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区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2010-05-26彭建国

中小学校长 2010年3期
关键词:家庭环境

牛 宙 金 勇 彭建国

[摘要]采用《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FES_CV)对188名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希望能够了解特区中学生人际关系特征与家庭环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相关,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与师生关系困扰和同伴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对师生关系困扰和同伴关系困扰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困扰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应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1]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如果能够很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良好的处理在学校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人际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有对人际交往中人际认知、交往动机、需要等理论的研究,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也有对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等的实证研究,但在大、中专学生心理咨询实践中,人际关系行为困扰问题一直居高不下。[2] 人际关系困扰又称人际关系障碍(interpersonal relation disturbance),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因社会、文化、个体等方面因素而出现的人际关系或人际沟通的障碍。[3] 造成人际关困扰的社会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人际沟通网络障碍、空间距离障碍和地位、角色障碍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地位、角色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使其对人际关系造成困扰。而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 已有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4] 而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改善家庭关系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5] 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部分存在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和父亲文化程度可能是影响中学生情绪状态的主要的家庭环境因素。[6]前人关于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只要侧重与个体因素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而且主要是侧重于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方面,而较少关注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1] [2] 所以本研究继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进行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从珠海市某中学初中一年级选取227名被试,问卷回收227份,剔除无效问卷39份,有效问卷188份,其中男生被试125人占66.5%,女生被试63人占33.5%。

1. 测量工具

采用邬庆祥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选取该问卷的《同学关系问卷》、《师生关系问卷》两个分测验。其中《同学关系测验》有同伴关系的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困扰等四个因子组成。《师生关系问卷》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紧张程度、师生关系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惑和师生关系地位上的困惑三个个因子组成。有共有36道题目,《同学关系问卷》共有28道题目,《师生关系问卷》共有1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而《同学关系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得分越高表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越紧张,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

《家庭环境量表》(FES)是Moss等与1981年编制,共设90条是非题。该量表分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道德宗教观等十个量表,分别评价十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在很多西方国家,FES已广泛应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态下的家庭环境,评价干预下的家庭环境的变化,以及家庭环境与家庭生活其他方面的比较。该量表由沈其杰、费立鹏、邹定辉、周远东修改。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9]由于考虑到实际国情,剔除道德宗教观因子。其中:亲密度(Cohesion),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Expressiveness),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矛盾性(Conflict),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独立性(Independence),指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立程度。成功性(Achievement Orientation),是指一般性社会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的活动。知识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娱乐性(Active-Recreation Orientation),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组织性(Organization),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是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控制性(Control),既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活动的程度。[8]

二、结果

(一)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校园人际关系困扰的逐步回归分析

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校园人际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见表1。为了考察家庭环境对特区中学生学校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以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等九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校园人际关系困扰的同伴关系困扰与师生关系困扰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

(二)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同伴关系相关分析

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同伴关系困扰的相关分析见表2。

(三)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同伴关系困扰的逐步回归分析

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同伴关系困扰的各个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为了考察家庭环境对同伴关系困扰的预测作用,以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等九个因子为自变量,本分别以同伴关系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困扰等四个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

(四)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师生关系困扰相关分析

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师生关系困扰的相关分析见表4。

(五)特区中学生家庭环境与师生关系困扰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家庭环境对特区中学生学校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以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等九个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与师生关系的师生关系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惑,师生关系地位上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紧张程度因子等三个因子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5。

三、讨论

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成功性对同伴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大时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困扰就越少。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分别在同伴关系的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上有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大在同伴关系的交谈、交友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就越少。而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在异性方面的困扰上并没有影响。

家庭环境矛盾性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以上的结果说明处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子女并不一定会把愤怒、攻击和矛盾的情绪反应在同伴交往中,相反还会出现讨好他人的现象,究其原因也许在于中学生已经意识到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愤怒、攻击和矛盾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甚至会阻碍他们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因而控制情绪是很必要的。

家庭环境的成功性对同伴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同伴关系中的交谈、交友困扰有负向预测作用,这表明家庭环境的成功性越大时,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上的交谈、交友困扰就越少,其原因在于家庭环境成功性是指一般性社会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的活动。一般在中学里两类人相对没有交友上的困扰,一种是相貌出众且性格和善的人(欣赏成分居多),一种是努力学习、成绩出众的人(崇拜、求助成分居多)。如果子女生活在一种竞争的环境中,认为学习优秀会很有成就感,那么他/她也将比较容易成为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独立性对于师生关系困扰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这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独立性越大时,中学生的师生问题就越少。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在师生关系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维度:师生关系紧张程度、师生关系的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惑以及师生关系地位上的困惑上都具有负向预测,这说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大时,在同伴关系的交谈、交友以及待人接物方面出现的困扰就越少。其原因与同伴关系相似,即家庭环境矛盾性程度高的子女反而会意识到情绪控制的必要性。

而组织性和情感表达对师生关系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家庭环境的组织性和情感表达程度越高时,师生关系就会越紧张。这表明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和组织性越好在师生关系上述三个因子上的紧张程度就越高。

其原因可能是,情感表达指的是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但有时,过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会对别人造成负担,因为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是指向自己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关心和希望知道别人真实的情感。从中学开始,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已经不像小学教师那样给学生以更多的非常具体的细致的照顾,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积极分子来实现对集体的领导,这就要求少年有更大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能会觉得,初中生应该“懂事了”,而不应该“很多事”,特别是管理人数庞大的学生使他/她感到倦怠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过于直接的情感表达就更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了。组织性指的是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是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多数人倾向于喜欢有责任感、有原则的人,但是长期与这类人在一起也会有负担感,他们的控制欲大多会相对强些。中国人比较喜欢“变通”和“随性”,特别是老师会觉得这样的学生太固执,难以控制,从而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融洽。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是影响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 即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大时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就越少,。就个体的发展而言,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一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时期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因此把这个时期叫做过渡期。少年期或过渡期的主要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有的心理学著作所描述的那样,在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过渡的阶段。[9]所以了解此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灵,郑雪,严标宾等.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2]郑雅之, 林永姬,杨静文. 大、中专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比较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

[3] 林崇德等编. 心理学大辞典(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62.

[4] Darling, N. & 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 in, 1993, 113: 487.

[5]陈定湾,何凡,刘碧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9).

[6]云珍,张勇,李恒芬.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康复,2010,(2).

[7]宋专茂编著. 心理健康测量(第二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40~145.

[8]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9]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477~478.

[10]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李峰.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11]林崇德,王耘,姚计海. 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

[12]王希华,张哲. 学校人际关系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

[13]刘建平,曾晓青,陈美荣. 中学生人际关系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

[14]李彩娜,邹泓,杨晓莉. 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

[15]范存欣,马绍斌,林汉生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3).

[16]郑林科,万力萍,李志强. 学习压力对学生心身健康影响的线性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3).

(作者:牛宙,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讲师;金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助教;彭建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家庭环境
试论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论家庭对职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宁夏城区与南部山区儿童入学准备状况差异比较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的分析及研究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之我见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萌芽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