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痹病治疗的合理用药(一)

2010-05-30毛敏陆进常章富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0年3期
关键词:痹证散寒症见

毛敏 陆进 常章富

(1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学习目的:1.了解痹病的含义、历史沿革、病因病机;2.熟悉中医药辨证治疗痹病的辨证要点、基本原则和具体治则;3.熟悉痹病的常见证型。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利,引起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的总称。也被称为“痹”、“痹证”、“风湿”、“历节”等。

中医文献中有丰富的有关痹病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并提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后世诸多医家都对痹病作有详细的论述,尤其是《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首载独活寄生汤沿用至今。王清任《医林改错》则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痛风、硬皮病、骨质疏松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均属于痹病范畴。

痹病的发生主要是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致使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根据外感邪气的偏胜不同,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区别;痹病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或温散寒湿,或清热燥湿等药,耗气伤血,损阴伤津,致使气滞血瘀,痰浊阻络,痰瘀交结,经络痹阻,出现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状,形成正虚邪恋,迁延难愈的顽痹。

临床上辨证治疗痹病,首先要辨清病邪,痹病的证候特征因感受的邪气性质不同而异。肢体关节疼痛呈游走不定者,属风胜;疼痛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者,属寒胜;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者,属湿胜;红肿热痛,筋脉拘急者,属热胜。

其次要辨虚实。一般而言,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实者,发病较急,正气尚胜抗邪,故痛势剧,脉实有力;虚者,病程较长,多有气血不足,故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痹病后期多见虚实错杂,应辨明虚实,分清主次。

最后要辨痰瘀。痹病迁延不愈,症见关节漫肿,甚至强直畸形,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弦涩者多为正虚邪恋,瘀血阻络,痰留关节,痰瘀交结,经络不通,关节不利所致。

痹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邪活络、缓急止痛。前期以祛邪除痹为主,后期应适当配伍补益正气之剂。具体治则如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清热通络、健脾除湿等,病久入络者,还需结合涤痰、化瘀、养血、补益肝肾等调理。

今仅临床合理选择饮片和中成药治疗痹病,略抒己见,以资参考。

1 辨证论治,熟谙药性,合理选药

1.1 风寒湿痹证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根据风、寒、湿邪气偏胜的不同,分行痹、痛痹、着痹三型。

行痹: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质红,苔白,脉浮或浮缓。

治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以防风汤加减,药物可选防风、羌活、白芷、藁本、独活等,以祛风胜湿止痛;麻黄、桂枝等,以散寒通痹;威灵仙、乌梢蛇、秦艽、青风藤、豨莶草等,以散风通经活络;若见关节肿大者,苔薄黄,有化热之象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若久痹入络者,可选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等透骨搜风、通络止痛。

还可根据痹痛的主要部位选用中药,酸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时,可选用羌活、威灵仙、姜黄、川芎、桂枝、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止痛;酸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时,可选用独活、牛膝、川牛膝、防己、木瓜、萆薢等,以祛风湿、强腰膝、舒筋通络;酸痛以腰背关节为主时,可选用杜仲、桑寄生、续断、淫羊藿、巴戟天、熟地、五加皮等,以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痛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当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乌头汤加减,药物可选川乌、草乌、麻黄等,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附子、肉桂、桂枝、细辛等,以温阳通脉、散寒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并能利水通痹。

着痹:症见肢体关节肿胀、重着、酸痛,肌肉酸楚,痛有定处;手足沉重,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当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以薏苡仁汤加减,药物可选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陈皮等,以健脾除湿;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苍耳子等,以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等,以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等,以养血活血。湿甚关节肿胀严重,且见小便不利、浮肿者,可选萆薢、木通、泽泻、车前子等,以利水祛湿;肌肤不仁者,加海桐皮、豨莶草祛风通络,桂枝、芍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对于风寒湿偏胜不明显者,则可以以蠲痹汤加减,用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桂枝等,以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等,以活血通络止痛。筋脉拘急、伸展不利者,可加伸筋草、威灵仙等,以祛风湿、舒筋活络。

1.2 风湿热痹证

素体阳盛,外感风寒湿邪,正邪相搏,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均可导致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灼热剧痛,疼痛呈游走性,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治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以白虎汤加减,药物可选石膏、知母等,以清泻火热之邪;桂枝疏风通络;秦艽、防己、桑枝、忍冬藤、海桐皮、络石藤、穿山龙、地龙、薏苡仁、萆薢、木通、肿节风等,以清热除湿、祛风通络;黄柏、土茯苓、白鲜皮、连翘等,以清热除湿、消肿疗痹。皮肤有红斑者,可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等,以凉血消斑、清热通痹。

亦可用宣痹汤加减,方中防己、蚕砂、薏苡仁、赤小豆,祛风除湿、疏利经络;连翘、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亦可以根据上中下通用痛方加减治疗风湿热痹之疼痛明显者。

1.3 尪痹

此类痹证多为肝肾不足,久痹入络,痰瘀阻络所致。症见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固定不移,疼痛多昼轻夜重,痛发骨内,古代称“其痛彻骨,如虎之啮”;或见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肌肉萎缩,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治当补肾散寒、化痰散瘀、搜风通络。以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物可选桑寄生、五加皮、千年健、鹿衔草、石楠叶、牛膝、杜仲、续断、狗脊、淫羊藿、巴戟天、仙茅、鹿茸、锁阳、肉苁蓉、附子、肉桂等,以温肾助阳、强筋壮骨、散寒止痛;姜黄、牛膝、穿山甲、水蛭、地龙、地鳖虫、三七、川芎、乳香、没药、丹参、当归、鸡血藤、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赤芍等,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半夏、天南星、白芥子、僵蚕、土贝母、浙贝母、陈皮、茯苓、竹沥、竹茹等,以祛风通络、化痰散结;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等,以搜风通络止痛。若见痛剧者,加附子、川乌、草乌等,以增强散寒除湿、温经止痛之功;骨蒸劳热,心烦口干,低热或午后潮热者,可选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石斛、知母等,以滋养阴液、柔筋缓急止痛。(待续)

猜你喜欢

痹证散寒症见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养咽止咳桑叶方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胃泰灵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