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河北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危害和分布

2010-06-12张爱红张书敏邸垫平苗洪芹

植物保护 2010年4期
关键词:曲叶烟粉黄化

张爱红, 张书敏, 刘 帅, 邸垫平, 苗洪芹*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 071000;2.河北省植保植检站,石家庄 050011)

番茄黄化曲叶病是由烟粉虱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害,该病害扩展迅速,危害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浙江、上海、广西、云南、江苏、河南、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等地相继发生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危害,并时常造成毁棚罢园,给种植户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日益严重,已由上述省市扩展至河南、山东、山西等地[1],2009年传入北京[2-3]。2008年,河北邯郸零星发生疑似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病害,2009年春季该病害在河北南部大面积暴发流行,经鉴定首次报道该病毒病害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yellowleafcurlvirus,TYLCV)引起[4]。为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河北省的发生危害及分布,2009年3-9月,对河北省各地市番茄产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采样和鉴定,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

2009年3-9月,在河北省番茄种植区广泛调查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情况。采集田间表现褪绿、发黄、皱缩、植株矮缩等病毒病症状的植株叶片。记录标样采集时间、地点、品种等信息,带回实验室,对病原进行鉴定。

1.2 病原鉴定

在田间症状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典型发病株顶部新生叶片作为检测标样,装于硫酸纸袋中,冰壶内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每个标样称取0.1g,取两份进行重复。将样品置于-20℃冰箱保存。TYLCV的间接ID-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安德珍公司(Production code:1072),按使用说明进行检测。在酶联仪下测定各样品A405光密度值(酶联仪型号:MULTISKAN MK3Thermo美国),以待测样品和阴性对照的A405比值,即P/N值≥2作为病毒阳性判定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典型症状

番茄黄化曲叶病是一种毁灭性病毒病害。发病后顶部叶片褪绿发黄、变小皱缩,边缘黄化、上卷呈桶状或杯状,叶片增厚、叶质变硬,叶脉常呈紫色。早期染病的植株除上述症状外常严重矮缩,生长缓慢或停滞,坐果减少或不坐果。后期染病的植株仅上部叶片和新芽表现症状,植株矮化不明显,下部叶片易脱落,能结果但结果数量减少、果实变小。病株所结果实大多着色不均匀(红不透),严重降低商品价值。

2.2 河北省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发生和危害现状

2009年2月,河北南部的魏县、馆陶、肥乡、永年、鸡泽、广平、临漳等县严重发生番茄病毒病,其症状与已报道番茄黄化曲叶病类似,3月中下旬暴发成灾。永年县3月下旬普查,全县温室早春番茄种植面积201hm2,发生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棚室134hm2,其中最严重的棚室病株率为88.2%。魏县全县268hm2番茄中有147.4hm2发病,其中,发病严重的魏县棘针寨乡王横村300个番茄大棚中有280个拉秧或毁种。据邯郸市植保站4月初调查统计,全市种植的2 666.7hm2越冬茬和冬春茬番茄中发病面积1 353.4hm2,约占种植面积的50%。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位于河北省中东部的衡水地区饶阳县全县发生番茄黄化曲叶病,50个重点村越夏栽培的番茄1 240hm2,发病率高达77.2%;轻病田的发病率也在30%~50%。初步统计发生面积894.9hm2,毁种面积219.3hm2,仅造成的种子直接损失就达500~1 000元/667m2。根据全省范围内的症状调查,2009年7-9月,该病已蔓延至邢台、石家庄、沧州等蔬菜主产区;唐山、承德等地未发现具有明显症状的病棚。

2.3 ID-ELISA检测鉴定结果

在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衡水等地的15个县市采集的29个番茄品种中,ID-ELISA检测结果均呈明显阳性,P/N值均在2.1~7.5之间。因此上述地市,引起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罢棚、毁种、绝收的曲叶病病原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表1)。沧州市东光县‘金鹏1号’及肃宁县采集的‘瑞菲’品种检测结果呈明显阳性,但盐山县‘金鹏1号’及肃宁县采集的‘001’、‘瑞克斯旺516’和‘洛斯特’检测结果呈阴性。说明沧州南部靠近衡水地区和保定地区的蔬菜产区已有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但未扩展至沧州东部的盐山县。河北省北部唐山、承德的4个县市9个番茄品种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3 结论与讨论

番茄黄化曲叶病在河北省地域间发生危害差异较大,以中南部地区的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等地发生严重而普遍,且呈现由南向北逐渐蔓延的态势。至2009年9月,番茄黄化曲叶病已扩展至河北省中北部保定、廊坊,沧州南部靠近衡水部分地市亦发现此病害。但河北省北部唐山、承德等地尚未发现其危害,也未检测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是一种双生病毒[5-7],主要由烟粉虱传播。烟粉虱获毒后可终生传毒[7-9];带毒秧苗是番茄黄化曲叶病远距离传播的另一途径[10-12]。因此,河北省北部的番茄种植区应杜绝从疫区引进秧苗,同时应严格防治烟粉虱,避免病害的迅速扩展蔓延。

表1 ID-ELISA方法检测河北省各地市番茄标样中TYLCV

防治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培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但河北省生产上尚未发现抗病性优异的品种。在本研究中,病情的差异主要与地域有关,而与测定的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中南部检测番茄品种均呈明显阳性。如:‘金鹏1号’在沧州市东光县为病毒阳性株,而在盐山县却为阴性株。有必要在相同的毒源压力、栽培及管理水平条件下,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和筛选,为生产上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提供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

番茄黄化曲叶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策略。依据病害的发生特点和传播途径,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暴发流行应与烟粉虱的扩散和繁殖数量大关系密切。因此,番茄黄化曲叶病防控关键在于减少病毒初侵染源及减少病毒传播;重点防治传毒介体烟粉虱;注重无病、虫苗的培育;发病较重的棚室应及时毁种,深埋残枝、落叶、落果,减少介体和毒源;闷棚消毒防止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下茬番茄的传染;结合水肥等其他管理措施,以培育壮苗为前提,做好黄化曲叶病毒的综合防控。

[1]王冬生,匡开元,袁永达,等.番茄黄化曲叶病在上海发生流行的初步调查[J].上海蔬菜,2007(4):61-62.

[2]李明远.黄化曲叶病毒病传入北京,番茄生产面临威胁[J].植物保护,2009,35(6):179-180.

[3]周涛,师迎春,陈笑瑜,等.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鉴定及防治对策[J].植物保护,2010,36(2):116-118.

[4]邸垫平,攻焕然,张书敏,等.河北省发生一种番茄新病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粮食安全与植保技术创新,2009:207-209.

[5]刘玉乐,蔡健和,李冬玲,等.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双生病毒的一个新种[J].中国科学(C辑),1998,28(2):148-153.

[6]周雪平,崔晓峰,陶小荣.双生病毒—一类值得重视的植物病毒[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6):487-492.

[7]蔡健和,秦碧霞,朱桂宁,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广西爆发的原因和防治策略[J].中国蔬菜,2006(7):47-48.

[8]刘剑.烟粉虱-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寄主植物互作关系与营养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9]Czosnek H,Laterrot H.A worldwide survey ofTomatoyellow leafcurlviruses[J].Archives of Virology,1997,142:1391-1406.

[10]何自福,虞皓,毛明杰,等.中国台湾番茄曲叶病毒侵染引起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15(1):119-123.

[11]张加放,李伟.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症状、原因及综合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08(2):103.

[12]杨金明,姜飞,马秀玲,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其综防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5):28-29.

猜你喜欢

曲叶烟粉黄化
烟盲蝽对茄子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研究*
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上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特性
灵芝多糖及香菇多糖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侵染番茄的曲叶病毒检测及遗传变异分析
科学家揭示双生病毒抑制植物基因沉默新机制
黄化安全性保障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岭石叶面铁肥 缺铁黄化
浅析温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
地黄化感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