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浙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现实
2010-05-25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
文/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化和城镇化走过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提出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市化道路。进入“十一五”时期,又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人口、要素、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
经济空间集聚的积极表现
城镇空间形态初显集群化。浙江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后期,城市群的发展逐渐加强,杭绍地区、甬舟地区、温台地区、金(华)义(乌)地区逐渐呈现连片发展的特点,其区域联系更为紧密,都市经济圈特征显现。同时,全省的城市规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依托沪杭甬、甬台温、杭金衢等交通廊道,初步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盆地等一批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在环杭州湾、宁绍平原及温台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人口分布密度不断增强,形成经济要素分布高度密集、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的格局。
图/金川
产业空间布局加速聚合化。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服务业集聚区等已成为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载体。特别是以块状经济,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为特征,进行集群化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与园区集聚并重的产业集群,并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块状经济已占浙江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省开发区(园区)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0%以上的GDP,经济空间集聚效益十分明显。
资源要素配置明显集约化。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浙江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08年达到57.6%。土地资源向城镇和产业区配置更加明显。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城市面积达到52991.49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5.26倍;城市建成区面积2315.63平方公里,比2000年整整翻了一番。城市极化效应明显,2007年全省33个设市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17.2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8.4%。人力资源配置更加集中,杭、宁、温三大中心城市以占全省36.7%的面积,集聚了全省43%的人口,创造了全省51.6%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兴产业门类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经济服务化趋势加快,创意产业、楼宇(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空港经济、休闲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创意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引擎。网络经济蓬勃发展,杭州已经成为中国IT城市前四位,并在电子商务领域位列全国第一。集团企业总部集聚的趋势日渐明显,总部经济迅速发展,其中杭州在全国排名第6。楼宇经济是新涌现的一种向空间和高度寻求效益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空港经济将现代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在杭、宁两地的发展已初露端倪。另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都市现代农业迅速发展。
经济空间集聚有待提升
城市化集聚功能有较大提升空间。按照钱纳里总结的城市化一般标准模式,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应达到63.4%左右。2008年,浙江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根据测算相当于1970年2269美元),城市化水平57.6%。按照国际一般标准,浙江城市化集聚功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世界城市化规律显示,城市化一般要超前于或同步于工业化,如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高出工业化率2个百分点,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高出工业化率21个百分点。由国际城市化经验得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范围是1.4-2.58。浙江的这一比值一直徘徊在1.0-1.2之间。当然,城市化的统计口径,由于我国城乡两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成为“两栖公民”,没有统计在城市人口中;浙江是外来劳动力高输入的省份。如果考虑这一因素,浙江的实际城市化水平应该更高些。
城镇辐射功能有待提升。城市的辐射功能,特别是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功能是比较强的。现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其拥有的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浙江大城市数量较少,特别是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更少。同时,小城镇规模也明显偏小,全省现有建制镇752个,其中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小城镇只有2个,5万以上只有17个,1万以下人口的建制镇占了绝大多数,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也比较弱。
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和比较脆弱,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已处于临界区间。同时,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成为热点,进入高成本要素时代,浙江城镇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要素短缺和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而且面临着如何进一步集聚优质要素和激活创新能力的双重压力。
集聚发展的趋势研判
美、日、韩等国的发展历程表明:进入人均GDP6000美元发展阶段,服务性要素加速向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集聚,而生产性要素则更趋向于从中心城区向周边转移。这一规律对浙江的重要启示是:未来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将呈现出空间集聚加速化、空间利用集约化、空间形态组群化的趋势。
——空间集聚加速化。浙江与韩国的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相近,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期,韩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3.8%,浙江仅57.6%,两者相差16.2个百分点,经济空间集聚的有关指标也存在较大差距(见下表)。这表明浙江人口、产业等集聚尚有较大空间。据测算,到2010年、2015年、2020年,浙江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59.8%、65%、69.9%左右。
世界部分大城市轨道线网密度及万人拥有轨道线网长度
——空间利用集约化。促进城市“精明”增长,是浙江城市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浙江推进经济空间集聚的重要方面。可以预见,进入人均GDP6000美元发展阶段后,浙江将土地及其他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型开发转变,从注重城市的平面扩张向立体提升转变,如何以更少的土地面积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集聚更多的创新要素,获取更高的经济产出,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都将是今后空间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
——空间形态组群化。随着经济要素在城镇体系中的集聚和扩散,并在基础设施网络化的推动下,浙江的城市群将迅速崛起。同时,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快速发展,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定位清晰,要素流动自由,一种组合有序的空间集聚体呼之欲出。另有众多中心镇迅速成长,逐渐形成以小城镇为节点的网络状城镇发展格局和带状分布的中小城镇群,有些地区甚至将出现泛城市化趋势。