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2010-06-01李志娟
李志娟,王 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400014)
尿路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NS)的常见合并症,也是病情反复、复发或对激素反应不良的原因。在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出来前,临床多凭经验用药,但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引起耐药菌株增加。笔者收集了本院近2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合并UTI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病原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确诊为PNS合并UTI的患儿61例,其中男41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2.05∶1。PNS诊断符合2000年11月全国儿科肾病综合征专题学术研讨会珠海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除外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病、紫癜性肾病及先天性肾病等。按照此标准,PNS在临床上分为单纯型肾病(simple type nephritic syndrome,SNS)和肾炎型肾病 (nephritic type nephritic syndrome,NNS)。尿路感染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PNS合并UTI患儿临床资料,按临床类型分组,了解各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n<40或有 T<1),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61例 PNS合并UTI患儿中,单纯型48例(78.69% ),肾炎型13例 (21.31% )。5岁以下 39例 (63.93% ),其中单纯型 29例(47.54%),肾炎型 10例(16.39%);5岁及以上 22例(36.07% ),其中单纯型19例(31.15%),肾炎型3例(4.92%)。结果提示学龄前期PNS患者更容易合并UTI,但单纯型组与肾炎型组发病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28,P >0.05)。61例患儿中,无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的无症状性菌尿52例(85.25%),其中男34例(65.38% ),女18例(34.62%),男女患儿比例无显著性差异(χ2=0.12,P >0.05)。
2.2 病原菌分析
61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39株病原菌,其中单纯型组32株(82.05%),肾炎型组 7 株(17.95%);大肠杆菌最多(51.28% ),其次为阴沟肠杆菌、屎肠球菌;单纯型最常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杆菌、产酸克雷伯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屎肠球菌,而肾炎型以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及屎肠球菌常见。详见表1。
表1 不同临床分型PNS的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株(%)]
变迁情况:本组PNS合并UTI常见病原菌与伍尚平等[3]报道的1996年至2005年四川地区NS合并UTI的病原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仍以大肠杆菌为主,但肠球菌及阴沟肠杆菌比例则呈上升趋势(见表2),且本组中检出肠球菌的5例患儿均于送检尿标本前使用了抗生素。
表2 NS合并UTI的常见病原菌变迁情况[株(%)]
耐药性分析: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为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阴沟肠杆菌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泰能及美洛培南,二者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高(见表3);肠球菌属敏感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敏感率分别为100%和80.00%,对四环素、呋喃坦啶、替考拉宁、氯霉素的敏感率均为40.00%。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及药物敏感性分析:34株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23株,检出率为67.65%。其中大肠杆菌17株(85.00%)产酶,与叶礼燕等[4]2002年报道的NS合并UTI大肠杆菌产酶率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大肠杆菌产酶率较前明显升高;阴沟肠杆菌3株产酶(75.00%),1株产气肠杆菌产酶。由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产ESBLs菌对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但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无敏感性(见表4)。
表4 产ESBLs菌的药物敏感情况
3 讨论
感染是NS的最常见并发症及复发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感染一直是NS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UTI发生率居NS合并感染性疾病的前两位[5],且大多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6]。本组资料显示,学龄前期PNS患儿更易合并UTI,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7],考虑与近10年来我院PNS以学龄前期发病率高[8]有关,还可能因为此期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故对学龄前期PNS患儿尤其应加强UTI的筛查。本组61例患儿中无症状性菌尿占85.25%,故在NS患儿临床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复发时要注意排除UTI。目前肾病患者无症状性菌尿是否需要治疗尚无定论。国外有学者认为尿培养假阳性率较高,且经过治疗后导致菌群改变,更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对其筛查及治疗的价值极不肯定[9]。但国内调查资料表明,无症状性菌尿不仅是肾病的诱因之一,且是引起肾病复发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多数学者主张应给予积极治疗[10-12]。故对肾病患者应及时做中段尿培养,并根据尿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以免延长激素疗程或盲目加用免疫抑制剂。
本组资料表明,PNS患儿UTI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杆菌仍居首位,肠球菌属检出率有上升趋势,除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有关外,送检尿标本前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原因之一。故临床中应制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对于PNS合并UTI患儿,当经验性应用抗革兰阴性菌药物治疗UTI失败时,应警惕肠球菌属感染,并及时做尿培养,根据药物敏感情况选择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泰能、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头孢菌素类耐药菌株增加,对以往常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的敏感性较王京晶等[13]报道明显降低。由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价格昂贵,氨基苷类的耳肾毒性,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首选。肠球菌属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敏感性较高,可选择的敏感抗生素较少,治疗有一定困难。
近年来,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显著提高[14]。本组ESBLs的检出率为67.65%,大肠杆菌产ESBLs的阳性率为85.00%,与叶礼燕等[4]2002年报道的大肠杆菌产酶率20%相比明显升高,较赵爱国等[15]2006年报道的15.8%也明显升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为NS患儿疾病本身及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免疫功能低下,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机会较多,导致检出率较高。为减少产ESBLs菌株的出现,应避免长期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或同类间频繁更换,并定期留取尿标本送培养,以及时发现产ESBLs菌株。产ESBLs菌株可通过周围环境及其人员接触在患者间进行传播[16],故医务人员对产ESBLs菌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于降低产ESBLs菌株的检出也至关重要。产ESBLs菌对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无敏感性。虽然本组产ESBLs菌对头孢西丁的敏感性为25.00%,但NCCLS规定,凡治疗产ESBLs菌感染时,对于广谱青霉素,第1-3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不管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敏感与否,都应向临床报告耐药,故头孢西丁不能作为临床常规用药。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考虑药物毒副作用、价格等方面因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选择。
总之,对于NS患儿,当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复发时应警惕UTI,应尽早行尿培养检查,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经验性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再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调整抗生素,以尽早控制感染,降低UTI对激素疗效的影响,从而正确判断激素的疗效,降低可能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过度治疗。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2):746-747.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667-1 672.
[3]伍尚平,陈仕银,樊均明,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4(4):272-273.
[4]叶礼燕,黄粱浒,陈新民,等.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和药敏特点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24-225.
[5]关晓东,吴宇芳,赵 文.肾病综合征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7):416-417.
[6]刘玉华,李湘玲,李伟群,等.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5):375-376.
[7]关富山.儿童肾病综合征医院感染的病因与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儿科杂志,2005,2(3):249-250.
[8]王 莉,李 秋,张 伟,等.964例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9):1 849-1 851.
[9]Kemper KJ,Aener ED.The screening of AUB was unvaluble[J].EAJDC,1992,146(3):343-346.
[10]庄永泽,杨德如,陈 建,等.肾病患者无症状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24-827.
[11]郭德明.无症状性菌尿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293-294.
[12]谢福安,陈 建.无症状菌尿的诊治近况[J].新医学,1997,28(9):457-458.
[13]王京晶,陈大坤,曹 力,等.小儿泌尿系统感染27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0):771-773.
[14]纪泽泉,黄翠雯,李 敏.儿童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45-447.
[15]赵爱国,李 颖,夏 天,等.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9):528-530.
[16]舒雪芹,薛利霞,石 娜,等.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医院尿路感染调查及预防护理措施[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3):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