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实施积极舆论监督的探索实践
2010-05-29黄扬略
□ 黄扬略 黄 斐
积极的舆论监督意味着一种积极态度,促进社会问题与矛盾尽快解决,强调公共利益,并创新监督方法。本文即从深圳报业集团近几年的新闻实践出发谈新闻媒体该如何实施积极舆论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舆论监督空间,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从整体看,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和公众认可度及满意度依然不高,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有很大距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固然有种种原因,新闻媒体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依然有无法回避的责任,主要表现在有些媒体消极看待舆论监督,甚至有时把之当成寻求刺激、争夺眼球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我们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新闻媒体必须端正舆论监督态度,实施积极舆论监督。
何为积极舆论监督?在我们看来至少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它意味着新闻媒体对社会持有一种积极态度,对党、政府和人民抱有善意,这样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和出发点才有可能是为了促进社会问题与矛盾的积极解决,而不是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和矛盾更加激化。其次,强调维护公共利益,讲究舆论监督效果,尤其注重建设性监督和产生教育效果,而不是为监督而监督,使其流于形式。最后,积极舆论监督还意味着新闻媒体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善于创新舆论监督方法,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
一、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及出发点
1.运用议程设置参政议政,服务党和政府工作
新闻媒体积极运用议程设置功能参政议政,既包括合理设置议题,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正面推进党和政府工作,也包括设置议题以舆论监督形式监督党和政府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或者是党和政府某些部门在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失误甚至是错误,使之能够及时得到纠正和解决。
深圳报业集团一直注重运用舆论监督工作为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扫清障碍。比如,深圳这些年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现象严重,这使生存及发展空间原本就十分狭小的深圳遭遇了发展瓶颈。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几年一直把查违清违当作中心工作之一,但在巨大利益诱惑下,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可谓层出不穷,其中还掺杂着官员腐败等行为,致使查违清违工作十分棘手。在这种情况下,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各报网近几年坚持曝光各种“双违”现象及其背后的权钱交易,并促使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查处。这样,深圳报业集团通过对“双违”现象的舆论监督很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参政作用。
同时,由于目前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多种原因,党和政府某些部门在推进工作时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失误甚至是错误,新闻媒体应该通过舆论监督指出这些失误、错误,促使其做出改进。2010年3月23日,《晶报》就新洲河长期治污无效问题推出题为《新洲河,何时真正不黑不臭?》的报道,指出从2000年深圳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水污染治理的“一号议案”算起,在历经10年且耗资不计其数之后,新洲河的治理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0年前就许下的“不黑不臭”的愿景至今依然前景不明。这一报道对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不啻是一种警告、鞭策,使其难以再搪塞其事并督促其按既定方向推进工作。
2. 监督权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恩格斯在总结党报监督党的领导集团的经验时指出,“要使人民不要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总是把他们当作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新闻媒体要对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务人员实施舆论监督,为推动建立负责任以及高效廉洁的法治政府服务。
2009年6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教育用地上9栋别墅拔地而起》一文,曝光了宝安区民治街道内一块教育科研用地,竟然建起9栋豪华别墅并叫价500万一栋在市场上销售,这种相关政府部门以权谋私、贪图暴利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公众利益,最终在执法部门介入下9栋别墅轰然倒下,该地又重新被用于教育科研。
3.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社会规范强制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往往导致社会成员行为失范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新闻媒体为此要运用舆论监督,加强党对社会的引导,开展对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2010年1月初,《深圳商报》记者获悉不少装修公司员工靠贩卖业主资料赚取外快,经过半个月实地调查后该报于1月28日刊出《神秘女人游走深圳买卖业主资料》一文,此后又连续推出《是谁让业主资料流向市场?》《管理处矢口否认出售资料》《十万业主资料来自国土局?》等报道。随后,深圳市国土、供电、燃气、电信、移动等各部门都对该事件做出回应。由于事关当前热点问题,报道迅速从深圳向全国蔓延,全国各大以及各种介质媒体纷纷报道,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二、准确把握新闻舆论监督原则
1.选题关注民生,维护公共利益
新闻舆论监督所选取的事件要注意和公共利益息息相关,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民生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新闻媒体要擅长于在这些方面寻找题材,做好策划。
2009年5月,《深圳特区报》得知东莞一个废弃水泥厂生产的劣质水泥膨胀剂冒充正规水泥膨胀剂大量流入深圳市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经过记者一个多月暗访调查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后,该报于6月30日刊发题为《伪劣水泥膨胀剂流入深圳市场》的报道,此后又连续6天在重要版面对之深入曝光,当时恰逢上海某大型楼盘整体倒塌,建筑安全问题普遍为公众关注,这一事件曝光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州、长沙、天津、上海等地为此纷纷开展混凝土膨胀剂大检查,有力地净化了建筑市场,消除了这方面的建筑安全隐患,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注重效果,讲究建设性
目前有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明显缺乏频度、力度和深度,结果往往只报道了问题和现象,却没有连续追踪,看不到问题解决的结果。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要讲究监督的有效性,排除一切困难一追到底,提倡监督一项,取胜一项;更进一步,舆论监督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所监督的具体事件有结果上,还体现在媒体善于利用自身优势集思广益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使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制度或机制,从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010年3月底到4月初《深圳晚报》针对深圳第二批保障房申请初审名单的舆论监督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3月27日,深圳第二批保障房申请初审名单公布,因其漏洞百出而遭到公众质疑,《深圳晚报》于3月31日率先推出重头报道《住高档楼盘也能过初审?》《住豪宅为啥也能通过保障房初审?》,而后又连续发表《希望彻查保障房审核名单》《保障房申请人资料疑点多》《保障房公示名单引发连串质疑,网友再曝猛料—企业老总也能申请保障房?》等报道,并配以《保障房申请别成了华容道》《保障房审查要咬出问题》《应立法介入保障房管理审核》等评论,不仅对所监督的具体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而且建言献策,使这一监督变成了建设性监督,为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3.注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产生教育效果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各报、网在实施舆论监督时都充分注意,提倡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批评与监督,反对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批评与监督。即使涉及到公务人员贪污受贿以及公权力腐败等较严重的事件,也争取通过对事件的反思能够对相关涉事人及其他公务人员起到良好教育效果,而不是一味炒作,甚至把报道当成推销自己的卖点,偏离了舆论监督应有的目的和出发点。
三、善于创新新闻舆论监督方法
应当看到,目前新闻舆论监督由于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压力重重。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仅凭媒体满腔热情和一己之力就能顺利推进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除注意报道本身的客观、公平、公正以及细节真实等业务技巧外,还要善于创新监督方法,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
1.“软硬结合”,善于同其他社会监督形式互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除了舆论监督,还有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等多种社会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只是一种外部监督或者说是软监督,它只能通过新闻报道形成舆论压力,而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要善于同其他监督形式相结合,形成强大监督合力,把媒体的“软监督”变成相关政府部门的“硬监督”,从而促进问题更为顺利地解决。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各报、网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同其他诸种社会监督形式的结合。《深圳特区报》更是把这种形式常态化和固定化,2006年1月4日联合深圳市纪委、监察局、市信访办创办了“直通车”栏目,每周邀请一位市领导或市有关部门单位的“一把手”现场接访群众,就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出答复。这种集党纪、政纪、群众和舆论监督于一体的监督模式收到良好监督效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该栏目已从创办初期的每周1期扩大至每周2-3期,发挥的监督作用也越来越大,被誉为“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提升党和政府形象的展示台”。
2.注重与公众互动,广泛动员公众参与
新闻媒体要善于通过传统手段尤其是新技术手段实现与公众的互动,进而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从而对被监督对象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晶报》在近些年的舆论监督实践中非常注重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比如,就某个被监督对象或事件发表社论,然后鼓励读者就该社论做出回应并择优在社论版“社论回应”栏予以刊登。《深圳特区报》则积极利用新媒体互动性较强的特点与深圳新闻网联合开办市民论坛、网络直通车等栏目,每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专家、市民代表等,通过网络视频、帖子对话等形式就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网民讨论,吸引公众踊跃参与并形成强大舆论合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融合手段,增强舆论监督敏锐性和立体性
近年舆论监督一个明显特色是新媒体率先介入对典型公共事件的发布、评论,继而传统媒体跟进。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应“嫉恨”新媒体在公共事件舆论监督上抢了风头,而应以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方式增强舆论监督的敏锐性和立体性,进而提高舆论监督效果。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各报不仅在平常的舆论监督中重视和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而且还使这种互动固定化和常态化。除上文提到的《深圳特区报》与深圳新闻网合办的“网络直通车”、“市民论坛”等栏目,《深圳商报》的“你说我说”等言论栏目也与深圳新闻网论坛互动,而《深圳晚报》则定期在深圳新闻网上发布“晚报调查”。此外,深圳新闻网与深圳广电集团的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深视公共频道也都有长期联动。这种多媒体融合的手段能使各介质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共同营造强大的舆论声势,促使相关政府部门予以重视和加以应对,推进社会矛盾与问题的顺利解决。(作者黄扬略: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斐: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