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皂角刺的真伪鉴别

2010-06-01韩春辉冷爱晶王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4期
关键词:棘刺黄白色皂角刺

韩春辉 冷爱晶 王彬

皂角刺为常用中药,来源于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1]。由于皂角刺的商品来源有限,有用野皂角刺Gleditsia heterophyiia Bunge、山皂角刺G.melanacanha Tang et Wang、日本皂角刺Gleditsia japonica Miq.的棘刺混充造成混淆误用[2]。皂角刺刺体形圆而粗,日本皂刺刺体形扁,易于区别,但加工成饮片或加工不规范,常给鉴别带来一定的难度;另有将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山莓(插秧泡)Rubus coreanus Miq.的茎枝加工切片后混作皂角刺使用。由于插秧泡有切成不同长短和厚薄的饮片规格后,难以见到完整形态,其性状和显微组织结构上均酷似正品,较难鉴别。我们从使用单位抽验了多批样品,发现其来源尚有有杂木树枝加工成段或片伪充的商品。为了澄清混淆,对皂角刺及其几种伪品进行了生药学比较鉴别,现报道于后,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

1 性状特征

1.1 正品

1.1.1 皂角刺 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1~2次分支的分支刺组成,刺体圆柱形或锥形,刺端锐尖。主刺长5~15 cm,最粗部直径0.4~1 cm,分支刺长1~6 cm;由下向分支刺逐渐短小,使刺群成塔形。表面黄棕色或褐紫色,老刺褐灰色,光亮,有细小疣点及纵纹。体轻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菲薄,紫褐色,木部黄白色或黄棕色,髓部疏松,红棕色,有亮星点。气微,味淡。商品多切成段(见图1-A,图2)。

1.2 伪品

1.2.1 日本皂角刺日本皂角刺与皂角刺相似,但主刺及分支刺体较短小而扁平,分支刺短;表面红棕色,有较强的光泽性(见图1-B)。

1.2.2 插秧泡茎 商品多切成段或斜片,厚4~8 mm,段长0.4~3.0 cm。直径0.3~2.0 cm。表面淡棕色或紫褐色,无疣点,光滑或具多数纵向细棱纹理,有的可见扁平短锥状的皮刺。皮刺着生于茎皮上,长6 mm左右,基部宽,手掰可脱落或于茎上可见椭圆形痕迹。体轻,质硬,切面皮部菲薄,棕色,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棕色,有亮星点。气微,味淡(见图3-A)。

1.2.3 杂木树枝段 商品为切成长0.4~3.8 cm,直径0.3~1.2 cm的段。表面灰褐色灰黑色或淡黄棕色少具光泽;切面木部厚,淡黄白色,髓部小,淡棕色,质坚硬。气无,味淡(见图3-B)。

图1 皂角刺及伪品的形态比较 A.皂角刺B.野皂角刺C.日本皂角刺

图2 皂角刺(饮片)形态

图3 皂角刺伪商品形态 A.插秧泡 B.杂木树枝段

2 显微组织鉴别

2.1 皂角刺(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细胞长方形或类长方形,细胞壁增厚,外壁被角质层。皮层狭窄,薄壁细胞呈切向类椭圆形,维管束鞘纤维细胞4~5列,常11~26个聚集,排列成断续的环状,其周围薄壁细胞中或含方晶,稀见簇晶。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为1~2列细胞;木质部外侧细胞的壁较薄,内侧细胞的壁较厚,微木化。射线明显,由1~2列细胞组成。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大,直径150 μm以上,细胞相连构成花朵状形态结构,部分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质。

2.2 日本皂角刺(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皮层为3~5列薄壁细胞,细胞较大,有的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由9~13个细胞聚集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纤维束旁或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宽广,木射线宽l~2列细胞;髓部较狭窄,胞壁增厚,微木化。

2.3 插秧泡(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排列紧密,外被角质层;皮层宽广,为6~11列细胞,细胞切向延长,有的含棕红色物质,或有石细胞散生;中柱鞘纤维束呈帽状,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成环,较宽,散在多数导管;射线明显,由4~8列细胞组成;髓部宽广,壁薄,细胞或含淀粉粒、簇晶及方晶。

3 综合检定要点

皂角刺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刺端锐尖,直,平滑,断面中心疏松;横切面显微:木质部中无导管,髓部细胞壁薄,不木化。野皂角刺常带茎枝,表面具多数黄白色皮孔,主枝刺较细,分枝刺短。日本皂角刺主刺及分枝刺体较短小而扁平,分枝刺短,表面红棕色,光泽较强;断面髓部小;显微:木质部宽广,细胞壁木化性强,无导管;髓部狭窄,细胞壁增厚,微木化。插秧跑为茎枝的段,较粗,表面或具多数纵向的棱纹,可见短小侧扁带沟的皮刺,断面髓部疏松,有亮星点;显微:中柱鞘纤维束呈帽状,木质部中有多数导管,髓部宽广,为薄壁细胞。马甲子为带刺枝条,刺常成对分生叶柄两侧,先端极尖细,表面灰棕色,茎具点状皮孔。枝条横切面:木部黄白色,髓较小,类白色。树枝段伪充品为茎枝的特征,表面粗糙不平滑,无刺,无光泽,断面黄白色。

[1]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4.

[2]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94.

猜你喜欢

棘刺黄白色皂角刺
皂角刺侧柏膏
HPLC-DAD鉴别皂角刺中掺入野皂角刺的方法研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皂角刺挥发油成分
动物界的“刺儿头”
动物界的“刺儿头”
牛膝
泽泻
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棘刺雕猴
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