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愤青李选

2010-05-31相海泉

当代医学 2010年17期
关键词:内外科放射科放射学

本刊记者:相海泉

第一次见到李选教授,是在北京拉斐特城堡举办的“2007年北京介入放射学家高峰论坛”上。之前李选教授被指定负责起草一种疾病的介入治疗指南,他在会议上开始读那个草案,在座的专家就“一顿臭批”(李选语),那次发言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实,那次我是照搬美国的指南”,本次采访,李选这样对《中国介入放射学》说,“但是我之前没有告诉他们”。

第一次见到李选教授,是在北京拉斐特城堡举办的“2007年北京介入放射学家高峰论坛”上。之前李选教授被指定负责起草一种疾病的介入治疗指南,他在会议上开始读那个草案,在座的专家就“一顿臭批”(李选语),那次发言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其实,那次我是照搬美国的指南”,本次采访,李选这样对《中国介入放射学》说,“但是我之前没有告诉他们”。

执掌两科室

‘你手术也不会做,片子也不会看,你干脆当主任得了’于是我就当了两个科室的主任。

李选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三届大学生,1984年从北京医学院(后并入北京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放射科。人才难得,科室希望把他培养成第二代的核心人物。

当时放射科刚刚引进两项新的检查技术,即CT和血管造影。“从生理角度考虑,男生做介入应该更合适一点”,于是李选开始了跟射线打交道的日子。

经过2年多普通X线的基本训练,1986年初专门进修学习了介入放射技术。而科室在1985年购进了CT设备,1986年安装调试完毕,李选进修归来直接就开始了工作,当年就在科室建立了介入放射学组。

“人很少,但是做了大量工作,病例也比较多,形成了自己的一点特色”。但是因为没有病床,“只能做别的科给的病人,很被动”。被动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几年,随着2002年5张病床的到来,“质的变化”开始出现。2003年1月,李选成为放射科主任。

“进入21世纪,介入发展非常快,尤其是外周血管领域。欧美文献报道,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工作,介入治疗占了85%——介入已经被提到很高的位置。三院为了迎合国际上介入发展的趋势,决定整合介入科和血管外科。”李选说,介入科和另一个独立科室直接合并,在全国应该是第一个。

医院选择主任的时候,找李选谈话,李选态度很坚决,“我做副主任,董国祥教授做主任”,董教授是前血管外科主任。当时董教授刚好到了退休年龄,“医院领导说‘你手术也不会做,片子也不会看,你干脆当主任得了’,于是我就当了两个科室的主任”,这个玩笑话他至今提起还忍不住笑。

两科合并以后,病床从5张变成了20张,医生从5个变成了12个。医生多了,但工作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轻。“5个医生有孩子,7个医生没有孩子,我不可能让还没生过孩子的医生去接触射线,”采访当天的两天前是科室合并4周年的日子,孩子还没有生完,不过已经有人已经放弃了,李选说到这些,有点无奈。

合并之初,如何让外科临床医生理解并接受介入治疗手段,是李选面临的一大课题。他说,让大家坐到一起,对每个病例的治疗手段展开讨论,如果外科手术疗效好,就选择外科手术,如果介入疗效好,就选择介入。数年过去,原血管外科的医生也慢慢接受了介入理念。

“有大量循证医学数据支持手术治疗效果的,像动脉炎,我们会倾向于外科手术治疗,这对保持外科医生的技能也有好处。如果还没有资料证实哪个更好,我们会征求病人的意见,进行相关治疗。”经过4年的探索,北医三院介入血管外科完成了对外科医生基本的介入训练,也完成了对介入医生的外科训练,科室逐渐走向正规,形成了一个以介入治疗手段为主的临床科室。

李选说,以前血管外科的医生看片子是看三维重建的,经过三四年刻意的训练,他们现在都可以看横断影像的片子了,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李选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各种审批、签字、考察、开会上了,这让他颇为无奈。“我觉得科主任最关键的是组织大家完成病例,遇到疑难病症有自己的独立观点,遇到复杂手术能拿出自己的本事,即使不能自己做手术,也应该能组织别人做手术,这才是科主任应该做的。”

介入风光正好

其实介入发展得挺好,但是可能将来就不是我们这帮哥们儿在玩了。

“其实介入现在发展得挺好”,笔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很是不解,在笔者采访过的近20位国内介入学知名专家中,介入的势微是他们的共识,介入的将来是他们共同的担心,为什么李选教授这么说呢?

李选介绍,十多年前,在珠江的一艘邮船上,举办了一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大家很热烈,很激烈,很悲观,很愤愤不平,”李选说,有人说内科抢了介入的病人,外科抢了介入的病人;有人说,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有人说要限制内外科大夫对介入相关机器的使用;也有人说,各个医院介入科的病人都在减少,介入要完了……

李选当时发言说,并不是内外科大夫抢了介入的病人,是介入抢了他们的病人,他们现在要把病人拿回去。他说,内外科都存在了那么多年,介入才有20、30年的历史,在没有介入之前,这些病种一直都存在,一直是内外科在治疗,怎么能说是内外科抢了介入的病人呢。

介入科病人的流失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没有太多大家公认介入治疗比内外科治疗效果好的疾病;另一个原因是,别的科室也在用介入技术,而介入科的其他临床治疗手段并不强,病人自然愿意选择其他科室。而第二个原因正是介入技术会蓬勃发展的迹象,而不是逐渐消亡。

李选在会上还说,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内外科大夫认识到了介入的好处,认识到了介入的“不可代替性和可代替别人性”。“介入不但不会完,反而会迅速地发展。介入发展得挺好,但是可能将来就不是我们这帮哥们儿在玩了。”

人物小传

1979年9月至1984年9月,在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就读;1987年9月至1989年12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历任北医三院放射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任北医三院放射科主任;2006年10月至今任北医三院放射科主任、介入血管外科主任。已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16名。

担任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学组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北京分会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介入学会常委,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委,中国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已发表《缺血性肠病的介入治疗》、《肾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等论文60篇。已出版的论著有:《CT诊断学基础》(编者)、《血管外科学与护理学》(编者)、《管腔内支架》(编者)、《肝胆疾病影像诊断学》(副主编)。

“现在,血管外科开会,基本在讨论腔内治疗;消化科开会,在说内镜治疗;神经外科在讨论栓塞……他们都只是改了个名字,其实都是在做介入治疗。介入学现在的发展非常快,病例越来越多,涉及到的理论也越来越多——这无疑证明了我十多年前的判断。”

介入消亡论更多是介入科消亡论,而介入技术会继续蓬勃发展。

对于介入科的设置,李选认为组织形式并不重要,独立成科或者打散到各临床科室,只跟医院的组织形式有关系。“小医院成立介入科有其合理性,大医院成立介入科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越大越值得怀疑。”

李选解释道,小医院科室病源少,可能一个科室一周只有一个病人需要介入治疗,在科室配备介入医生就不合理,成立介入科收治各科需要介入治疗的病人,才更合理。而大医院病人多,一个科室一周可能有50个病人需要介入治疗,十个科室就是500个病人,不可能要介入科一周做500个病人,把介入医生打散到各科室是更合理的设置。

怪现状

幸亏你不是我儿子,要是我儿子我早打死了

逼良为娼。对于近来屡屡曝光的论文抄袭现象,李选教授说,对于医学生而言,懒、没做功课可能是导致抄袭的原因之一,但是逼良为娼也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生可能一直在被医院用,三年的研究生时间,平均跟导师的时间只有半年,其他时间一直在各个科室各个部门轮转,“他没有时间做那么多研究,怎么让他写?不是说想写就能写的”,但是没有论文就毕不了业,学生只能抄袭。

甚或有一部分人,因为长年的英文学习,反而把母语给丢了,不会用汉语写文章,也是产生抄袭的原因之一。“我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很少生气”李选说,但是看到学生用母语写出来的文章如此不堪,终于被气得不行,“没有‘因为’,文章里突然就蹦出来一个‘所以’”,他苦笑不得:“幸亏你不是我儿子,要是我儿子我早打死了”。

李选认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完善一些,不能以文章为唯一评价指标。就像不能让举重运动员在举重中是展示花样滑冰的优美,也不能要求花样滑冰运动员要像举重运动员那样有力量。

妖魔化医生。“我觉得跟病人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是医生恰恰不擅长跟病人沟通,反而是媒体很会跟患者沟通。”

李选觉得,媒体在医患关系互动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把病人对医疗不满意的根源都推到医生身上了,医生成了大白狼;病人对医生的期待过高了,而有些医生不善于跟病人沟通,或者是夸大疗效,或者是过度医疗,都容易产生医患纠纷。

在医患关系恶化过程中,政府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选举例说,他曾经给一个病人做颈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效果非常好。病人却不满意,说为什么收我的钱,把手术三类改成二类不就能报销了吗。其实我国的医保政策是颈总动脉狭窄治疗可以报销,颈内动脉狭窄不报销,但是颈总动脉狭窄的病人极少,而那位患者患的正是不能报销的颈内动脉狭窄。

闭门造车。李选说,目前滕皋军组长在介入学组的工作做得挺好的,制定指南、规范都很有必要。对于应该怎样制定指南,李选有自己的看法。

“一项疾病的介入治疗指南,首先要讲临床症状吧。比如恶性梗阻性黄疸,所有的教科书上都会写‘无痛性黄疸进行性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不是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我们制定的介入治疗指南却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却只字未提,如果要发表到杂志上,所有外科大夫都可以拿给官员看,说,他们什么都不懂。然后扔到垃圾桶里。”

他认为,应该联合其他的学科、专业学会,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某个疾病的治疗指南。自己一个学科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高血压介入治疗指南,我一页没翻过去,就发现有错误。而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次大会,其实就是李选教授完全把美国的介入治疗指南翻译过来,但是却被众人“一顿臭批”,

★一家之言

“对于大学设立影像学专业,我个人不敢苟同。大学设立医学影像专业,可能是出于对弱势学科的保护,但是目前大部分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生都是在做技术性工作,虽然技术工作很重要。只有很少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考博转变一下身份,进入诊断行业。”

猜你喜欢

内外科放射科放射学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我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内外科疾病康复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践
《内外科护理学(第2版)》出版:
《介入放射学杂志》投稿须知
《介入放射学杂志》投稿须知
放射科专业基地入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基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助产专业为例
放射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