用降粘抗栓片Ⅲ号治疗脑梗死患者,并观察其对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cy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确诊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81岁,平均(68.25±10.4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7~82岁,平均(69.57±9.68)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神经细胞营养剂和对症治疗,语言、心理、肢体功能康复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降粘抗栓片Ⅲ号治疗(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药剂科制备,药物组成为黄芪117g,炙丹参117g,川芎234g,粉葛234g,黄精234g,制成1000片,每片含生药0.936g),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效。
1.3 观察指标 (1)血清SOD、MDA、血浆Hcy含量测定:入组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清晨及治疗1个月后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每次5mL。抽血后立即以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冻存管分装,储存于-80℃冰箱中。血清SOD水平测定采用Misra Hp光化学扩增法;血清MDA水平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 (TBA)比色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血浆Hcy水平测定(受检者于次晨空腹抽取周围静脉血5mL,置于含有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00μL试管中,4℃,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血浆标本,置于-70℃保存待测)采用美国雅培公司AbbottAxymsystem全自动分析仪,以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测定血浆Hcy水平,质控采用雅培公司提供的Hcy标准样品为对照,对其作稳定性检验。留取血标本前避免应用B族维生素。(2)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定:采用《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4]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入院后1个月进行评定。根据初始CSS评分将病情程度分为轻型 (0~15分)、中型 (16~30分)、重型 (31~45分)。疗效以减分率评定:基本痊愈≥89%;显效≥46%;进步≥18%;无效≤18%;恶化(1个月后的评分大于治疗前);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OD活性、MDA含量比较 见表1。结果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SOD活性均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比较 (±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比较 (±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对照组治疗组30 30治疗前6.63±1.57 6.59±1.39治疗后110.42±16.61*129.25±11.29*△治疗前70.90±18.46 69.19±13.99治疗后3.15±1.23*2.94±1.12*△SOD(U/mL) MDA(nmol/mL)组别 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降低Hcy水平(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 (μmol/L,±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比较 (μmol/L,± s)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30 30治疗前26.25±2.76 25.62±3.26治疗后12.16±3.32*12.01±3.35*
2.3 两组治疗前后CSS比较 治疗前两组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明显降低,由入院时(23.57±7.25)下降为(12.38±7.89)(P <0.05),而对照组由入院时 (23.74±8.96)降为(18.08±8.16),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SS均明显减少(P<0.01),且治疗组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5 CSS评分与血清MDA含量、SOD活性、血浆Hcy水平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神经功能评分与MDA含量、Hcy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和-0.51;与SOD活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相关系数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6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特殊不适症状,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变化。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卒中”、“中风”范畴。《内经》云“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中风之发生,主要与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属本虚标实证,而在急性期则侧重于标实,常以瘀血、腑实、痰热为主要病机。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致瘀”。血行不畅,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产生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故治疗必须活血化瘀通络。降粘抗栓片Ⅲ号以益气活血原则组方,由黄芪、炙丹参、川芎、粉葛、黄精等药物组成。方中黄芪补益心脾,气行则血行;炙丹参活血行气,瘀祛则脉通;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李时珍《本草刚目》曰“川芎上行,专治脑疾,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消瘀血,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为血中气药”,其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耗氧量等作用,对脑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6]。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之功效。我国早在“活血化瘀”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不利则为水”、“瘀于脑府,而后由瘀生水,终致气虚血瘀水停于颅脑,脑髓失养”等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赤芍、丹参、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类中药于中风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亦已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聚集状态等作用[5]。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OD活性均明显下降,血清MDA含量均明显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SOD活性显著上升,MDA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血浆Hcy水平亦见明显下降,但两组下降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SOD活力,明显降低MDA、Hcy水平。此外,还发现治疗后治疗组CSS评分明显减少,且与MDA含量、Hcy水平呈负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试验中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可靠。这可能与降粘抗栓片Ⅲ号通过降低Hcy水平和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相关。
[1]李福春,卢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6):29 ~31.
[2]Frank M.Faraci,PhD Steven R.Lentz MD,et al.Hyperhomocysteinemia,oxidative stress and cerebral vascular dysfunction[J].Stroke,2004,35(1):345 ~ 347.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0.
[4]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 383.
[5]刘剑刚,史大卓.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1):133.
[6]张学艳.中药对脑缺血损伤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的作用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07,13(2):145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