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6-07谢东湘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13期
关键词:药制剂途径药品

谢东湘

(株洲市人民医院,湖南株洲 412000)

药品不良反应(ADR)危害的严重性正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ADR的监测就是为了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因此,及时了解我院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做好ADR的监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46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并上报的466份ADR报告。

1.2 方法

按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类型、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ADR类型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466份报告中,男221例,女245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0岁。其中,0~20岁者占9.87%,21~60岁者占54.28%,60~80岁者占35.84%。见表1。

表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关系

2.2 ADR与时间的关系

466例患者中,325例首次用药出现ADR,141例则多次用药后出现ADR。出现不良反应时间最快的用药后2 min内,且表现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出现ADR最慢的则为用药5 d后,出现各种皮疹、过敏性皮炎等。用药时间2 d之内发生ADR的396例,占84.98%,说明ADR多在用药后短时间内发生。

2.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见表2。

2.4 ADR与药物种类关系

见表3。

表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表3 ADR与药物种类关系

2.5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与临床的主要表现

见表4。

表4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与临床的主要表现

2.6 ADR的治疗结果

466例药物不良反应中,328例经过了对症治疗;138例只停药未进行特殊处理。其中,愈合195例,占41.85%;好转269例,占57.73%;未愈2例,占0.43%。在这些不良反应中,使患者疾病病程延长者46例,病情加重者6例,ADR对原患疾病有影响者占11.16%。

3 讨论

3.1 年龄与性别

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人次之,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随着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影响药物代谢与消除。肝药酶活性减弱,导致解毒能力下降。同时,年龄较大者一般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的普遍,也增加了老年人的ADR发生率,因此,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女性发生ADR的概率大于男性,比例为1∶1.11,这可能是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产生敏感感受,其他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3.2 时间关系

ADR的发生时间一般较短,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及时处理,并且要及时上报。要把不良反应与医疗事故区别开来,耐心向患者解释,不要慌张。

3.3 给药途径

由表2可知,466例ADR报告中,ADR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静脉注射给药引起的,达到了86.05%,这说明静脉给药较其他途径给药,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因为静脉注射给药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故静脉注射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其他途径迅速而强烈。由于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这就要求质量标准比其他制剂要高很多。静脉注射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杂质、分解物等。另外,还有很多是医药护人员引起的,如配伍药物间相互作用、溶媒选择不当、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等都可引起不良反应[2]。因此,临床上能用口服达到治疗目的的,尽量口服。

3.4 药物种类

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引起ADR共312例,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66.95%,无论引起的ADR种类和发生的例次均处于首位。这与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密切关系,与国内同类报道一致[3-5]。其中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最常见,因为这两类药品具有广谱性、抗菌活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故在临床上用药较普遍。如果滥用,必然会使细菌菌类日益增多,导致抗菌药的抗菌能力减弱或失效,甚至引起二重感染,这点必须引起临床重视。因此,要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注意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另外还要严格注意用药的剂量、疗程、给药途径、配伍禁忌等,将ADR控制在最低水平。

3.5 中药制剂

一般认为中药毒性比较低,但随着对中药的重视,中药注射剂特别是静脉给药剂型的增加,中药引起的ADR日渐增多[6]。由表3可知,中药制剂发生的ADR共60例,占12.88%,居第2位,而且多为注射剂药物。由于《中国药典》对小针剂的微粒不作要求,因此大量应用小针剂,尤其是中药针剂或与其他药物联合静脉给药时,可导致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7],从而引起ADR的发生。另外,中药制剂可能存在的各种成分也是导致ADR的原因之一。

3.6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引发的ADR共194例,占41.63%,合并用药品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的正相关,用药品种数越多,发生ADR的可能性愈大[8],且症状复杂多样化,提示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趋利避害,减少ADR的发生。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达到了50.43%,与相关报道一致[9]。临床表现以皮疹、皮炎、瘙痒为主,这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各种皮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抗感染药、生物制品、中药制剂、解热镇痛药等,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如β-内酰胺类药物结构中β-内酰胺环容易引起药疹。另外,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ADR反应也较常见,位居其次。

综上所述,药物的应用不仅要求治愈疾病,而且还须防止可能或潜在发生的ADR。ADR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困难往往比较大,有认识的问题,更有制度和人员素质的问题,因此应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监测重要意义的认识,更须提高管理层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力度。这就要求医院对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常抓不懈,医、护、药人员共同加强监测,出现ADR及时处理,可以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ADR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1]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47-248.

[2]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4.

[3]杨小华.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中国药房,2000,11(2):81.

[4]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3):313-315.

[5]苏秀琴,张志清,王川平.3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3):21-22.

[6]孟强岚.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4):255.

[7]吴雪华,钟智.中草药针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2):81.

[8]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

[9]程民.我市66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7,11(5):474-476.

猜你喜欢

药制剂途径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